有人说清远是文化沙漠,我认为没有必要一听到别人讲清远是文化沙漠就跳起来。某种意义上讲,被人称作文化沙漠,甚至是一种荣耀。比如,香港、深圳,甚至美国都曾经被人称作文化沙漠。人们这样说事实上不是因为这些地方没文化,而是因为这些地方其他方面的发展活力强大,比如经济、科技、金融等,使得文化方面成为一个相对的短板和人们的一个嘈点而已。
清远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情形也是这样。经过建市29年来,特别是最近十多年的发展,清远市已经成为国内颇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今年更是晋级全国三线城市之列。而毋庸置疑,就目前而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清远在文化方面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性文化工作更是一个明显的短板。
清远文化特色:“四地三风”
清远的文化特色到底是什么?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多元化,有人说是洞穴文化、贬官文化、北江文化、石刻文化、宗教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等。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其描述的只是清远文化的某种现象和特点,而不是一种整体和本质上的概括。我认为,目前对清远文化的认识和定位,最缺乏就是这种整体和本质上的把握,这也是清远文化对外传播力不强的根本原因所在。有鉴于此,本人近年来专门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试图把清远地域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质从整体上概括为“四地三风”,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四地”是对清远地域历史地位的概括性定位。
其一,清远是岭南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主要依据:(1)考古专家在英德宝晶宫发现有14件人工打制的砾石石器,经考证为距今10万年前的古人类用具,与韶关马坝人大致为同一时期。这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清远市域就有中华民族祖先早期智人存在;(2)英德牛栏洞古人类生活遗址考古发现有1.2万至8千年前的水稻硅质体,被考古专家认定为南越族先民在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最早培植水稻的证据之一。(3)去年6月,广东省考古人员在英青塘发现有岭南最早、距今13500年前的古墓葬,与北京山顶洞人同属旧新石器过渡时期。这一发现,表明此一历史时期古人类已有明确的生死观念和族群识,这在岭南远古文明演进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其二,清远是中原文化向岭南传播的前沿地。主要依据:(1)4500年前太禺、仲阳等北江土著氏族并入黄帝部落,清远一带在岭南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成为炎黄子孙。(2)清新、佛冈、连山等地的古墓葬曾出土有大量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原地区。(3)战国到两汉时期,大量北方移民经过清远市域南下,改变了南越民族没有姓氏的原始状态。(4)唐宋时期,韩愈、刘禹锡等大批中原文化名人南下,驻留清远市域,带动了以连州为代表的清远成为当时岭南文化的中心地。
其三,清远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对接地。主要依据:从秦代开始,位于清远北部与湖南交界的骑田岭、都庞岭作为湘江和北江水系的通道,成了兵家往来、移民南下之要道。通过这一通道,一方面中原地区的人口、物产(主要是生产生活用具,如铁器、陶瓷等)经由北江向珠三角腹地辐射、转移,使尚不发达的岭南蒙昧社会升级为较发达的农业文明社会;另一方面岭南所产的珠玑、犀象、荔枝等珍奇物品和土特产,也经由北江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不仅如此,广州所接收的外来文化以及泊来品也通过北江这一通道传向中原地区。1982年英德县文物普查队在位于古洭水(今连江)岸边的浛洸镇南齐墓出土了3枚古波斯币,这是北江作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通道的有力物证。
其四,清远是中国工业改革的先行地。主要依据: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清远县在全国率先在国营工业企业中推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极大地调动起企业经营和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创造出走在全国最前列的“清远经验”。此举得到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的高度评价,并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肯定,得以在全省、全国推广。“三风”是对清远文化本质内涵的概括性把握。其一,山水风韵。这是清远地域文化的第一大气质特点。该特质由清远的自然环境条件所赋予。具体而言,清远的山水风韵可分为山韵、水韵以及由两者升华而成就的神韵。(1)所谓山韵,指的是清远地处南岭山脉南缘,崇山峻岭,溶洞遍地。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清远地区成为古人类的理想家园,清远境内有以英德牛栏洞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遗址达10处之多。而位于阳山境内的广东第一峰景区及英
德英石等一系列以山石为元素的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杰作,则将清远现代山韵之美推向极致。(2)所谓水韵,指的是清远地处北江中下游,河网密布,水流纵横。秦汉阳山关,为天下第一水关,书写清远水韵的古代风采。建市后清远荣获的国家级名片温泉之城、漂流之乡、龙舟之乡,奏响清远水韵的现代乐章。(3)所谓神韵,指的是清远乃跨越古今人类精神的皈依之乡。山不在高,十九福地清远山、四十九福地抱福山福泽千年;水不在深,北江女神曹主娘娘庇护一方。其二,通衢风流。这是清远地域文化的核心特质。该特质的形成源于清远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南北通衢的地理位置,由此成为古代人流(人口迁徙)、物流(货物往来)和名流(名人辈出)的集结地。所谓人流,是指现今珠三角人口的一半以上,其先人自秦汉始,南宋为盛,由中原,越南岭,沿北江,入珠三角腹地。所谓物流,是指北江乃连接陆海丝绸之路的古代高速通道。所谓名流,是指北江流域乃古代精英人物南来北往的集散地。清远连州人刘瞻乃南人北上之翘楚,更有韩愈、刘禹锡、苏轼、米芾等北人南下之“大咖”。其三,民族风情。这是清远地域文化的特有气质。清远是广东省内世居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壮族风情和瑶族风情是清远地区少数民族风情的两大代表。
清远该如何深入挖掘和打造文化品牌
其一,必须高度重视基础性文化工作。我这里所说的基础性文化工作,不仅是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地方单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如果政府舍得花钱,短期内就可以改善。我要说的基础性文化工作,重点是指地方传统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以清远为例,比如,以旧志为代表的古代文献的点校和整理工作,以考古发现和古驿道为代表的市境各类人类活动和历史遗迹的考证工作,以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间技艺、家族礼仪为代表的各类带有鲜明地方特征的特色文化的挖掘工作。这些方面的工作,才是一个地方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源泉。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能够达成这一共识。 《史记》“岭南三关”漫谈
其二,必须高度重视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个人认为,文化人才匮乏,是目前清远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最大短板。以全市地方志工作为例,编史修志的专业人才则几乎到了断层的地步。本人注意到,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可以说已经达到空前的高度,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个人建议,对于文化人才,也应该参照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实用人才和各类紧缺人才的管理模式,建立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以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其三,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市场主体的引进和扶持。文化繁荣发展,政府投入是基础,但最终要走文化产业化道路。为此,政府部门招商引资的重点不妨向文化方面倾斜一下。
(作者单位:清远市史志办公室)
本文来源于《清远古今》2017年12月刊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史志园地】“中央村”鲜为人知的故事
【史志园地】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宏伟壮观的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纪实
【史志动态】清远市史志办到连州调研
感谢关注史志清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