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潮州手拉壶,做这么小的袖珍壶为了什么?

文化潮州
+ 订阅

城市是人的城市,因了人,就有了情。

潮州——为数不多的传统中国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古老的手艺与技艺,在这里展现着最原汁原味的传统之美。

一把壶,三个杯,是潮州人的一天。潮人说:“茶薄人情厚”,街头巷尾、民宅店舍,无一不见工夫茶具,茶已经融入潮州人的骨血。

一个朱泥壶、三个小茶杯,数百年来,在潮州它们未曾冷却过。

“做壶如做人,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来不得半点含糊。”85岁高龄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手拉壶的制作技艺传承人吴瑞深如是说。

▲潮州手拉壶传承人吴瑞深、吴晗哲(爷孙)

潮州手拉壶是整个潮州工夫茶艺的主角。吴瑞深是陶瓷艺术家、中国收藏家协会授予的“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并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1934年出生于潮州枫溪制壶世家,是百年老字号“源兴炳记”(创始人吴英武被称为“吴孟臣”)的第4代传人。

2克,手拉的。

吴老先生制作的“袖珍小壶”,令人十分惊叹,师法古人又推陈出新,手法富于变化,追求精、奇、特,作品造型优美、圆润灵巧、线条流畅,独具神韵。

“源兴炳记”是潮州手拉朱泥壶的老字号,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潮州手拉壶技艺一直是家族式传承,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拉壶已不再是制壶师傅关起门来的手艺,而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世。

用秀雅甜骄的玉女来形容潮州手拉朱泥壶最为贴切。朱泥壶的壶体小,大致都纤秀轻巧,壶身又骄嫩薄细。

朱泥壶(俗称“红罐”、“冲灌”),顾名思义是用本地的朱泥制成之茶壶。制壶方法是手拉坯成形,故称红泥手拉壶。朱泥俗称“红泥”,是陶泥料之一。属天然矿料、绿色材质。原土的最大特点是含氧化铁量极高,呈土黄色,烧制后转红色。

吴瑞深制作的每一把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就如施耐庵为了写好“武松打虎”的细节多次跟随猎户上山打虎,徐悲鸿为了把马画得逼真多次跑到大草原跟牧民一起生活,吴瑞深也常从各种生活体验中寻找制壶灵感。

吴瑞深从小跟随父亲学艺,对制壶有非同一般的情感。在老人的头上,留有一个印记,那是他学艺的见证。“父亲严格,要求我学制壶时要打醒十二分精神。我只要稍不注意,脑袋就会挨父亲一记,久而久之便留下印痕。”吴瑞深回忆道。父亲的严格,使他技艺日渐精进,16岁便能独立创作手拉壶。

为创作新型朱泥壶,他跑遍潮州研究古建筑,到公园观摩植物,买来鲤鱼观察鱼的习性。经过无数次尝试,他创作了精致新颖的“凤城壶”、“春笋壶”和“飞跃壶”等,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吴老先生为了挑战自己的技艺,他还创了手拉微型壶的制作。到底手拉壶小能拉到多小?

吴瑞深初做出的袖珍壶,壶身高0.8厘米、直径1.6厘米、重仅3克,能够放于指尖上。此壶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被陶瓷界誉为是世界小的手拉茶壶。但吴瑞深并不满足,仍不断向极限挑战。

后来,他创作了比“袖珍壶”更小的“袖珍富贵壶”,壶高仅0.66厘米,重2克,整个壶比常人的手指头还小。

历经几十年累积,吴瑞深的名气越来越大,所制的手拉壶价值也水涨船高,一把动辄数千元。

从独创一格的柑皮壶、梨皮壶,到造型的双钟争宝壶、凤城壶,再到只有指头大小的袖珍壶,吴瑞深历时五年制作的108件独具神韵手拉壶,个个特色鲜明、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自创作今已夺得20多项国际、全国及省大奖。

有人出价200万想买下这套作品,吴瑞深没答应。“每一款都是我亲手所制,凝聚着我的心血,就这一套,我舍不得啊!”现在,他还没想好要如何处理这套作品,只是把它们当宝贝收藏着。

迈入花甲以后,他决定收山,将舞台让与子孙。此时,吴氏第六代传人正逐渐掌握这门家传技艺,这让吴瑞深感到很欣慰。

型出于思,技出于心,一件上好的朱泥精品,必然出自一个富有文化修养、基本功扎实而又有灵巧之手的陶艺家。

潮州朱泥壶的“工”,凤凰单丛的香,为奢茶的潮州人引以为傲。早餐一杯茶,提神醒脑午后一杯茶,解腻解渴晚上一杯茶,轻松惬意间,一些陈年旧事,娓娓道来......


来源:非遗时光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