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龙门牌坊步入大涌镇安堂社区,映入眼帘的古朴乡村风貌让人眼前一亮。
作为知名的历史文化古村落,安堂社区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村落结构,散发着岭南明清古建筑文化的余韵。漫步在大涌镇安堂社区数百米的青石板古街上,青砖灰瓦的祠堂群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古村的不寻常。
面积8.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000多人的安堂立村于明朝,独有的石板街祠堂文化,是隆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018年12月10日,安堂社区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公示名单。进入新年,随着“三线改造”工程的逐步推进与“新农村市级示范村”建设工程的即将动工,古韵古香的安堂,正在美丽乡村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让古朴原貌不再受“蛛网”困扰
作为早在2012年便入选了“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名单的古村落,安堂向来以村貌完整,景致出众而著称。从安堂社区上空俯瞰,鳞次栉比、古朴别致的老建筑群,仿若一幅浑然天成的写意画。
然而,这幅写意画却长期遭受“墨点”污染的困扰。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多年来在通讯业务运营商“各管各家”的情况下,安堂社区的街角屋檐逐渐形成了电线杆林立,“蜘蛛网”密布的线网形态。凌乱的电线悬挂在安堂社区村民的头上,也悬挂在了有心人的心里。
2017年4月,安堂入选创建中山“新农村市级示范村”,成为当年6个市级美丽城乡精品村之一。此后,对杂乱无章的电线、网线、电话线线路的“三线改造”就成为了林国棉心头的一件大事。他深知,“三线改造”这样一个涉及到多方权益的大工程,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搞定的。“这件事情必须要由村里来主导才能推得动,也需要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
2018年上半年,在大涌镇政府的牵线下,林国棉与各大通讯业务的运营商代表开会协商安塘社区线路改造的事宜,表达了对安堂社区“空中蜘蛛网”整治的决心。同时,村干部们也积极与村民沟通,做通村民工作。在安堂社区的统一规划和主导下,供电、移动、电信、联通、长城等部门和供应商共同投入,安堂社区“三线改造”工程在近期正式开工。
据林国棉介绍,安堂社区的“三线改造”工程目前有两种改造思路:对于有条件改迁下地的线路,采用改迁下地的方式,减少裸露在外的部分,清理不规范的路面电线杆;难以改迁下地的线路,则通过对房屋立面、凌空架设的散线进行梳理,对废弃、坏掉的线路进行清理。
目前,“三线改造”工程仍在进行中。在安堂的大部分街巷里,原本凌空架设的散乱电线上方,整齐划一的线槽已经初步布设完毕。“我们会在重新铺设好线路后,将原本的散乱线捆全部清理掉,还安堂一个整洁的外观。”安堂社区副主任林凯强表示。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乡村自身”
作为古建筑保存完好的自然村,安堂社区拥有比较完整的村落结构,古旧民居多以清朝建筑为主,主要分布在石板街、林氏宗祠一带,连片而建,有建于明朝的双桂堂(林氏宗祠)、大觉古寺、清代的北极殿武帝庙等。这些古建筑多是灰砖木石结构,雕工精细、极具特色。
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成为安堂社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天然优势。近年来,大涌镇政府积极推进美丽城乡精品村建设,为安堂社区规划出以“寻古安堂,筑梦隆都”为主题的设计方案,并预计在2017-2020年间分期投入1500万元,通过“一祠堂一故事一文化”的主题和以祠堂石板街建筑群为中心的“一纵两横十景”升级改造方案,对双桂大街、百岁坊街、九龙门大道等路段沿线街道、建筑进行升级改造。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安堂跃跃欲试,整装待发。在大涌镇安堂社区委员会,林国棉热情地向记者出示了《大涌镇安堂村创建中山市美丽城乡精品村规划设计》(以下简称《规划设计》)。洋洋洒洒一百多页的《规划设计》,彰显了安堂社区自我改造、自我振兴的决心。林国棉表示:“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乡村自身。如果自己不主动,乡村是振兴不起来的。”
目前,“安堂社区创建新农村市级示范村改造工程”(以下简称“改造工程”)已完成对目标改造项目的施工前清拆等前序工作,将于近期动工建设。据大涌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萧天浩介绍,改造工程施工阶段将投入760多万元,完成九龙门牌坊南广场、安堂古村博物馆广场等6个项目的建设,预计整个改造工程投入将达到1000万元。
作为大涌镇乡村振兴工作的亮点之一,安堂社区的蜕变,折射出大涌镇乡村振兴工作的整体风貌。作为中山市西部重要的专业镇,大涌以特色精品村(居)创建为导向,把握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契机,挖掘古村传统文化,结合红木特色文化,对村(居)基础设施、人居环境、资源优化、文明乡风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探索乡村发展新途径。
【南方+见习记者】廖瀚
【图片】叶志文 蓝天
【通讯员】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