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看视频
30日是元旦小长假的首日,东莞的最低气温只有7℃,最高气温也仅有12℃,东莞市气象局也挂出了寒冷橙色预警。在寒流的影响下,有不少东莞人选择在温暖的地方度假,比如被窝。但对于不少人来说,假期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收入,冒着严寒外出谋生是个必然的选项。
今天上午11点,南方+记者来到位于东莞莞城的细村市场,只见这里已经车水马龙,停车一位难求,有不少车辆甚至已经停到了东江大道边上。
虽说随着电商的崛起,实体生意难做,但对于在细村摆摊的人来说,只要货好、态度好、有诚信,这里依然是一个谋生的好去处——毕竟,有不少人是这个市场的“铁粉”。这个生态的形成,其实是因为各个链条上的劳动者不论寒暑,日复一日的坚持所换来的。
在寒风中,卖藤器的老板双手插在衣袋中,静候生意的到来。
同样等待生意的,还有不远处买玉米的摊贩。
眼看天气转冷,卖衣服的阿姨有点欣慰。前些日子尽管已经入冬,但天气还是很暖,已经进货的厚衣服很难卖出去。在气温急降的影响下,冬衣的销量有了起色,颇有种“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感慨。
由于天气太冷,粮油店的老板似乎脸上有点僵硬。他用双手不停地在脸上摩擦,让自己精神一点。
在寒冷的天气中,运送燃气的老哥冒着刺骨的风,为别人送去温暖,颇有雪中送炭的感觉。
而你在温暖的家中(如果开了空调制暖的话)所收到的每一个快递,都是快递员辛勤付出的结果。
在细村停车场的附近,这个半露天的“理发店”一直很受附近的街坊欢迎,在这里剪头发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花费不多,还能唠唠家常。
在货车停放处,搬运工把一袋袋的玉米从车上搬下来。尽管天气寒冷,但沉重的体力劳动让他满头大汗。
看到记者在拍照,货场边上的陈先生询问记者所在的媒体。“南方日报,我知道,之前我看过你们的文章,也是拍这附近的一带,写得很好!”在我的邀请下,他们一起拍了张合照。
再往里走,是卖水果和干货的区域。水果店的老板娘在整理樱桃,严寒让她的鼻子有点不适。
在橙色寒冷预警的气温下,卖干货的老奶奶戴上帽子,裹得严严实实,让人顿感生活之不易。
中午时分,水果摊的老板娘在挑选橙子。为了做生意,她虽然饿了,也仅是吃两片饼干暂行果腹。
一位水果摊的店主在为顾客称柑橘,寒冷让她的手有点开裂,但为了工作方便,她也没有戴上手套。
在工作中无法戴手套的,还有干裁缝工作的人。在寒风中久坐,要坚持并不容易。
据了解,细村农贸综合市场位于莞城北隅社区,建立于1995年,迄今已经有20年的历史。市场所在地前身是一片鱼塘和农田,建立初期适逢芹菜塘市场被撤销并入细村市场,使得附近的老街坊们将细村市场作为首选市场,确保了当时的人流量,并为现在的车水马龙打下基础。
在细村市场,除了一般市场的蔬菜、水果、肉类等基本商品,这里还有衣服、零食、海味、干货、日常用品等等,可谓衣食住行一应俱全。
在准备离开的时候,我路过一家肠粉店。见我带着相机照相,老板让我给他拍了一张照片。虽然天气寒冷,但他的笑容却让人感到温暖。
祝假期愉快。
【图文】龚名扬
【视频】龚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