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去海珠湿地听国际音乐节!现场感受生态文明改革成果

南方+ 记者

在广州,有一个地方,水网交织,绿树婆娑,百果飘香,鸢飞鱼跃,号称”百鸟湿地“的世外桃源,它就是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元旦假期,这里有“爱鸟·人”—2018广州·海珠湿地国际音乐节在此举行。

12月30日—1月1日的原生态绿色的音乐节值得去打卡感受,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今风光秀美的海珠湿地曾一度饱受侵蚀、濒临消失……

在12月27日召开的中国改革(2018)年会上,大会揭晓了“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最终名单,“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城央湿地建设与经济互动发展探索新路”改革案例在140个入围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40年40案例”,成为广州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海珠湿地何以获此殊荣?背后的改革故事一波三折,值得了解品味。

“生存”危机:“保肺”VS“保胃”

海珠湿地一度面临“生存”危机。

历史上,海珠湿地又称万亩果林,早在20多年前,便是广州生态保护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万亩果林慢慢被城市包围,直接影响果树生长与收成,果树生产人均年纯收入仅为300多元,不能保障村民基本生活。

由于万亩果林用地受到严格控制,只能种果树,不能“种”房子,成为严重制约村社经济发展和社员收入提高的“紧箍咒”。万亩果林范围内村社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村民和各方对果林进行经营开发的冲动越来越强烈,城市“保肺”和村民“保胃”之间的矛盾逐渐凸现。

为破解这个难题,海珠区曾采取租地建果树公园,也探索过用土地融资公司运营等方式开展保护工作,效果不甚理想,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社员“保胃”的问题,城市“保肺”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

“灵丹妙药”:“只征不转”政策

如何实破解城市“保肺”与农民“保胃”的矛盾?

最终,海珠区争取到国家“只征不转”政策,最终一次性征地保护果园,宣告万亩果园华丽蜕变、升级为国家湿地公园,探索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首先表现在创新征地模式。“只征不转”即政府将万亩果园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但不转变农用地性质,作为永久生态用地予以保护。由政府统一保护、统一管理果园,让村社和村民安心在留用地上发展集体经济。这一举措,既可永久保护万亩果园,又为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破解了城市“保肺”与农民“保胃”的矛盾。

“治本”后也需“治标”。海珠湿地也创新建设模式,突出抓“大保护”,坚持“原生态、微改造、少干预”的原则,尊重自然、科学布局,确保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致力于修复果园系统,重现积淀千年的果基农业智慧。对原有退化、受污染的果林进行清淤整改,启动建设果基农业示范基地,用专业、科学的管养,让百年老树重新挂果。每年盛夏,湿地都举办水果文化节,与市民分享龙眼、黄皮等岭南佳果。

其次是致力于恢复水网生态,再现岭南水乡景象。通过开展水网联通、水系清淤、管网截污、“食藻虫”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在湿地水域恢复了珠江自然潮汐动力,使区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水安全、水治理和水景观相促进。

形象地说,海珠湿地扮演起了“城市生态守护者”的角色:它犹如一块巨大的海绵,可收纳约200万立方米雨水,起到了“海绵城市”的功能作用,令辖区东南部内涝现象大大缓解;它又是一个水质净化器,湿地内水质基本从V类提升到III类,部分指标达到II类水质标准,同时由于湿地内39条河涌与珠江相通,也有效净化了珠江水质;同时,它还是一个城市大氧吧,使湿地附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常现个位数,更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

近来,海珠更在探索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为加强运营管理,海珠区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广泛听取专家、市民等社会各界的意见,精心规划水道、绿道,不断完善景区配套和管理,在细节上下功夫,设计人性化旅游线路,使湿地具有亲和性、互动性、观赏性。

2017年5月,海珠湿地发起成立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新联盟,充分发挥“城市生态综合服务、科普宣教、文化传承”等功能,积极探索“湿地+”模式,拓宽湿地利用内涵,成功将地处城央、不利于湿地保护的劣势,转化为共享共建的后发优势。如今,海珠湿地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自然学校试点单位。

“蝶变”心得:都市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

海珠湿地从饱受侵蚀、濒临“消失”的万亩果园到“具有全国引领示范意义的”国家湿地公园,再到“打造全国最好、全球标杆性城央湿地”,探索出一条都市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新路。

中国改革(2018)年会上,评审专家认为,海珠湿地保护建设是“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具体实践、开创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在生态文明改革领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相关经验值得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海珠湿地的“蝶变”有何心得?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海珠湿地面积达11平方公里,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如果按商业开发来估算,仅拍地收入就有几千亿元。要商业还是要生态?海珠湿地选择了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如今,效果初显。一流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一流的人才、汇聚一流的产业。海珠湿地的生态效应已转化为创新经济的聚集效应,成为吸引高端企业和人才的“金字招牌”。2016年以来,已有26家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及上市公司的项目在海珠湿地周边聚集,形成了广州新落户企业的“湿地效应”现象。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在海珠湿地征地中,按征地面积10%为村社落实1100多亩的经济发展留用地。对留用地统一进行产业规划,引导村社利用湿地良好的生态效益发展高端产业,有效增加了村社集体和村民的收入。投入5.5亿元,按当年政策“最高标准”为被征地村民购买社保,保障被征地村民的长远生计。优先聘请村民在湿地从事果树保育、维护管理等工作。这些举措,在改善周边环境的同时,增加了村社集体和村民的收入,实现了共赢共享。

【记者】傅鹏  

【摄影】符超军

编辑 林双英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