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敦煌莫高窟、韩熙载夜宴图、骷髅幻戏图、飞跃千里江山、甲骨文......这些历史长河沉淀下的瑰宝级文化遗产,遇上现代科技,将重现出怎样缤纷万千的色彩和生机灵动的魅力?12月28日,一场“新媒体艺术+文化遗产”的“万物有灵·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成果展”(下称“万物有灵”)在深圳高北十六创意园正式拉开帷幕,这也“万物有灵”全国巡展继北京站和上海站之后的第三站。
此次展览由清华大学主办,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系主任,清华大学新媒体创新演艺研究所所长王之纲策展。与前两站相比,深圳站的“万物有灵”分为“宝相霓裳、紫禁威仪、先贤圣迹、邑巷人家、传艺承明”五大展区,以及特邀华强方特的展项“飞跃千里江山”展区,让文化遗产在时间的侵蚀力量面前,也能得到了真正永恒的生命传承。
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1月13日,市民可免费参观和入场欣赏。下面就让已实地探营过的小南带您先一睹为快——
展区1:宝相霓裳(Buddhist Grace)
位于丝绸之路的风沙之城的敦煌,是无数人向往的精神绿洲。这一展区的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成果虚拟现实博物馆,运用AR、VR等技术,真实再现了基于莫高窟第159窟的现状构建的高精度虚拟洞窟。通过影像展示、交互探究和虚拟漫游等方面的内容,提供给人们一个全新的敦煌虚拟体验。让人身临庄严的佛国净土,感受天宫伎乐舞裳散花的极乐世界。
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成果在线博物馆可在手机、电脑等终端上了解欣赏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理论、研究方法、文献资料以及成果,探索文化遗产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和展示方法。
飞天乐舞带你沉浸式体验敦煌舞的美轮美奂。通过三维角色重建和动态设计、制作,借助特制的全息玻璃实现影像呈现,将敦煌飞天乐伎带入真实空间与观众共舞,壁上人不再只能壁上观。
展区2:紫禁威仪(The majestic mansion)
这一展区的“端门数字馆”可谓磅礴琳琅的,其内容素材全部基于故宫博物院历时10余年采集的数字化数据库,通过数字复原技术展现威庭国珍。
其中,“韩熙载夜宴图”精细化的复原研究画中历史文化背景和人物故事,通过三维光影模拟、交互式剧情、高分辨率动画等技术和设计手段,将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徐徐铺开。观看的过程与古人卷轴式的赏画方式一致,观众还能拿着“蜡烛”与画面互动,烛光会随着观众走动投射到画面上,照亮夜宴图一角,营造私密的观画体验。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则是我国传统村落的全天候、数字化的“展览”,是一部“传统村落百科全书”,向观众全方位地展示中国传统村落的发展历程与文化价值。
展览3:先贤圣迹(Confucius’s Footstep)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一展区的“孔子博物馆圣迹图”利用横向大屏,动态表现长卷绘画,灵活演绎孔子圣迹图画卷中的画面、情节,讲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通过对论语故事进行了深入解析,感悟圣贤的优秀品质。
展区4:邑巷人家(Ancient City Stories)
古巷老街,青瓦炊烟,这一三维模拟还原城垣楼阙,视听音画重温丝竹弦声。其中,明清古巷完美再现了湖南益阳的这条小巷当初的样貌。穿越时间的面纱,传递当年人们在这个商业港口生活的景象以及湖湘历史文化的气息。
展区5:传艺承明(Achievements of potential artists)
传艺教诲,贯脉相传。这一展区的“再造•甲骨”,以汉字设计史特殊的研究视角为主线,对甲骨文字体进行研究和设计,揭示了甲骨文所蕴含的数字之美和网络秘密,设计推广甲骨文表情包、主题文创衍生产品等,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的生命力。
“纸原”则以纸为媒,旨在回到手工纸的原点,通过造纸工艺过程的展示,促进中国手工造纸技艺和文化传播。传递了手工纸的温度,体现手工纸的多元价值。
“朝花夕拾” 将中国的传统非遗纳入现代设计体系,借助其精湛技艺和经典的图案样式,赋予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服饰上展现国际化现代的气息。
“骷髅幻戏图”借助交互技术与现实相结合,延伸了宋画原作中蕴含的生死观。观众可触碰团扇入画进幻境,大骷髅控制着悬丝,小骷髅随着乐律跳动,观众可以拨动丝线与骷髅交互,作品塑造出生死之幻和谐谑之趣。
“与非”是“风铃声动,一池鱼舞”,基于投影的交互装置,通过声音传感器接收风铃声触发鱼的互动,轻轻拨动风铃,黑白相间的鱼群就会根据声音频率的波动游起来,传达阴阳相生的流动意境。
“不可说”一把官椅,一只螃蟹,用动物运动的原理来结构静物,并通过对椅子的结构来阐释作品内涵,探讨是权利选择了人,还是人选择了权利。
特邀展项:飞跃千里江山(Flying with Cranes)
《飞跃千里江山》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典范。作为特邀展项,华强方特打造的“飞跃千里江山”运用方特特有的数字3D技术和现代飞翔球幕影院技术,以飞翔观画的模式,通过鹤群的指引重温历史,“翱翔”北宋的千里江山,切身感受青绿山水画的美妙意境。
当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还联合鱼果文化科技、MANA新媒体艺术平台、面对面活动品牌date等多个涉足文化遗产领域的实践平台举办了关于传统与未来的学术论坛——“信息的转译:文化遗产的当代设计与传播”。
论坛围绕文化遗产与创意设计、文化遗产与数字传播、新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等问题,多视角、多维度表述着人类对文化遗产的反思性意趣,并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当代设计与传播提供积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