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②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南方日报12名记者这样回顾2018

南方+ 记者

珠海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我们在现场,见证“二次创业”的冲锋号角;强台风“山竹”来袭,我们在一线,与抗险队伍一起备战;港珠澳大桥开通,我们马上行动,记录大湾区的“新速度”……

2018年,是《南方日报·珠海观察》深耕珠海的第七个年头。这一年,我们坚持“内容为王”,用笔勾勒湾区蓝图;我们用脚步丈量珠海,观察城市变迁;我们用心感受人间冷暖,见证每一个感人时刻。

今天,12名南方日报记者以他们的视角,讲述2018年巨变中的珠海,记录下这一年的心路历程。

(▲戳上方看视频)

曾经有编辑调侃,珠海站这个团队,“每逢大事,寸草不生”,以此形容珠海站每逢大题材就兴奋,报纸、特写、视频、图集、专访、投票……各种产品眼花缭乱,团队作战能力尽显。

这一方面得益于2018年的珠海大事不断,春晚、航展、港珠澳大桥通车……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无疑提供了优质的新闻富矿,我们每天走在一线,不曾缺席。另一方面,于这个团队而言,大家也在一场场“大仗”的洗礼中,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

但更多时候,风起于青萍之末,城市的变革总是渐进式的。变化体现在细枝末节处,要生产更多的好内容,创造真正的好作品,从个人的角度,我更加希望,能从“路上的风景”观察并解读一座城市。这需要“洞见”的能力,要求我用“显微镜”来扫描身边、聚焦细节,跟踪过程,走向研究领域的专业化与知识结构的专业化。

身处变革的时代,尽管媒体生存环境在变、读者媒体接触习惯在变,但市场对高品质新闻内容的需求没有变。唯有不“变质”,转型之路才能走得更稳健、更扎实。我渴望,新的一年,向专家型记者前进“一步”,朝媒体型智库再出发。

2019,媒体转型下半场,新闻记者不下线。我们依旧在现场,见证珠海在大湾区的荣光中爆发耀眼的力量。

今年的的确确是格外特殊的一年。

人常说三年之痛,七年之痒。2018年恰好是我在珠海站的第三年,但万幸又肉麻的是,我似乎越来越爱这个地方了。

无法细数这3年多来,写了多少稿,熬了多少夜。无数个深夜,我对着电脑,毫无思绪,挤出一个又一个蠢词,然后又一次次划掉重来。眼见着窗外,从黑到白。最终,在deadline的死限之前,突然迸发灵感。

还有无数个夜晚,我辗转反侧,担心即将见报的稿件有什么纰漏,又或者为想到更好的表达方式而懊恼不已。

这样的日子并不好过,但和采写的快乐与获得感相比,这些焦虑又是完全可以忍受的。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无法安睡的夜,见证了我的点滴成长和进步。

2018年,我还抽空生了个娃,成了本站唯一已婚已育的女记者。新成员的诞生,带给了我从未想象过的幸福感。但对于职场女性来说,“宝妈”这个标签总有些意味深长。

休假期间,就有很多人问我,计划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我也时常在想,对于孩子而言,一个什么样的妈妈才是最好的妈妈?

这些问题很难,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摸索、实践。但至少,在回归工作的第一天,我就找到了一些线索——不管身份如何变化,满足了自己,才能扮演好其他角色。

而对我而言,能成为一名记者,这简直是太棒的事情。

“当年的海风掀开厚重的面纱,梦和初心的队伍从脚下开拔”。2018年,是重新出发的一年。

这一年,改革开放走过了四十年峥嵘岁月,四十而不惑;这一年,珠海吹响了“二次创业”的号角,重整行装再出发;这一年,也是我从国企转型为媒体人的第二年,在新的征程中,我幸运地见证、记录和传递了那些重大的历史时刻。

10月24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我亲历了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的历史时刻。清晨,我们坐上第一辆从珠海驶往香港的穿梭巴士,车轮下的港珠澳大桥如同一条时空的纽带,串联起过去与未来、脚下与远方。同车的第一批乘客,将他们的心声留在了我的话筒里,也永久地刻入了历史的画卷。

这一年的故事还有太多。回首特区来时路,我们记录一个个荒岛滩涂沧桑巨变的历史奇迹,书写“拓荒者”们的传奇人生;直击风雨第一线,我们在强台风“山竹”来临期间,提前绸缪、紧急播报、迅速辟谣,让公众第一时间了解真实的汛情险情;传递盛会最强音,第十二届中国航展中,我们图文影音齐上阵,对话军事专家、空军飞行员,让翱翔蓝天、驰骋陆地的大国重器被更多人知晓……

然而,这些并不足够。对于我,对于这座城市,“诗和远方的目标还没有到达”。愿我们永远有勇气说出,归零重启,再次出发。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曾任《大公报》总编辑的老报人徐铸成先生的这句话,曾经深刻地形塑了我对“新闻”的理解,也完美地概括了我的2018。

这一年,我们在提问。向珠海经济特区的“拓荒者”提问,寻找改革开放进程的逻辑和主线,揭秘深藏在城市发展背后的得与失,用今天的视角重新发掘和归拢“昨天发生的新闻”。  

这一年,我们在见证。见证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历史性时刻,见证粤港澳大湾区正在跳动着的时代脉搏,见证这座城市每一个奋斗者脸上活泼的表情,在键盘的敲击声中,在散发着墨香的新闻纸上,为“明天的历史”写下最原始的底稿。

这一年,我们在参与。在“山竹”台风汹涌袭来的风雨里,我们前方出击、后方联动,向外界发出最新最全的汛情险情;在关系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领域,我们发挥“媒介”的连接作用,连接市民、专家学者与政策制定者,做城市发展的“智库”。

这一年,我们还在收获。在大山深处,依靠社会帮扶和自己的奋斗努力脱贫的贫困户;在医院病房,戴着假肢却在奋力行走的患者;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正在经历着快乐或疼痛的每个采访对象,他们脚下行走土地和洋溢在脸上的光,总是给我以前进的力量。

2018年,对我来说是艰难的,也是充实的。在不断“打怪”的过程中成长,应了一句西洋俗话——“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 you stronger”。

春节前夕,春晚珠海分会场——港珠澳大桥和长隆海洋王国都有我来回奔波的身影。除夕夜,傍晚匆匆扒拉过几口年夜饭的我奔赴晚会现场,采访结束后已是大年初一的凌晨。

那一晚,我和同事们整晚疯狂刷屏,“意外的”没有被屏蔽、拉黑,还赢得了亲友团的点赞和好评。采访结束后和友报同行好不容易在空荡荡的街上找到一家宵夜,作为新年第一关的奖赏,那感觉是“真香”!

像这样在盛会落幕后,疲惫而满足的时刻还有很多很多。

港珠澳大桥开通当天,清晨6点搭乘海关便车上岛蹲守,一直到晚上和同事采写了各种稿件。以至于第二天拖着麻木的躯壳驾车赶赴采访时,恍惚中“亲吻”了一部摩托车。为了完成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写作任务,也曾30多个小时里只休息了3小时,靠着咖啡和茶“续命”,敲键盘敲到手指抽筋……

但当看到作品呈现的时候,又似乎会忘却了那些苦楚,开始“飘”了起来。日益滋长的虚荣心也驱使着我时不时在百度搜索自己的名字,竟然也有几分沾沾自喜。

是的,有时候战斗的理由并不需要太复杂,可以仅仅是为了“通关”的快感,也可能是那一丢丢的虚荣和满足。保持战斗的姿态,在不断地打怪、升级过程中,找到更好的自己。

新的一年又将开启,我相信,一大波要怼死我的小怪已由顺风寄件发出。所以,继续战斗吧,骚年。期待有一天,你也能强如叶问般喊出:“我要打十个!”

2018年台风前夕,我错过了去医院蹲守采访的时机。台风来临时,外面狂风肆虐让我们只能通过线上了解最新信息。当医院通讯群里出现“台风宝宝出生了”的简讯时,我陷入了纠结:简讯内容如果没有现场采访一定会十分干瘪。如何掌握细节内容?连线采访会不会给现场添麻烦?

犹豫几分钟后,我还是决定连线采访,却没想到出乎意料地顺利。待产孕妇、陪产护士、产后妈妈都成功一一连线。更令人开心的是,每一位接受采访的对象,在电话中都难掩对新生儿的喜悦。通过这几位采访对象的交叉印证,当时接产的紧急、产妇的担忧与生产的有惊无险等等过程,都在她们的叙述中汇聚成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也让原本干涩的简讯内容变成了“有血有肉”的真实故事。

台风过后第二天,我们也成为同城报道中唯一一家做连线采访的媒体。这是采访中一个很微小的事件,但却时常让我想起。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们每天都埋头于一个个新闻线索中,我们应该如果做出有温度、有深度的内容?想必只有真正“深入一线”才能做出打动人心的新闻内容。

蹲守现场、字斟句酌、反复求证……这些最基本的新闻素养,往往流失于许多追求快速、刺激的新媒体报道中。2018年,我们还在经历着媒体转型,时时面临时效性的考验和冲击,也偶尔与职业懒惰展开斗争。即便如此,每一次对细节的深挖、每一次对线索的核实以及每一次毫不犹豫地奔赴现场,都应该是我们在求新求快的过程里需要坚守的素养。

2018到来之前,一位自学了易经的朋友帮我算过一卦,“看上去是比较难过的一年,”他欲言又止,完了又补上一句,我帮人算卦一向不准,别放心上。就这样,在刚刚熬过本命年之后,我迎来了卦象里扑朔迷离的2018。

即将要来珠海做跨年演讲的吴晓波总结,2018,所有人都在提问。霍金在遗作中提问,普通人类会因超级人类的出现而灭亡吗?马化腾在知乎上提问,哪些基础科学的突破会影响互联网产业发展?

记者天然就是个提问的职业,不得不更敏锐的体察到世界的变化,也更容易焦虑和不安。我也在无数个掉头发的夜晚,迷茫不已,辗转难眠。

我的同事大多在这份工作中如鱼得水,但我不是。我健忘、阅读慢、思路也慢,还有点该死的完美主义,轻易下不了笔。在这样一座安静的城市,大多时候的磨合都是焦虑、甚至痛苦的。所以无数个夜晚,我都在问自己,它合适我吗?会让我变更好吗?我码的字掉的发都有意义吗?但是真正有点波澜,发生新闻时,那种毛孔收缩、精神紧张、浑身亢奋的感觉,那种寻找事实废寝忘食的经过,又令人无比踏实,安稳,幸福。真是虐恋哪。

我入职将近三年,从一个青涩的应届大学生,变成一个依然不太成熟的记者,好多问题从2016问到2018,或许还会一直问到2019,问到地球最后的夜晚。或许有一天会有答案,或许永远没有答案,谁在乎呢。

反正忧国忧民的记者,看上去都挺酷的。

28日凌晨4:30,我起床在客厅写这篇稿,穿着秋衣秋裤打开电脑正思考如何开始时。我的一声咳嗽声惊醒了在旁边卧室休息的母亲。她摸黑给我拿来一件毛裤催我穿上。

母亲的这一举动令我感动和无奈。感动的是她随时关注着我的一切动静,“儿女是妈的心头肉,打断骨头连着筋”;无奈的是三十多年来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多局限在吃饱穿暖上,这样的照顾对早已成年的我似乎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2018年是我工作的第十年,也是我在南方日报工作的第一年。十年里我换了三座城市,但一直没换的是记者这份职业。十年里我从小鲜肉变成了老油条,从意气风发到怀疑人生,从踌躇满志到中年焦虑,从“走马观花”到思考人生,从向外汲取到向内求索。

这一年里,我关注最多的就是如何写稿,如何写好稿。原本不愁写稿的我在这里焦虑如何写稿,时常为一篇稿子捶胸顿足。

这一年里,我一直在探索建立起适合家庭的作息时间。年初我坚持熬夜写稿,第二天昏昏沉沉,半夜休息还不时惊扰妻女;年末我开始早上4点多起床写稿,中午午休片刻,重新找到而立年后每天都能打满鸡血的节奏。

这一年里,我再一次理解坚持是什么。作为一名农村孩子,我从小就阅读“坚持”:靠着书本上的坚持,我从小山沟来到了大城市;靠着工作上的坚持,我在新闻的成长路上孜孜不倦;靠着对理想的坚持,我从内地三线城市来到了炙手可热的大湾区,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体制机制的创新地开启新的人生。

天已放亮。我关上客厅灯光,蹑手蹑脚地走进卧室给睡熟中的女儿盖上被子,随后洗把脸穿上衣服,打开房门奔向外面的世界,开始新的坚持。

今年是我进入珠海站完整的第一年,没有“旷世佳作”,没有爆款好文,但没关系,因为那个曾经迷茫失措的“小白”,总算长大了一点(自己对自己露出慈母般的微笑)。

我的2017,刚刚到站里报道,连写稿的基本标准都未掌握,试过被领导叫到办公室,像辅导小学生一般,一字一句地纠正。而2018,好歹算能“独当一面”,能独立完成5000字的整版,接着再完成2500字的半版而不“炸裂”。

我的2017,总想着自己是新人,犯错误的时候,领导还没表态,自己就先原谅自己。而2018,我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你已经是个成熟的宝宝,不能再犯低级错误啦”。独立负责、慎言慎行成为支撑我熬过无数个赶稿夜晚的信条,成为我尤其在采访中待人接物的原则。

我的2017,忙着与旧东家请辞,忙着交接,忙着尽快融入珠海站的新节奏,不够时间好好感受采访、写稿的痛苦与快乐。而2018,我在两会、在航展、在台风、三次的怒江出差……在各个现场,感受冲在一线的快感,感受记录与呈现的成就感,感受任务繁重的焦灼感,真爽。

当然,2018还有好多好多的遗憾与不足,好多当初定下的小目标还未实现。站里的各位记者老师都很优秀,要保持奔跑,才不至于落后太多。不难想象,我的2019,焦灼还将继续,长大,又何尝不是呢?

“如果我不是记者,会不会听到这么棒的故事?”采访的间隙,我经常在想这个问题。

1个月前,在忙碌中度过了人生中第一个记者节。在我看来,拥有记者的职业身份,如同拥有一张穿梭于不同圈子的“通行证”。去不同的地方,听不同的故事,感受不同的人生,是这份工作最大的魅力之一。

曾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前歼-6飞行员刘卫,吊起港珠澳大桥3座高难度“海豚”钢塔的工程师陈永青,派驻泰国使馆3年、在普吉岛沉船事故中奔走多日救助同胞的边检警官时云……坐在我面前的他们,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重塑着我对社会的认知,也成为我绞尽脑汁打磨稿子的动力。

幸运的是,数不清的好故事,每天都在这座城市发生,等待我去发现。

2018年,珠海有很多值得铭记的时刻:大桥通车、航展揭幕、台风肆虐、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媒体新人,我很荣幸能亲历这些时刻,并在前辈们的帮助下快速成长。

当然,起早贪黑、风吹雨打、烈日暴晒的日子里,说不累是假的。但即使被累得魂不附体,却依然为近距离触摸城市的脉动而欣喜,并相信这些经历会一圈圈勾勒出我人生的年轮,还有眼角的皱纹。

新的一年,希望能捡起运动,偶尔旅行,吃嘛嘛香,身体棒棒,每一天都笑得很开心。

2018年的珠海,无论从何种角度上对我都是崭新的。

毕业后,带着不愿妥协的胃,横跨2000公里来到珠海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实现了小时候面朝大海的心愿。

台风“山竹”、珠海航展、珠港澳大桥、改革开放40周年,半年来的工作在这几大事件的印记下按部就班的开展。

由于缺乏实习经验,初来时对自己的职业并没有清晰的认知。懵懵懂懂中跑了几次活动,提笔却不知道要写些什么。时值盛夏,在租来的小房间里,天气湿热加上心中烦闷,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

承蒙不弃,站里半数老师都耐心修改过我的文字,我也成功的在诸位老师繁忙的工作之外添了很多乱子。导语不会写、引用不标准、逻辑不清晰,线索不会找、选题不会写、任务不会做,幸好老师们没有被我丰富的失败经验打败,咬牙切齿之间把我安排的明明白白。

眨眼间到了年尾,拍拍日渐隆起的肚子,拉拉衣服的褶子,想着新年新气象,去剪个头发吧。

Tony老师扒拉着我的头发说:“不是我手艺不好,你这发际线就这么高。”

我看着灯光下泛着油光的大脑门,心里一点都不慌:“是的,我变秃了,也变强了。”

顺便将埋藏许久的小目标提上日程——找个女朋友,在头发掉光之前。

“欢迎来到王者荣耀,敌军还有5秒到达战场,请做好准备。”

2018年1月18日,我注册了王者荣耀,踏上王者大陆。

前一天,我刚刚完成南方日报的终轮面试,还有半个月才会收到录用通知。

彼时,我还摇摆在人生的分岔口,以实习生的身份尝试接触新闻世界;今日,我早已在反复拉扯中站定方向,如愿以偿以记者身份打开我的职业生涯。

只有回望才会感慨:2018,于我而言是里程碑式的一年。有获得,也有失去。这一年,不顺利,但最满意。

有幸来到这里,有幸与优秀而有趣的前辈们共事,有幸与珠海一起吃“山竹”、走大桥、看飞机,共历琐碎平凡中的不平凡……曾经想要看更广大世界的梦想,似乎正在一一实现。

当然,作为一个新手,也曾面临过种种问题:标题起不好,导语不精炼,材料松散逻辑性不强……唯有表情包和脱过的发能表达彼时的心情。但好在前辈们珠玉在前,又指我明路,做个少林寺的扫地僧,也是很快活的。

有趣的是,之前停滞在黄金段的王者荣耀,也在这一赛季突飞猛进至星耀段。

人生与游戏,巧合地共鸣。

不过,探索世界本就是永不终结的游戏。新的一年,也要继续走遍主线支线,努力打怪升级,毕竟新闻世界的王者之路,任重而道远。

“欢迎来到交稿日,稿件还有1个小时就要截稿,请做好校对。”

更多年终盘点请戳:

年终盘点① | 南方+陪你回望“珠海2018”的十件大

年终盘点③|2018年,那些让你惊艳、感动、震撼的美好瞬

年终盘点④ | 使命与荣光,写给珠海的2018


【撰文】珠海记者站记者

【整理】吴志远

【视频】蔡如意

【统筹/策划】高静宁、吴志远、黎

编辑 蔡如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