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亲历者口述③|大胆实行“分田到户”,上世纪80年代中山里溪村农民收入超干部

中山观察
+ 订阅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山人写下了无数奋斗的故事,也创造过许多“第一”和值得铭记的历史。回望来时路,尔后行致远,南方+特邀三位改革开放初期“中山故事”亲历者,讲述当年的奋斗历程。

今天,原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林德成讲的是,板芙镇里溪村在70年代末率先实行“联系产量责任制”和“分田到户”的前因后果。

大胆实行“分田到户”,农民收入超过干部

1975年初,我22岁,当上里溪大队书记,大队属板芙公社,下面有3条村6个生产队,2200多亩禾田,1580人。1976年,全国解放已经有20多年了,但是农村的落后情况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我们认为这样下去不行,于是自己想办法,冒着违反政策的风险把100多亩差一点的田地分了下去,解决缺粮的问题。后来效果很好,到了1978、1979年,村民们还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外出赚钱,一天的收入就比国家职工一个月的收入高。

缺粮食、人心散,只能下定决心改变现状

70年代我们里溪是中山县的落后大队,公粮交不够、村民吃不饱。1975年,按照国家任务,里溪大队每年要交120多万斤的公粮,可是亩产只有不到800斤,每年都要拖欠国家任务,口粮平均每人每年只有40斤,有两三成的户数都解决不了口粮。于是70年代就有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偷渡到港澳,人心很散。

粮食不够,就只能去借。每年到了农历3、4月,困难户就要去借粮。1975、1976年,我们大队干部也要为村民出去借粮,连续借了两年,每年要借2万斤才度过了困难时期。

1976年下半年,我们决定将村里山边、水边和反酸田这些“五边地”共100多亩作为口粮田分了下去,要求各个队按照含公余粮400斤的亩产来生产,剩下的作为口粮。没想到这么一试,当年就多了几万斤粮食,每户可以增加一两百斤的口粮,一定程度解决了缺粮的问题。

于是1977年开始我们就搞了“联系产量责任制”。这种管理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不再需要干部催促着去劳动,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也改善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分下去的是质量差的地,增产效果却相当明显。

从1976年搞了一部分少量分下去,到77年有效果,1978年继续前进,1979年就进行第一次为期3年的“分田到户”,同时将集体的生产资料也卖给各家各户自己掌握。

原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林德成

人均年收入从不到100元到超过500元

里溪大队实行了“联系产量责任制”之后,大家都欢喜——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大队按照各家的劳动力分配了相应的禾田面积给他们去耕种,各家承包了土地,不仅自己干得起劲,还会亲帮亲、邻帮邻,人心也更加聚拢到一起。

而且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以后,村民就可以抽空闲时间去赚钱。比如年轻人就骑个自行车去买些家禽家畜,到坦洲、石岐、斗门去卖,到处都可以看到我们里溪的小贩。他们一天多的能赚几十块上百块,少的也能赚十几二十块钱,而当时的国家职工每个月也就只有几十元的工资。

通过实施“联系产量责任制”和“分田到户”,农民干活的积极性高了,也能充分发挥个人所长,富余劳动力有做工的,有养殖的,有做买卖的、搞运输的,收入都大大增加,真正改变了里溪一穷二白的面貌。1975、1976年全部靠集体,我们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00元,到1981年,人均年收入超过了500元,增加好几倍,在全中山都是比较高的。

1981年12月26日,我完成了书记的责任,也想自己去种地、去赚钱。到这时候,不单单是我们改变了,整个广东乃至全国都在变了。

【策划】谷立辉  罗丽娟

【拍摄】何伟楠 叶志文 卢子衡

【编导及脚本】孙嘉琳

【剪辑】卢子衡 孙嘉琳

【配音及后期】卢子衡

【海报制作】朱晓宇

编辑 卢子衡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