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潮州行㉛饶平岭头村:以茶兴村,从辉煌上再出发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乡村振兴战略是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乡村是潮州的主体,乡村兴则潮州兴,乡村强则潮州强。面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潮州乡村振兴如何探索发力?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为潮州的振兴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详见==》  

【专题策划】严亮  

【专题统筹】廖奕文 陈榆

“现在正在请策划公司做VI设计(视觉识别系统),我们的品牌很快就会有系列包装、LOGO、户外广告运用……”12月26日,在饶平县浮滨镇,岭头单丛茶的原产地岭头村,26岁的杨雪锋向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介绍道。

两年前,这位1992年出生的年轻人,辞去广州的工作,卖掉广州百余平方米的住房,回到家乡,与制了一辈子茶的父亲一起管理茶园,种植生态茶,推广岭头单丛。今年10月,他再次回到广州时,却是以华南农业大学“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学员的身份。12月8日,经过三个月30多门课程的培训,杨雪锋顺利结业了。在华农,他高举着结业证书,一脸自豪。当前,岭头村正迎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承接越来越多的政策利好,以茶叶为中心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铺开。

岭头村是岭头单丛的原产地。

小村年产茶约亿元 入列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岭头村是浮滨通往坪溪的险峻关隘,岭中的第一个乡村。这里海拔相对较高,时有云雾缭绕,适宜种植茶叶,岭头单丛茶业蓬勃兴旺。岭头村至今保留一片古茶树、古树林。在村口,“中国岭头单丛茶原产地”的石碑赫然在目。

全村人口并不多,仅542人,茶园却不少,村里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园。按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许素桂的估算,全村大约有6000亩茶园,每年产值约1亿元。

岭头单丛是潮州单丛中的一大类,1986年便获“全国优质名茶”称号,1990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绿色食品”。1991年在北京举行“国宾茶”新闻发布会,从此“国宾茶”的名声不胫而走。2013年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2012年,许素桂和几位村民成立专业茶叶合作社,统一收购、制作和出售,产品曾出口至马来西亚。然而,许素桂依然觉得“缺乏一个响亮的大品牌,在茶叶质量、种茶制茶技术等方面都还有欠缺。”

“岭头单丛成为国宾茶出名之后,需求大,产量跟不上,有些茶农粗制滥造,或用外地茶冒充。质量滑坡,影响了声誉。”浮滨镇镇委书记陈小令对于岭头单丛曾经的辉煌和没落并不讳言。

近年来,国家对于农业愈来愈重视,特别是乡村振兴之风吹拂大地。饶平县及浮滨镇都冀望岭头单丛这个曾经响亮的招牌能再为当地带来更多的红利。

岭头村山顶上的风光不错,吸引不少人上山来。

事实上,各级都在努力扶持这一产业。陈小令介绍说,每年都邀请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及市、县的茶叶专家,到茶区举办培训班,对茶农进行实践指导。饶平县也多次举办岭头单丛茶文化节,甚至将茶文化节开到广州去。此外,还组织茶农、茶企参加各种博览会、评比会等。今年,饶平县茶叶产业园还成功入列广东首批1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5000万元的扶持资金已经到位。

以旅促茶 三产融合迎新生

“现在的产业还比较单一,岭头单丛的知名度还不够。”陈小令介绍说,接下来将着重以旅促茶,逐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目前,由饶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广东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的《饶平县浮滨镇坪溪茶区旅游发展概念规划(征求意见稿)》已于本月新鲜出炉,对包含岭头村在内的整个茶区进行规划,意在通过旅游带动茶产业和创意农业产业。

在坪溪片区,岭头村的茶叶质量可谓是领头羊。未来,坪溪片区或以岭头单丛文化园为中心进行规划,突出打造岭头村作为岭头单丛茶发源地的茶文化休闲旅游区,以体验式为特点的茶文化主题公园。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在岭头山顶建设休闲山庄和住宿。

“2018年春节前后,把村道从4米拓宽到6米左右,拆了不少违建。”许素桂对于以旅促茶业也有憧憬,他期望有更多力量参与,将村里的破旧老屋拆除,整理好村内环境,利用好岭头古村和岭头单丛的资源,为“旅游+”“茶叶+”做好准备。根据规划,村内道路将升级改造,建设雨污分流系统,配置停车场、文化室、公厕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比国宾茶更辉煌的时代就要来临了。”杨雪锋的父亲杨永成一脸笑容。1991年,他便已在饶平县浮滨镇镇属茶厂当厂长,此后被梅州市农业局聘请为万亩茶园总制茶师。2008年,经过几番试验之后,他选定在岭头村的朱湖顶山上开垦茶园,用“自然农法”种茶——不施化肥、不喷农药,以草治草、以草养茶。

杨永成介绍说,在茶园里,他利用割草作肥覆盖茶园,“远看像草原,近看是茶园。”在海拔约700米的山上,杨永成上千亩的茶园与其他人的明显不同:别人的茶园整整齐齐,地面上没什么草,而他的茶园里却“杂草”丛生,茶树和草密不可分。事实上,部分“杂草”还是杨永成特意选择的藿香蓟,“这种草能抑制虫害,两三年之后就会自然枯死成为肥料,留下种子又能再生出来。”

在岭头村朱湖顶山上,杨永成向儿子杨雪锋介绍藿香蓟等草可为茶园提供肥料并抑制虫害。

杨永成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得到市场和专家的认可。他家的茶每斤最低千元,“每年七八千斤,还不够卖。”去年和今年,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还专门请他去开课,讲授“自然农法茶园管理与单丛茶制作工艺”。

受到父亲的影响,2013年,在广州从事服装设计工作的杨雪锋毅然选择卖房,支持父亲创业,并于2016年正式回家共同创业。

“我爸管好茶园,我负责对外营销。”父子俩分工明确。而今,看好未来的旅游市场,杨雪锋和父亲又准备在茶园开民宿,首期一千多平方米的民宿建设合同已经签约。

“乡村振兴不单要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有产业的支撑。我们以生态茶带动区域品牌成长,能促使茶农增收,再融合茶旅游,加之岭头单丛的历史文化品牌,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杨雪锋对于岭头单丛和岭头村的未来,有不少想法。他认为,今后一定是三产融合,“我们已经在周边城市的电影院开发年轻人的茶饮料了。”

如今广州的房价已涨了不少,而茶园却还在投入阶段,别人问他“后不后悔”。杨雪锋说,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做好岭头单丛茶产业,是一个可以福荫后代的事业。

在记者下山路上,又遇到一位回乡的“90后”——许佳龙去年从汕头回来,逐渐接手父亲的茶园。“回来发展更好,村里也变了,以前是土路,现在是水泥路。”许佳龙听说山顶要建民宿酒店,特意上来看看。让杨雪锋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村里,从事茶产业。

【记者】苏仕日

【通讯员】余秋松


编辑 李婉芬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