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的蜂
这两天,因为“丁香医生”一篇名为《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的文章,权健和保健品成了热门话题。
最新消息是,天津市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权健集团展开核查。权健的疗法是否科学、模式是否有效等,相信专业调查后会给出公允结论。不过,此事不独跟权健这家公司有关,也与保健品本身带来的一些疑惑有关。
根据定义,保健品是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不是药品,性质完全不一样。但也须承认,保健品中的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对调节人体机能有一定作用。在“药食同疗”的语境下,究竟是食品起到效果,还是药品有疗效,不容易分得清。这就被一些经营者看到了商机,通过各种夸大宣传,造成“保健品也治病”的错觉。
举个例子,法律规定的27种保健品特定功能中,有“促进消化”这一项,这个描述是比较中性的,但一些善于包装的经营者,通过邀请明星出面代言,患者现身说法,就把它变得生动起来。还有的,变着法子和国家机关、医疗单位等扯上关系,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权威背书,暗示自家产品神乎其神,不仅有益健康,而且还具有“药效”。
这就不难明白保健品行业为什么变成了“广告行业”。去年,网友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一名“假药广告艺术家”,在不同场合竟然有9个头衔,公开表示自己是祖传中医、苗医、蒙医,又是某协会会长、某医院院长等,屡屡被查,却每每复出。夸大宣传已经成为许多保健品的生存之道,这样不仅跟经营者自身逐利有关,也与治理的不得力有关。
从机制上来讲,根据《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负责审查广告的食药监部门(现为市场监管局)是指企业所在地部门,而不是广告发布地部门,这就导致有的审查走过场,甚至存在利益勾连。把好审查关,就要探索更为合理、更为顺畅、更为有效的监管机制,从源头上遏制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冲动。
现在,许多保健品公司使出浑身解数,扔钱打广告,甚至搞团购、送鸡蛋、免费旅游等,花样不断翻新。销量蒸蒸日上的背后,产品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物有所值,却被有意无意忽略了,但这应该是更值得关心的,也是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的事情。
所以,我们不仅要追问权健的真相,更要追问所有保健品的真相。
【校对】冯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