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年前,“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从珠海启程远渡美国求学,开启了中国人留学史。今年是容闳诞辰19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日前在珠海开幕。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李阳春,珠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郭才武出席活动。容闳嫡孙容永成特地从海外赶回为活动致辞。
当日,珠海容闳博物馆和广东留学报国教育基地也正式揭牌。容闳博物馆是在修缮容闳创办的新式学堂——甄贤学校旧址基础上设立,近期将向社会免费开放。未来,该基地还将引入文创企业,打造成留学生创业园区。
旧“侨校”新建容闳博物馆
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东大街一巷二号,我国第一所“侨校”——甄贤学校旧址修葺一新,在复原旧貌的基础上,新建成了珠海容闳博物馆。
甄贤学校原名“甄贤社学”,是1871年由容闳带头捐款500两白银办起来的,1906年更名为“甄贤学校”,曾培养出容国团等一批优秀人才。
珠海容闳博物馆在甄贤学校的旧址基础上建立。
容闳博物馆总体面积800多平方米、展陈面积600平方米,设有陈列展览区、场景复原区、研学课堂区、影像播放区以及服务设施区等五大展区,以时间为“经”,事件、人物为“纬”,利用历史文献、现存文物、图片影像资料等多种展示手段和元素,多方位展示了珠海留学文化史。
步入序厅,映入眼帘的分别是前言及参观电子导览。序厅正中央是容闳的巨幅照片,以及他毕生追求的理想誓言。左右两侧则用40个时间节点,简要概述了容闳的一生。
走进陈列展览区,数百张图片组成的图片墙把人们带到了过去。当时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就带着120名留着辫子的小孩子,踏上了漫漫的求学之路。该展区第一部分用200多张珍贵的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容闳从1828年出生到1912年去世84年间的经历。第二部分则用100多张图片,从不同的维度讲述由容闳带出的120名留美幼童留学报国的历史往事。此外,还有32个实物展柜展示了上百件历史文献,充分展示了老一辈留学生们的家国情怀。
全息投影复原当年求学场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自由’和‘平等’。”在博物馆的第三个场景复原室,一位女牧师正在给她的四个中国学生讲解自由和平等——这是1846年,布朗牧师希望带几个学生去美国留学时,3个珠海青年容闳、黄宽、黄胜站起来,愿意跟随布朗去美国的幻影成像场景复原。
借助全息投影“黑科技”,容闳博物馆复原了一个有声有色的历史场景,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观展体验,让参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感受留学报国精神。
此外,研学课堂区则选择了48位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留学先贤作为首批展示人物,通过墙面的照片与人物介绍,与地面的留学地图情景互动。
详实的史料、珍贵的图片,沿着时间年轮,追寻容闳的历史脚印,传承和弘扬容闳的爱国报国精神。据悉,博物馆今后还将开展在校学生的理想教育、历史人文教育、珠海城市文化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在全国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时刻,在容闳先生的故乡珠海举办纪念容闳系列活动,传承与发扬容闳先生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勇毅笃行的奋斗精神和融贯中西文化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留美幼童唐国安曾侄孙、原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唐绍明看来,容闳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不仅开启了留学教育的大门,更带领他的学生披荆斩棘走出了一条留学报国之路。
将建设留学生博物馆
珠海也是中国留学文化的发源地。早在1847年,容闳从珠海启程,远渡美国求学开启了中国留学史。作为第一位毕业于北美大学的中国人,归国后,容闳借力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大员,促成了晚清幼童留美计划——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运动,在1872—1875年间,120名幼童先后赴美留学。
这批幼童中,有中国铁路工程开拓者詹天佑,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有中国铁路、电报、矿山事业的开创者,更不乏政府大员……可以说,这批留美幼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容闳借力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大员,促成了晚清幼童留美计划。
改革开放40年来,珠海留学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发展。目前,珠海共有各类留学人员组织11家,截至2018年7月,在珠海创新创业的留学人员已达7800多名,由留学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50家。从2013年起至今,珠海共举办了四届留学生节,不断打造“留学之城”的城市名片。
近几年,珠海推动留学教育和吸引留学人才的政策制度不断深化。2018年4月出台的“珠海英才计划”中,提出择优给予留学人才创业项目15万-100万元资助和最高30万元贴息贷款,特别优秀的项目还可获得最高500万元的资助;进驻留学生创业园的初创项目,还可享受最高300平方米、最长三年的场地租金补贴。
在传承留学文化方面,除了刚建成的容闳博物馆,还有一个筹备数年的中国珠海留学生博物馆正在积极筹建中。该项目被列为珠海市重点建设项目,位于前山河畔,占地3万平方米,预计投资28亿元。该项目建设周期为三年,建成后将是国内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科技含量最高、发展前景最为可观的留学博物馆,填补国家馆藏体制内对中国人留学历史记录缺失之遗憾。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曹丹龄
编辑|黄叙浩
校对|居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