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了!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大有两个参与项目入选

广东教育头条
+ 订阅

日前,201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评选揭晓。其中,中山大学有两个科技进展参与项目入选,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团队的“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以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宋尔卫团队的“靶向肿瘤微环境的抗肿瘤治疗新策略”。

罗俊院士表示,近20年来,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的水平不断提升,每年的竞争都很激烈。中山大学今年有荣幸参与其中两项,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

【图片来源:教育部】

三十年测出万有引力常数G精确值

8月30日,Nature刊发了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团队最新测量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结果。这是目前国际精度最高的G值,对于计量学和检测万有引力定律及一系列相关的空间引力探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将为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万有引力常数G是人类认识的第一个基本常数: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介绍了2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定律,引入了万有引力常数G,由于引力相互作用极其微弱而且不可屏蔽,G值的测量精度是目前所有基本常数中最差的。

实际上,此次成果发布可谓罗俊团队的厚积薄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罗俊院士就开始进行G的精确测量。G的精确测量必须选择恒温、隔振、电磁屏蔽及外界引力干扰小的实验环境,罗俊院士团队决定把实验室建在人防山洞中。实验初期,—天24小时得有人盯在计数器前,有时连续几星期都得轮流值班。历经十多年努力后,罗俊院士团队于1999年得到了第一个G值,被随后历届的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录用;再花费一个十年后,团队于2009年发表了新的结果,相对精度达到26ppm。该结果是当时采用扭秤周期法得到的最高精度的G值,也被随后的历届CODATA所收录命名为HUST-09。

这一次,罗俊院士团队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测G,给出了目前国际上最高精度的G值,相对不确定度优于12ppm,实现了对国际顶尖水平的赶超。这两种实验方法虽不新奇,但与其相关的装置设计及诸多技术细节均需团队成员自己摸索、自主研制。在摸索的过程中,一批高精端的仪器设备被研发,其中很多仪器已在地球重力场的测量、地质勘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靶向肿瘤微环境的抗肿瘤治疗新策略

肿瘤微环境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治疗后复发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靶向微环境开发肿瘤治疗新策略对改善恶性肿瘤疗效至关重要。

宋尔卫团队根据其多年的保乳和术前新辅助治疗乳腺癌的经验,围绕抗肿瘤治疗对肿瘤微环境的改造作用和机制进行探索。发现了肿瘤微环境经历化疗后,富集出一群能耐受化疗并促进肿瘤复发的成纤维细胞,靶向干预该亚群成纤维细胞显著抑制肿瘤生成并提高化疗敏感性;治疗单抗介导的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可通过上调PDL1抑制抗肿瘤淋巴细胞的功能,导致免疫耐受,证实联合使用免疫节点抑制剂能明显增强单抗的治疗效果,从而提出联合单抗和免疫节点抑制的肿瘤治疗新策略;抗肿瘤淋巴细胞激活可上调长非编码RNANKILA,使其对死亡敏感,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在淋巴细胞回输治疗模型中沉默NKILA可提高免疫治疗效果,首次揭示lncRNA可作为免疫检查点分子。以上系列研究提示,肿瘤微环境决定着恶性肿瘤对化疗、单抗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的敏感性。

文/钟哲 李秀婷

值班编辑/杜玮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