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深圳虐童视频在网上热传后,随着主管部门、社工等的介入,涉事女童的生活逐渐走向正常,这让不少持续关注该事件的网友松了一口气。
但人们除了谴责事件中的施暴者外,也提出了一些疑问:为什么有那么清晰的虐童视频?视频又是怎样流传到网上的?视频的流出一方面举报了施暴者的恶劣,但另一方面是否侵害到未成年人的隐私,带来二次伤害?
疑问一:
为什么能那么清晰拍摄到女童受虐惨状?
12月22日,“志愿者官网”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又现虐童视频,跪求转发找到受虐女孩并报警》的推文,一段长约3分16秒的视频在微博上流传,在网上引起轰动。早前报道
在该视频中,疑似女孩母亲的戴眼镜女子,经常不分青红皂白对女孩施以暴力,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其父亲拿扫帚抽打教训女孩儿也丝毫不见手软。
视频网上流出后,大量网友评论转发,声讨这对男女的残忍行径。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发出疑问:在家里发生的事情,怎么会那么清晰地展现在人前?
当记者走访涉事家庭所在的宝安区西乡街道径贝新村时,有街坊表示,此前与受虐女童父亲喝茶打牌时,曾看到他用手机连接家中监控,查看孩子的情况,并督促他们完成作业。因此推测摄像头应该是女童父母为了监督孩子而自行安装。
据了解,这种在家里安装视频以查看孩子放学后在家学习、生活情况的现象并不鲜见,特别是在双职工家庭。对父母来说,在客厅里安装一台监控,儿童放学后的状况就能一目了然。而在雇用保姆照料婴幼儿的家庭中,智能监控越来越被广泛应用。
刚刚休完产假的王女士也是毅然入手了类似的家庭监控。这台24小时开机的摄像头布置在客厅和厨房,王女士上班时用手机就能看到家里保姆如何照料孩子的情况。“因为没有老人帮忙,那么小的孩子又不会说话,让保姆单独带着确实放心不下,但也没有办法,唯有安装监控。”王女士无奈地说。
疑问二:
自己为什么会曝光自己的视频?
即使家里装上摄像头是为了督促孩子做功课,那为什么自己会把自己的监控内容放到网上?是炒作吗?是自投罗网吗?
视频曝光翌日,媒体就联系到剪辑及发布视频的微博网友“王华礼”。
据“王华礼”介绍,其也是从一报料者手上得到受虐女童家庭监控的账号和密码的。该报料者自称为涉事女童父亲的牌友,因曾将手机借给女孩父亲登录“乐橙”APP查看监控,所以他的手机能自动登录这家人的乐橙。一次在无意间看到了视频里有虐童情况,便持续关注了一个月,然后向“王华礼”报料了。
及后,这名报料者在“王华礼”手机上输入了账号密码登录。此后,“王华礼”打开了三四次,每次都能观看最近5天的监控视频,他把虐待女童的段落都下载了下来。但后来就没有办法再登录成功,估计是涉事父母修改了账户密码。
事实上,旺盛的需求催生了市场的蓬勃发展,目前市面上的家装监控种类繁多,发展迅猛。记者用淘宝搜索“家用摄像头”,相关品牌有30余种,可安装在家中的任何位置,绝大多数支持手机远程操作。以此次深圳虐童事件中家庭安装的“乐橙”品牌为例,该品牌销售的带摄像头的电子门锁、摄像枪机等各类设备,只需登录APP便可实时查询。
“自己肯定不可能曝光自家视频,但除了有的人不慎把账号密码告之他人外,这种家庭监控也存在较大的信息外泄安全隐患。”有业内人士称,监控摄像已经成为全世界信息安全泄露的重灾区。一些以监控直播为卖点的网站,能够看到世界各地监控摄像头的直播影像。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17年6月18日发布的关于智能摄像头的质量安全的风险警示,在检测的40批次中有32批次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导致用户监控视频被泄露,或摄像头被控制,比例高达八成。不法分子通过扫描软件破解监控摄像头的IP地址,就能实现对用户的偷窥。
疑问三:
当拿到虐童视频后,该报警还是报料?
不少网友还提出,尽管“王华礼”和这名自称牌友的报料者将视频公布于众的动机是“见义勇为”,最终也确使遭受家暴的女童获救,但他们二人的行为是否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尤其是未成年人隐私?上传视频行为公之于众是否失当?当拿到这样的视频后,该报警还是在网络上发布?
广州市律师协会家庭专业委员会主任律师李小非认为,“王华礼”和这名牌友没有经过女童家庭成员的允许,将涉及他人个人隐私的视频向外界公开,行为上涉嫌侵犯了女童家庭成员的隐私权。至于认为报料人是想要阻止违法行为而向公众公开视频的观点,能否足以形成对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合理抗辩,则需要由司法机关最终做出认定。
“个人隐私是个人信息的重要内容,虽然本次事件的重心应该放在保护受害儿童、惩戒施暴者上,但这事件也涉及了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省人大代表、法学博士、广东伟伦律师事务所律师曾学智认为所有行为的前提都应该是合法,为了保护一个合法目的,而采用违法的手段,这是“毒树之果”,是为法律所禁止的。
有网友认为,“王华礼”和那位牌友阻止了女童父母的虐待行径,是正义的,如果过分纠结行为本身是否失当,则是对恶行的纵容和漠视。广东省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郑子殷对这种观点表示支持。“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本次事件中女童父母的行为侵害了公共利益未成年人群体的利益。面对公众的利益和个人的隐私权二者之间的权利冲突,要优先保护更加重要的权利。”郑子殷说。
郑子殷指出,虽然曝光人确实存在侵犯被曝光者权利的可能性,但是曝光挽救了女童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如果追究曝光者可能的侵权行为,将会打击潜在的举报违法犯罪人的积极性,让更多正在被虐待的未成年人遭到侵害而得不到保护,损害的是整个未成年人群体的利益。
疑问四:
实施智能监控时如何防范“第三只眼”?
普遍应用于便利店、家庭,甚至幼教机构的小型智能监控,目的是为了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但由于其“轻装上阵”有时却成了网络不法分子赚取不法利益的渠道。
比如一些抱着“吸睛”“猎奇”目的,靠窥探它人隐私为卖点谋取利益的网站悄然建立。2015年,一家名为“俺瞧瞧”的网站遭曝光,在该网站上可看到全国各地的监控视频,其中包括幼儿园、便利店,一些由网友自行上传,另一些视频中当事人则毫不知情。
此外,监控录像也容易因商家对信息安全的漠视导致泄露。2017年,360旗下的“水滴直播”因争议巨大被迫关停。在“水滴直播”可以看到安装了360摄像头的餐厅、网吧、甚至学校等场合的实时影像,实际是侵犯了视频中人的个人隐私。
然而,“水滴直播”关停后,“青果直播”又被扒出。网友发现,在“青果直播”甚至能看到一些摄像头用户家中的私密生活,而对方对此浑然不知。在一片讨伐声中,“青果直播”也宣布停止运营。
如何防范隐私,特别是未成年人的隐私外泄?
曾学智表示,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智能设备的日益普及,网络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繁发生,问题越发突出。我国已于2017年出台了《网络安全法》,相信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会得到有效缓解。新的刑法修正案也专门设立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虽然国家出台相关法规,但他建议网络用户仍需注意以下问题:首先,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在微博、微信、群聊、论坛等社交网络中尽量避免吐露个人身份信息;妥善处理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上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不相信街头不规范的市场调查,慎重填写自己真实的个人身份信息;链接陌生的WiFi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在使用陌生的WiFi的时候,不要支付和选择网购。
另外,滕宏庆表示,作为网络的运营商具有当然的管理义务和监管职责。如果运营商擅自把数据扩散或者转移来谋取利益,这就构成了侵权和违法。因此,对掌握大量数据信息的网络运营商的监管,也至关重要。
【记者】泠汐 李业珅
【统筹】谢苗枫
【校对】杨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