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专题:40年40件事
“东莞塞车,世界缺货。”这个上世纪90年代的难题如何解决呢?这时,全国首条由地级市自筹资金、自行建设的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建成了……
上世纪末,经过改革开放近20年的发展,东莞全市通车里程达232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拥有等级以上公路92.9公里,公路的规模、长度及技术标准均居广东省各市首位。
但交通对经济发展的瓶颈效应也愈发突出——全市仅有一条广深高速作为对外快速沟通的通道,而东莞的出口货物均需通过陆路运至深圳、香港出口,从而造成东莞的交通流量大幅提升,公路日渐饱和,交通拥挤日益严重,大量的原料和货物被堵在公路上,经常造成“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现象。
根据统计,当时,东莞经济发展模式以加工贸易为主,经营两头在外,货物运输需求增长迅速,平均每年增长达13.9%,东莞运输成本占企业经营成本将近四成,交通基础设施面临迫切的升级扩容需要。
1997年2月,莞深高速公路第一期工程梅观高速黎光站(现已拆除,变成2014年建的观澜站)至塘厦4公里正式动工,1998年4月通车。其后,第二期工程横坑至塘厦37公里,1999年3月动工,2000年8月21日全线贯通,2000年9月28日正式通车,比原计划提前半年通车,莞深高速二期延伸段工程东莞立交(横坑)至莞龙立交7公里,于2003年3月25日正式通车。莞深高速公路三期于2009年9月29日通车,全长5.6公里,属广惠高速与莞深高速的连接线。
莞深高速塘厦至东莞段,始于深圳梅观高速公路黎光收费站(现为观澜收费站),终于环城路石碣立交段,途经塘厦、黄江、大朗、大岭山、寮步、东城、石碣等镇区,全长48公里,双向六车道,投资18.79亿元。全线设涵洞75座、通道24座、桥梁53座、互通立交6座。
莞深高速的修建,对当时高速公路的建设模式来说是巨大的震动——这是全国首条由地级市自筹资金、自行建设的高速公路。这条经济大动脉,让穗深经济走廊继广深高速后又新增一通道,从“独步单方”转变为“双管齐下”,给沿线城市源源不断地输送发展的活力。
从道路设计来说,莞深高速也运用了许多至今看来还很先进的理念。这条高速采用全封闭、全立交、完全控制出入口的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时速由石碣立交至大朗立交为120km/h,大朗至梅观高速公路为100km/h;设计交通量为107100辆/日,最大服务交通量为126000辆/日。全线装有先进的监控系统、紧急电话报警系统、照明系统和计算机收费系统,并配有完善的交通设施、医疗急救中心、高速公路管理中心和治安、交警大队。高速公路沿线设有治安岗亭,实行24小时巡逻。按环保标准,沿路两边绿化、美化。
莞深高速公路的建成,不但形成了东莞至深圳高速直通车干道新局面,使东莞各镇区之间的行车时间缩短为半小时以内,而且使东莞至深圳皇岗口岸比广深高速公路缩短16公里,将塘厦至莞城原本90分钟的行车时间缩短为25分钟。这对改善东莞市投资环境,进一步促进东莞市的经济发展,加强粤港之间及内地的经济交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策划】靳延明 郭文君
【记者】郭文君 欧雅琴 陈琬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