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能不能承载大主题?三分钟能否讲好一个故事?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频道纪录片工作室拍摄制作了30集微纪录片《亲历》,就是用小切口、小篇幅,去展现大主题、抒发大情怀,掀起了改革开放“回忆热”。
《亲历》自11月19日在珠江频道播出以来,收视率一路走高,综合市场份额达到6%—7%,有的节目甚至达到8.39%,一直名列同时段广东市场各频道节目收视份额第一名,超越了同时段其他频道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在网络上,该纪录片也受到广泛关注,截至目前,仅在“触电新闻”APP上的点击量就超过200万次。
近日,南方+记者采访了《亲历》团队主创,了解该纪录片拍摄的过程和背后的故事。
用百姓视角讲述40年故事
南方+:《亲历》的创作思路是什么?
珠江频道总监倪卓宏: 改革开放的春风改变了中国,不仅改变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也改变了全球政经版图,让中国赢得全世界尊重。40年沧海桑田,人间巨变涉及方方面面,惠及千家万户。每一个亲历者,既是建设者、见证者,更是幸运者、受益者。
为了多维度、全景式反映改革开放40年巨变,我们精心策划选题,并挑选出30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故事,在广东各地寻访故事主人公,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这部纪录片以百姓视角,通过今昔对比以及亲历者鲜活的生活故事,反映中国人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以及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展现改革开放40年的丰硕成果,弘扬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改革开放精神,以小角度抒发大情怀,传播正能量。
南方+:这部纪录片的故事线索都有哪些?
珠江频道副总监吴泳斌:《亲历》的故事线索并不是单一的,不仅展现了40年新旧对比外,还介绍了新时代下的新兴产业发展。
40年前,很少有人能想象到未来出门可以不用带现金、一日可以行千里。中国在这40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幸运儿。1978年底,广州在全国率先放开塘鱼价格,成为物价改革的突破口,那一年的春节,广州市民可以买到鲜活的塘鱼,水产市场的开放,让人们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中国人告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中国不仅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品牌更是在世界服饰文化的金字塔尖上拥有了一席之地;地铁的开通,让居住在佛山的林声吉能每天轻松来往广州工作。
改变的不仅是物质,还有人的意识和观念。出国深造的杨红踩中时代的鼓点,带来先进教育理念,回国创业;生活日益富足的中国人越来越舍得花钱扮美自己,乐意为自己的颜值买单……这些看似朴实却又真实的故事一一呈现在《亲历》的镜头下,全片注重细节打磨,力求在某一瞬间能直达观众内心,让观众看后不自觉共鸣:“是的,就是这样!”
珠江频道总监倪卓宏:这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互联网+、共享经济、直播等名词进入人们的生活,它们代表着新兴行业的崛起,赋予了我们生活的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在《亲历》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刘淑芬辞职回乡务农,运用“互联网+”让新时代田野孕育无限希望;英德市通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让山区农民与山外的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离开家乡和亲人到大都市打拼的林剑冰,为了让更多的人记住乡愁,萌发了创业计划并最终实现了梦想;“斜杠青年”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不同的平台施展自身的才华……纪录片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人物中透析行业的兴起和时代的变化,这就是《亲历》的平实视角。
尝试3.5分钟的短视频形式
南方+:与以往长篇幅的大题材纪录片不同,《亲历》每集的片长均为3.5分钟。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新形式来做大题材的主题报道?
珠江频道总监倪卓宏:主题报道不一定要长篇幅、高屋建瓴,也可以短小、接地气。我们尝试“大题小作”,用小切口、小篇幅,去展现大主题、抒发大情怀。同时也是顺应时代潮流,便于在移动端传播。
珠江频道副总监吴泳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在移动端的影响力也体现着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因此,《亲历》除了采用深受青年人喜爱的短视频形式外,在话题、人物和故事选取上,也偏重年轻化。比如,拍摄对象中年轻人占了2/3以上,还选取了“斜杠青年”“海归”等青年人的话题。
南方+:《亲历》是国内电视同行中率先以微纪录片形式进行成就报道的大胆尝试,在3.5分钟的时间里横跨40年,反映历史与现实的反差,讲述一个故事、展现一个主题,无论是对内容的构建还是对影像画面的表达都提出了挑战。在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和困难的?
《亲历》总导演吴建宇:每一集寥寥数百字,脚本需要非常精炼,叙事结构要简洁明了,都要控制在800字以内,画面要多角度、快节奏、具有表现力、冲击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部纪录片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每一集从选题策划到拍摄制作,平均需要半个月。
《亲历》总导演吴建宇:以短视频的形式承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宏大叙事,光讲好故事还不够。既要接地气,又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历史纵深。每一集选取的切入点都有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同时将个例与大数据相结合,延伸到普遍现象,以小见大,以百姓视角讲述行业的兴起和时代的巨变,用“巧力”撬动大题材。
南方+:微纪录片的发展前景如何?
珠江频道总监倪卓宏:作为一部纪录片,《亲历》虽然尝试了新形式,但没有放松原有的要求,拍摄制作精良。短视频对纪录片的形式产生了影响,微纪录片是一种发展趋势,和长纪录片并行不悖。今后,珠江频道不仅会继续做好《文化珠江》这种长节目,也会积极尝试制作短视频、微视频节目,积极拥抱互联网和新媒体,打造更多深受青年人欢迎和喜爱的节目。要注意的是,形式变了,但精品意识和工匠精神不能变,要用细腻的思维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南派纪录片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记者】王聪
【校对】吴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