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转型升级”,东莞人在1994年就首次提出了!
1984年9月提出“向农村工业化进军”发展战略以来,经过10年的努力,东莞已基本实现了农村工业化。但当时东莞的产业化存在明显弊病:有了满天的星星,却没有一轮明月。早期港商带来的“三来一补”小型企业,基本是数十万元的小资本投资,制约产业层次、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提升。(点击这里看40年40件事专题)
东莞市委、市政府深刻意识到,东莞经济要有更大的发展,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994年10月,中共东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时任市委书记李近维发出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号召,提出由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迈进,使“数量型”经济逐步向“质量型”经济转变。鼓励各种政策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提高新产品和市场的开发能力,提高技术含量、附加价值和人均国民收入。
同时,还要求以工业为突破口,以科技的进步为重要动力,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着重做好消化、吸收、创新工作。这场“革命”的任务就是推动东莞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度化,标志着东莞经济开始升级转型。
各镇区也纷纷结合实际,响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号召,其中最主要的举措是通过园区建设形成集群效应,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改变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局面。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东莞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外国大财团来东莞投资,带动整个产业升级转型。东莞将招商引资的目光也逐步转移到欧美、日本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由此来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贡献了转型升级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思路,也在于它是一种具有世界眼光的国际化思维。
在新一轮“借船出海”中,东莞大动作、大引进和大投入地利用外资,打造一轮轮产业“明月”。到2000年,东莞工业企业数增加到16975家,工业总产值达1519.79亿元,此时,东莞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下降到3.2%,工业比重达到52.5%,工业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心。
今日的东莞,更是已成为世界商贸来往的大都会,目前世界500强的外资企业中,已有86家在东莞投资办厂。在东莞投资的外企超过1万家,累计吸引外资750亿美元。
【策划】靳延明 郭文君
【记者】郭文君 欧雅琴 陈琬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