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其原生物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
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
性 味
味甘、淡,性平。
归 经
归心、肺、脾、肾经。
功 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主 治
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1]
2、《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3、《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
有诗云:
皮黑肉白生松根,奇形怪状窟中神。
神话墨客颂异物,专著民间传奇文。
古有云安今罗田,松灵变成多树魂。
伏胎养生不可缺,绛晨更生金翁人。
关于茯苓的神话很多,《土宿真君本草》、《天王玉册》、《太清药要经》记述较多,读者可以自行查阅,下面介绍一些流传较广的传说。
关于茯苓的传说
1
从前有一个富户,家里只有一个女儿。后来雇了个做工的,叫长贵,这个人很勤快,富户的女儿喜欢上了他,富户很生气,把长贵撵走了。长贵走了以后,富户把女儿也关了起来,不让他们见面。
过了半年的光景,富户的女儿得了麻风病,家里人怕传染,就把她送到山里去了,长贵知道了,也住到山里,给她买东西,做饭伺候她。众所周知,得了麻风病的人浑身皮肤都不像样子了,可长贵却不嫌弃。后来长贵也传染上了麻风病,怎么办呢?
这年冬天长贵和富户的女儿正出来晒太阳,看到山底下有两只小兔子。长贵就下去想逮住小兔子拿来吃,可是一到山下兔子就没了,天天如此,最后,长贵想了个办法才把小兔子逮住了。他们扒了兔皮炖了一大锅兔肉,连肉带汤全吃了。吃了以后他们就像瘫了一样,出了一身冷汗,全身的烂皮都脱下去了。不久,他俩的病竟然都好了。
他们很奇怪,于是找了个名医来看看到底吃的是些什么东西。
医生看后,发现这两只小兔子原来是一种生长了上千年、已经成了精的草药,这种草药名叫茯苓,因为它有祛风除湿的功效,所以后人常用于治疗水肿、皮肤病等疾患。
2
从前有个员外,家里仅有一个女儿,名叫小玲。员外雇了一个壮实小伙子料理家务,叫小伏,这人很勤快,员外的女儿暗暗喜欢上他了。不料员外知道后,非常不高兴,认为俩人门不当户不对,不能联姻。便准备把小伏赶走,还把自己的女儿关起来,并托媒许配给一个富家子弟,小伏和小玲得知此事后,两人便一起从家里逃出来,住进一个小村庄。
后来小玲得了风湿病,常常卧床不起,小伏日夜照顾她,二人患难相依。有一天,小伏进山为小玲采药,忽见前面有只野兔,他用箭一射,射中兔子后腿,兔子带着伤跑了,小伏紧迫不舍,追到一片被砍伐的松林处,兔子忽然不见了。他四处寻找,发现在一棵松树旁,一个球形的东西上插着他的那支箭。于是,小伏拔起箭,发现在棕黑色球体表皮裂口处露出里面白色的东西。他把这种东西挖回家,做熟了给小玲吃。第二天,小玲就觉得身体舒服多了,小伏非常高兴,经常挖这些东西给小玲吃,小玲的风湿病也渐渐痊愈了。
这种药是小玲和小伏第—次发现的,人们就把它称为“茯苓”。
后人将此物名为茯苓,以示对小伏、小玲的纪念。
3
有一个叫任子季的人,连续服用茯苓18年,天上的玉女就来与他相会,并且能有隐形之术,不食人间五谷,趣孔与身体如同美玉一样娇润。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4
茯苓久服,百日病除,二百日昼夜不眠,二年驱使鬼神,四年玉女来侍。
孙思邈《枕中记》
当然,这些只是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但是,茯苓能养生,有益于身体,却是确信无疑的。
慈禧太后与茯苓
相传,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饮食。
厨师们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为主要原料,配以适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淀粉摊烙成外皮,精工细作制成夹心薄饼。
慈禧吃后,很满意,并常以此饼赏赐宫中大臣。于是,茯苓饼身价百倍,成了当时宫廷中的名点。后来这种饼传入民间,成为京华风味小吃。
到了清代,茯苓成了养生之要药,尤其慈禧太后经常食用茯苓,并以此赏赐大臣。经研究,慈禧太后养生补益药共64种,而使用率最高的一味便是茯苓。
现今北京的茯苓饼,就是继承了由清宫御膳房流传下来的传统制法,每张极薄的饼皮,宛如馅料的包装纸,且饼皮外表的模印图案清晰,精美别致。因而,茯苓饼以其质佳味美驰名全国。
茯苓作为一味常见的中药,在老百姓的心中已经慢慢地变成好吃的保健食品了,但是茯苓究竟有什么药用,却很少有人说得清楚。
《红楼梦》与茯苓
芳官与柳五儿要好,将宝玉吃剩的玫瑰露送与柳五儿吃,当时五儿的亲戚患有热病,于是五儿母亲将玫瑰露又送了些与患者。亲戚为答谢五儿妈,又特意回送了包茯苓霜给她,并说:“我打开看了看,怪俊,雪白的。说拿人奶和了,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补人的。没人奶就用牛奶,再不就是滚白水也好。”这种使用方法,在古医籍《本草正》中有记载:“若以人乳拌晒,乳粉既多,补阴亦妙。”可见,从古代起,茯苓就被认为是“最补人的”。
见《红楼梦》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玫瑰露引出茯苓霜》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当王夫人说到大夫说的丸药的名字时,一时想不起来,宝玉就罗列了一堆,其中有“千年松根茯苓胆”。
《红楼梦》多处写道茯苓,其实黛玉吃的人参养荣丸,秦可卿吃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中都有茯苓这味中药。
名医、茯苓及养生
1
北京已故名中医岳美中
用500~1000克茯苓磨成粉,每天6克,开水送服,治好了秃发。所以,用茯苓饮治疗秃发效灵。他认为秃发是上行水湿所致。
历代医家、道家,特别是养生家对茯苓特别重视。
《神农本草经》记述:“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2
医家陶弘景
到了魏晋时代,服饵茯苓以求长生已经蔚然成风,当时道教思想家、医家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辞官隐退,梁武帝每日赐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以供服饵(梁王·;弘景传)。
3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
到了唐宋,食用茯苓之风更盛。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就是制作茯苓饼的能手,他的《服茯苓赋》、<;东坡杂记》记述了他服茯苓之方法。以九晒九蒸之胡麻,用茯苓加白蜜少许,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见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他60岁时记忆惊人。宋苏颂《图经本草》记:茯苓粉浸在酒蜜中封月余成甘美的茯苓酥。
4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
传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年少时体弱多病,夏天因为脾胃弱而饮食不消,食欲不振;冬天则因为肺肾气虚而经常感冒、咳嗽。请了许多大夫,服了许多药物也未能根除。直到苏辙过了而立之年,他向人学习养生之道,练习导引气功,经常服用茯苓,一年之后,以前多年的疾病才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此后,他便专心研究起药物养生来,并写了《服茯苓赋并引》一文。文中写道:服茯苓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却老者。久服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颜如处子,神止气定。
5
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除介绍茯苓粥外,还介绍了茯苓馄饨的做法:黄雌鸡肉四两,茯苓末二两,白面六两,做成馄饨,入豉汁煮食,三五次可治疗噎食不通。《北山酒经》记:瑶泉曲、邛崃药曲中都加茯苓。北京除茯苓饼外,还有茯苓包子、茯苓糕。
民间做茯苓饼方法:
用粳米、白糯米(粳米与白糯米的比例为7:3)加上与粳米重量相等(略少亦可)的茯苓、芡实、莲子肉、山药等(少一两种无关紧要),共碾成粉,拌匀做饼,蒸熟当作点心。
【应用】1水肿尿少
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治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用于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与滑石、阿胶、泽泻合用,如猪苓汤(《伤寒论》)。
2痰饮眩悸
本品善于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3脾虚食少,便溏泄泻
本品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茯苓味甘,善入脾经,能健脾补中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常配伍以人参、白术、甘草,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4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来源:综合自百度百科、趣医网、张健专家网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