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40年40事⑥ | 奠定城市对外开放格局,1985年被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南方+ 记者

查看专题:40年40件事 

1985年1月25日至31日,国务院召开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座谈会,共商沿海城市经济发展战略。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提出在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包括13个市、46个县和2个大镇。  

1986年1月4日,《南方日报》撰文介绍东莞使用外汇的经验。翻拍自东莞市档案馆资料。

1982年6月9日,国务院批准太平—香港通航,是广东最早开通的客运口岸之一。1984年7月21日,香港“莲花湖”号客轮正式通航,图为通航仪式。翻拍自张永通作品  

此举是我国实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又一重要步骤,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布局。珠江三角洲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了一个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发区”等在内的开放体系。东莞被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奠定了这个城市对外开放的格局。  

80年代,太平海关工作人员在走访企业。黄埔海关供图

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是以开放城市为中心,按“贸、工、农”的方针安排经济布局的地区,即按出口贸易的需要发展加工业,按加工的需要发展农业和其它原材料的生产。  

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主要是通过放宽政策、搞活经济,加强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同时,通过外引内联,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的技术、人才、物资、信息等方面优势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80年代,海关审单现场。黄埔海关供图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主要任务,一是扩大出口创汇新途径,为国家积累更多的外汇资金,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二是进一步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规模。这些对外开放地区,由于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出口创汇、引进先进技术等方面起到了窗口和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海关总署决定设立太平分关

这一战略也奠定了东莞开放型经济这一最明显的优势、最根本的特质。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累计利用外资项目11959宗,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64.08亿美元,年均增长31.6%。  

【策划】靳延明 郭文君  

【记者】郭文君 欧雅琴 陈琬莹  

编辑 李玲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