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来县隆江镇的孔美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有时他在田垄上,挽着袖口查看水稻的生长;有时他在村小学的教室,声情并茂地给孩子们讲课;有时他在村民家中,在笔记本写下村民的家庭情况和诉求;有时他在乡间小路疾行,用扁担帮村民挑饲料。
这个身影,属于华南理工大学驻孔美村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梁劲。
梁劲与工作队进驻孔美村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两年多来,孔美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获得“广东省卫生村”、“揭阳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示范村创建单位”等称号;新农村整治创建规划获得了“广东省南粤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大赛”特等奖;村的扶贫工作获得“教育部十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产业扶贫项目“孔子美农家香米”被广东省扶贫办宣传报道。
华工来了驻村工作队
孔美村位于龙江河下游东岸,面积约1.8平方公里,下辖孔美村、周美村两个自然村。全村768户,共5496人,常住人口约为2300人。
2016年4月,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发布《新时期相对贫困村定点扶贫工作方案》,决定在全省2277个相对贫困村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并确定华南理工大学为孔美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帮扶责任单位。
同月,华南理工大学选派了校团委副书记梁劲作为驻村工作队长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期限3年),同时选配两名年轻干部与梁劲组成工作队,进驻孔美村,跟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村两委干部一道,负责协调与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来到孔美村之前,梁劲刚刚结束了在河源市群联村的扶贫“双到”驻村工作,并获得了“广东省扶贫开发‘双到’优秀个人”、“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干”等称号,已有3年的扶贫工作经验。
梁劲表示,来孔美村的时候,时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小明就特别叮嘱他们:精准扶贫工作要“摸透村情,搞懂民情,深挖潜力”。梁劲对此一直铭记在心,为此,他带领工作队员迅速走遍孔美村的家家户户,了解孔美村的方方面面。在揭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惠来当地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工作队决定以基建、产业和文化教育作为三个引擎,推进孔美村的对口帮扶工作。
基础建设助力示范村建设
华南理工大学在孔美村大力开展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邀请 “广东省村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作为编制团队,该中心也是《广东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规划编制指引》承编单位;还邀请叶红副教授作为孔美村规划设计总负责人,她是省规划编制审查专家组两位组长之一。
华南理工大学向惠来县有关部门提交了《华南理工大学对口帮扶惠来县孔美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整治创建工作行动路径建议》,力争把孔美村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争当“示范中的示范”。同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师生志愿者团队协助隆江镇其他6个省定贫困村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三清三拆”是全面实施示范村创建的基础性工作,梁劲带领驻村工作队,组织和发动村委、理事会较早启动了“三清三拆”工作,按照自主清拆和集中清拆两个阶段,对村内违章搭建进行全面集中整治。目前已经完成7成以上的违章搭建的清拆工作,全村力争率先打造出一片示范区域。
孔美村曾经受到毒品侵害,为严防毒害死灰复燃,梁劲与工作队深入一线开展禁毒工作,与村两委一道,加强组织日夜巡逻,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华南理工大学还出资100万元,对孔美村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提供改造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中心的文化活动功能,将中心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筑。
今年3月,孔美村新农村整治创建规划获得了广东省南粤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大赛特等奖。5月,省领导到华南理工大学进行调研时,叶红副教授汇报了孔美村新农村规划的工作,得到省领导的点头称赞。
产业扶贫打造“孔子美”品牌
长期以来,孔美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捕鱼业、零售业,少数手工业及外出务工。产业扶贫是梁劲和工作队的重要工作。
孔美村的传统民居保存完好,多为潮汕建筑中的“爬狮”样式。梁劲由此希望在孔美村开发潮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这得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领导和师生的大力支持。古建筑修护及乡村规划领域专家程建军、冯江、王世福、叶红等教授先后到孔美村调研。
在梁劲带领下,工作队好村两委对孔美村的历史人文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组织孔美村申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赶上了全国最后一次评选。作为揭阳市两座申报村落之一,孔美村顺利通过了广东省专家组的评议,为开展产业扶贫,打造“孔子美”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建筑学院专家的帮助下,孔美村建成停工近30年的民间信仰建筑,加强了对乡贤的凝聚力。
梁劲还按照发展“互联网+品牌农业”的思路,推动产业扶贫。
去年,孔美村引进了“华航31号”、“华航38号”以及广东省水稻产业大会优质稻米品尝“榜首”品种“软华优1179”,进行了两期的试验种植。在梁劲和华南理工大学的支持下,孔美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唐镇涛、唐国忠等发动贫困户一起共同成立了“惠来县孔子美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发出了“孔子美农家香米”,并带动全村推广优质水稻种植。
绿豆饼是惠来的特色小食,工作队与华南理工大学对这些传统小吃进行升级改良,设计独立包装,创造专有品牌。
梁劲和工作队还建立了“孔子美”微信服务号等互联网营销平台,宣传、推广、销售孔美村的这些特色产品,获得了大成功,让村民的收入得到了增加。
此外,华南理工大学组织转移就业扶贫,学校后勤产业集团面向孔美村提供转移就业岗位,并且优先录用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学校还开设美丽乡村工作坊,开展乡村工匠技能培训,培养乡村工匠。
教育扶贫与党建扶贫着眼长远发展
传说,孔美村的始祖清溪公选择在龙江流域边上的罗厝乡边大埔上安居,建起村落。因村庄地处龙江水口湾之末,被称为“港子尾”,雅称“港子美”。由于村民崇尚耕读传家,秀才、贡生、举人辈出,所以在明朝天启七年(1621年)改村名为“孔子美”,简称孔美。
梁劲表示,贫困村的发展,短期依靠基础设施的改善,中期依靠产业的开放,长期则要靠教育水平的提升。“这个思路是华南理工大学开展扶贫工作以来紧紧围绕的主线。”梁劲说。
华南理工大学是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教育扶贫是是其优势所在。梁劲和工作队积极争取资源,识别了几类特别需要关注的青少年群体,进行建档立卡,为贫困在读孩子建立了专门数据库。同时,还组织经贸学院、设计学院、医学院学生到孔美小学开展义教活动;为孔美小学争取“山区计划”教师一人,缓解学校师资不足问题,提高师资教学水平。华南理工大学民主党派教师也开展了一对一认助活动,认助贫困学生41人,认助金额82000元。
梁劲和工作队还多方发动,为家中多人患癌的村民募集救治资金;利用互联网公益众筹,帮助患综合肾病的6岁孩子小标筹得医疗费用4万多元,并在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的帮助下,到学院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规范治疗。
梁劲表示,今后会继续对村里的学生进行更专业的资助,力保他们完成学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在梁劲的带领下,孔美村开展党建扶贫,把党建工作作为扶贫有工作的保障。村党支部严格贯彻落实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精神,把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维护村两委班子的稳定和团结,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工作队伍。村党支部还通过“孔美村”微信公众号,宣传党的政策,通报乡情动态,凝聚乡贤力量。
全媒体记者/达海军
见习记者/林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