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40年40事⑤ | “村村点火,处处冒烟”,1984年确立“向农村工业化进军”发展战略

南方+ 记者

查看专题:40年40件事

1984年9月23—26日,东莞县第五次党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提出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奋斗目标。会议确定经济发展的战略是:在产业结构上改变偏重农业的倾向,大力发展工业、商业、服务业,实行农、工、商综合发展,互相促进。  

“向农村工业化进军”战略目标的提出,启动了东莞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形成了具有东莞特色的以发展加工贸易为特点的工业基础,也使得产业结构从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变。从此,以“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为特点的东莞农村工业化迅速发展,出现了“满天星斗”的发展局面。  

战略提出:

在工业产品结构上,从局限于农用工业转向大力发展生活日用工业,由重型转向轻型,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改造落后企业,发展新的工业项目,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创造优质名牌产品,提高竞争能力;  

在工业布局上,从局限于城镇转向城镇工业和区乡村工业相结合协调发展,扩大莞城、石龙、太平三大镇,建立区乡工业区,形成三镇为中心,区乡工业星罗棋布的群体结构;  

在经济形式上,从只重发展国营工业转向以国营、集体为主,个体、联合体、中外合资、外资独营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发展,形成县、区(镇)、乡、村、家庭工业一齐上的局面;  

在资源和市场的利用上,要从“三就地”转向内外结合,既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搞活地方市场,又要把眼光放到外地、外省、外国,搞活经济关系,使各方面有利条件为我所用。  

当时的东莞还提出,从农村转移三分之二左右的劳动力搞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建立专业和兼业两支农业队伍。一支是专搞农业的专业户、重点户、联合体;一支是平时进工厂,工闲假日到田间的“星期天农民”、“早、中、晚农民”,以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把农业生产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结合,发展商品生产,扩大专业化分工,以形成乡村小集镇,实现农村小城镇化。  

1981年,常平镇建起了全国首家农村镇级宾馆——荔香楼,2008年拆除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东莞提出了农业商品化的目标,号召广大农民开山种果,发展商品农业。这不仅使一大批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进入二三产业,也使各级组织积累了一笔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为发展工业奠定了基础。  

“向农村工业化进军”战略及时调动了镇、村、组三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引进“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发展工业化。  

首先改变了单靠农业发展经济的状况,加速了东莞经济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乃至第三产业为主演变,至1985年,全市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初步转变。其次,农村工业化不但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农(居)民就业,而且吸收了大批外来工就业。再次,工业化的推进,不但为国家和地方开辟了税收来源,而且使各镇、村、组通过收取厂租和加工企业的工缴费等方式获得可观的集体经济收入,公有资产不断壮大,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该战略也使得东莞全力发展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兴建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利用外资方式从“三来一补”发展到“三来一补”与“三资”并举,形成纺织、服装、电子、食品、机械等行业的外资企业群体,各类利用外资企业遍布东莞城乡。  

“三堂经济”,虎门大宁毛织厂生产车间和生产设备 

到了1987年底,东莞已有“三来一补”企业2500多家,遍布全市80%的乡村,加工产品涵盖毛纺、服装、电子和玩具等15大类4000多个品种,创汇214亿美元,居全国县级单位之首。  

【策划】靳延明 郭文君  

【记者】郭文君 欧雅琴 陈琬莹  


编辑 李玲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