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8潮州国际刺绣艺术双年展”的重要活动,12月20日下午,以“刺绣与当代生活”为主题的非遗公开课在韩山师范学院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李文儒,清华美院前院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前主席、本次双年展总策展人李当岐等嘉宾出席活动。
本次非遗公开课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主任、中纺联驻潮州传统工艺工作站站长张家洲主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谈到,近几年,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赶上了大好时光,从国家层面到相关机构都在支持非遗事业,并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为非遗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在此大背景下,纺织非遗工作在这几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行业内营造了良好氛围,因为排在“衣食住行”的第一位,纺织非遗更容易生活化,未来大有可为。希望本次公开课能传递经验,对参与者有所启发,带着信心、智慧、责任继续推动纺织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韩山师范学院副校长黄景忠在致辞中说道,韩山师范学院创办于1903年,是全国第一批、广东第一所师范类学校,如今已经发展为本科类院校。近些年,韩山师范学院成立了陶瓷、刺绣等相关专业,并推行大师工作室模式,致力于将学校建设成为全国非遗人才传承基地。
世界手工业联合会前执行主席王山在《尊重智力原创成果,提高刺绣技艺水平》中,谈到刺绣行业的知识产权问题,刺绣中用到书画家的书画作品、摄影家的摄影作品、出版物中的图片,而不能提供与著作权人的授权或协议书,都是有“悖”于《知识产权法》的行为。希望绣娘们能够自觉依法行事,凭借着聪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满足今天物质需求和精神享受。
韩国艺术家张英兰就《传统刺绣与现代生活》谈到,自己的作品主题概括为一个字:气。产生于宇宙之中,存在于自然之间的气,既是生命形成之因,又是万物生机之源。她认为,刺绣这门艺术,其作品的呈现通常经由如下过程:起初稍施染料,随其漫延、晕散,作成背景画面。然后藉由染料或丙烯等颜料,大胆发挥作者的想象。最后阶段各色各样的针线粉墨登场,现代刺绣技法大显身手。
非遗传承研究员廖伏的演讲主题为《不同而和 返本开新》,他围绕刺绣名家姚惠芬《骷髅幻戏图》系列作品,谈到基于当代艺术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作的审美建构与意义。他说,这组作品不仅把五十多种苏绣平针针法集中在同一幅绣面上,还率先开始了“传统刺绣语言当代‘转进’”的艰苦实践,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刺绣语言构成,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样貌。苏绣的表现场域因此而得到了拓展;苏绣的审美品质也因此而大大的提升。
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主持人服装设计师、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策展人杨贝贝在《刺绣与服装设计》的主题演讲中,谈到为什么要在设计中运用刺绣工艺?她认为,从服装设计师的角度看中国各民族刺绣,那就是一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可以从中找到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北京服装学院老师沈飞在《传统工艺·当代设计》中表示,传统手工艺在当下开放、多元、国际化环境中如何传承与发展,反映了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与传统审美在当下的“活态传承”,既需要不断地与现当代文化相融合,适应当代消费者需求、生活方式、审美心理,这是传统被赋予新生命并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研究所所长祁春英谈到少数民族刺绣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她表示,对于中国少数民族刺绣及其技艺的保护我们应该深深的思考。少数民族刺绣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民族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主体之一,是凸显民族文化的表征特质的重要途径。在少数民族刺绣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寻求文化生存十分必要。
来源:中国纺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