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一袭红裙的甘萍脸上洋溢着笑容。再次回到广州,她说,就像是回家一样。
1993年,甘萍以一首《大哥,你好吗》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流行歌手。同年,她还获得了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三等奖,逐渐被全国观众熟知。
《三个和尚》、《一个真实的故事》、《潮湿的心》……一首首九十年代初传唱街头巷尾的金曲,让眼前的甘萍多了一分熟悉感。
在广东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的后台,甘萍演唱完《大哥,你好吗》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回忆在广州的岁月。
对话:
南方日报:再次回到广州,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甘萍:我是1991年来广州的,广州就像我的第二故乡一样。我来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的大潮轰轰烈烈的时候,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候,广州的流行乐坛也是在迅速崛起、上升阶段。我觉得来参加这个活动,很多歌手都是九十年代的,我们相聚在这个现场的时候都特别感慨,我们都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受益者。
我刚到广州的时候,经常去北京路逛街,去流花公园喝茶。现在经常是在珠江新城这一带。广州变化特别大,是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城市。而且广州的包容性特别强,我作为一个外地人没有任何的陌生感,回来之后感觉城市发展建设特别快,而且广东人有一个没有变,他们特别能吃苦耐劳,对我们来说一直是特别应该学习的。
南方日报:《大哥,你好吗》这首歌是在广州制作发行的,这次晚会再唱,感受有什么变化?
甘萍:我当年唱这首歌的时候,是刚到广州来,是一个特别懵懂的、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也会迷茫的女孩子,但昨天彩排再唱这首歌的时候,我长大了,广州这么多年也越来越好了,我作为见证和参与的一分子特别骄傲。所以再唱我觉得特别感慨。就像是回家一样,感触特别深。
广东乐坛这几年有什么大型活动,都会邀请我们这些从广州唱出来的歌手、音乐人回来了共同参与,是一种特别好的方式,等于让我们有机会回家,又从家里带着更好的东西再出发。
南方日报:您还记得九十年代初,广东乐坛是什么样的状况吗?
甘萍:当时我们广东乐坛是最团结的,唱片公司像中唱、新时代、白天鹅、太平洋,有这么多唱片公司。虽然公司之间存在一定竞争性,但歌手和歌手、制作人和制作人,歌手和媒体我们都像一家人一样,经常会聚在一起宵夜、聊天。
在互相的交流中,大家去聊到一个最好的点子。有的时候这个题材虽然是某一个公司想出来的,但可能更适合另一家公司的歌手,这时就会把这个题材给这家适合的公司。
那个时候大家特别融洽,充满了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而且没有太多的距离,大家就像一家人。那时候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演出叫《南国歌星演唱会》。几家公司的歌手和制作人都去了,大家关系特别好。每天在一起生活,一起宵夜。那个阶段我们特别单纯,特别简单,特别快乐。
南方日报:对于广东、广州乐坛的发展,您有什么样的期待?
甘萍: 广东乐坛要再度发展,首先需要有好的音乐环境。有好的词曲作者,好的制作人,好的演出机会等等,形成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才能把个人的潜力和音乐才华发挥出来。
其次,我觉得可以给新人更多的机会,就像我刚说的音乐环境。我们当年每一个歌手都有自己那么好的代表作品,就是因为这个大的环境真的非常重要,那么现在如果给新人再提供这样的氛围,我觉得他们会比我们更好。因为现在的歌手、创作者,比我们同龄的时候更成熟,现在的条件也比我们那时候更成熟一些。
现在很多的制作人、歌手都选择了去北京或上海发展。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定期地回家来,把这个家打理、重新装修,让所有人齐心协力,按照一个共同的方案,每一个人尽一己之力,把广东乐坛重新建设起来,像原来一样美好、辉煌。
南方日报:如果要给年轻的歌手一些建议,您认为是什么?
甘萍:我们当时每一个唱片公司之间都是良性竞争,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那时候歌手只要把歌唱好,创作者把歌写好以外,没有太多功利的东西,也觉得很快乐。
那时候只要有人让我们去试歌,就觉得很开心。我每天待在录音棚,都觉得是很充实的事情。我也希望现在的这些孩子们能够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有机会的时候,才会发光。如果耐不住寂寞,作品传唱的可能性也是一个瞬间的东西。
【记者】余嘉敏
【校对】居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