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专题:40年40件事
“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竟然是东莞首创!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城镇化的过程中,东莞敢于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建设一批高水准的基础设施,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优质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要属全国第一座集资收费桥——高埗大桥,由东莞农民集资和当时东莞县、高埗镇筹款建造而成。
可以说,高埗大桥书写了东莞乃至广东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
高埗镇位于东莞东江挂影州的下半部。20世纪80年代初,高埗距离当时的东莞县城仅7公里,但车辆行驶必须绕道十五公里,并经石龙镇的汽车渡船过渡,给生产和生活都造成诸多不便。为了方便群众,高埗镇集思广益、解放思想,采用地方自筹资金和群众集资建桥,通过征收过桥费偿还农民集资款的方式克服资金难题,建成高埗大桥。高埗大桥总投资220万元,其中县补助5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高埗群众集资28万元;其余部分由高埗区公所自筹。
高埗大桥于1981年动工兴建,1984年1月27日落成通行,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169米,桥面车道宽7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米,连接107国道和莞城。高埗大桥通车后,由高埗区公所实施过桥收费,行人、自行车每次5分;小汽车、摩托车、手扶拖拉机每次收费0.5元,2吨至5吨货车和20座以上客车每次收费1至3元,开创了全国第一座地方公路桥梁征收过桥费的先河。
1984年5月7日《人民日报》曾对高埗大桥实施“集资建桥,收费还贷”的历史性创造进行过报道,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见证物。
高埗大桥的建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车当年,高埗的工农业产值比重就从1983年的58.8%比41.2%变为70%比30%。1984年11月21日,《中国交通报》也曾报道:“高埗桥建成通车后,仅运费、渡费一项预计每年可节约50万元。现在高埗区每天可运十卡车新鲜蔬菜到深圳特区,收入相当可观。交通条件改善后,外商纷纷来高埗洽谈生意,投资建厂。该区已办起伞厂、刺绣厂、皮袋厂、藤厂、电子表零件厂、铝制品厂、胶花厂等七个厂……农民收入大大提高,人民生活越来越富。群众称高埗桥是‘致富桥’‘幸福桥’。”
“集资建桥,收费还贷”是东莞在改革开放中以市场经济理念推动公路路桥建设的一项创举,在其之后,东莞石龙南桥、万江大桥也用同样的集资方式相继建成。时任交通部副部长潘奇到东莞调研,东莞人在汇报时提出了“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随后被潘奇带回北京,这个经典口号由此响彻全国。
“以桥养桥,以路养路,过桥收费,收费还贷”的新型投资体制,大大加快了东莞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速度。由桥及路,由点到全省、全国迅速推开,大大推动了广东和全国的公路建设。时至今日,全国90%以上的高速公路、70%的一级公路和40%以上的二级公路都是沿袭这一东莞模式建设。
【策划】靳延明 郭文君
【记者】郭文君 欧雅琴 陈琬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