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熟悉的怀旧旋律,拥有穿越时间的力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广州,从《涛声依旧》到《小芳》,从音乐茶座到卡拉OK,从出租车招手即停到AA制,广州站在流行文化和社会风潮之巅,装点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也引领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风尚。
时光流转,文化广州跟随时代演进。
满载着城市记忆和乡愁的永庆坊,一夜之间成为广州的“网红打卡点”。“西关风味”的建筑里是“现代时髦”的店铺,却丝毫不违和,这背后其实是广州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城市品格的体现。
开放包容的广州,既古老,又现代。既岭南,也国际。
“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说。
人文荟萃、底蕴深厚,正是广州最大的“不动产”。
在传承中创新,今天的广州正加速迈向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
广州风尚
熙熙攘攘的龙珠街市场、忙碌的芳村水上鱼栏、商品琳琅满目的西濠夜市……这些被电影《雅马哈鱼档》记录下的画面,是上世纪80年代全国观众对广州最为鲜活的印象。
这部反映了时代变迁和生活、价值观念改变的电影,被誉为“广东改革开放第一张亮丽的名片”,也被称为“当代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那时,当全国穿衣风格还是统一的“灰黑蓝”时,广州的青年已经开始换上了喇叭裤、蝙蝠衫,留起了“大波浪”。
迪斯科、音乐茶座、粤语歌……电影中的新潮风尚,也如同改革春风般吹动了全国观众的心。
1979年,全国第一家音乐茶座在东方宾馆正式对外营业。这种边听音乐、边品茶的生活方式迅速风靡全国,成为人们眼中“高大上”的象征。年轻人都会把约会的地点放在音乐茶座,彰显品味。
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人认识广州,都是从流行音乐开始的。第一家影音公司、第一次评选十大歌星和十大金曲、第一个音乐牌行榜、第一个流行音乐组织、第一个歌手签约制度,均出自广州。
上世纪90年代初,江西姑娘杨钰莹南下广州,成为国内第一批签约歌手。她和因《涛声依旧》爆红的毛宁一起,被称为“金童玉女”,在当时红透半边天。
他们背后的“推手”是“广东乐坛教父”陈小奇,他在1992年率先在中国唱片总公司广州分公司成立了企划部,更推动了国内签约歌手制度的流行。
为什么广州能够在流行文化领域中成就诸多“第一”?扎根广州数十年的陈小奇认为,广州的对外交流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观点和视野开阔得多。“我在这里接得到地气,可以自由地去思考一些艺术上的东西。”
而得益于临近港澳的地理优势,来自全球最前沿的流行风尚等迅速传入广州,并辐射全国。
来自香港出租车“扬手即停”的服务模式,就是其中最为鲜明的案例。
1979年春节前,港商刘耀柱夫妇回广州老家探亲。提着大包小包的他们本以为能够像在香港一样在路边“打的”回家,殊不知当时内地的出租车仍采用着调度员协调、定点候车的服务模式。
这一遭遇让刘耀柱决定要将“扬手即停”带入广州。1979年,他成立了白云小汽车出租公司,在内地首创出租车“扬手即停、计程收费、电话约车、24小时服务”的全新服务模式。
很快,广州出租车 “扬手即停”的做法和经验,传遍大江南北,并迅速在全国各 大城市推开。
简单的“扬手即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带来了温暖与舒适,更是对以往运营机制突破的勇气。广州人既有敢于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魄力,也恪守着“广式”的文明风尚。
1986年,广州一汽巴士5路线与沿线12个单位联合倡议发起了“友爱在车厢”活动,倡导市民文明乘车、礼让他人。
这是一个持续32年的文明之约。据广东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的调查,现在广州公交的让座率超过95%,在高峰期也有80%,在全国名列前茅。
来广州上大学的00后青年傅可,对“食在广州”早有耳闻。他却很少看到过于丰盛的“满汉全席”,因为广州人从不“海点”。餐后也难见剩菜剩饭,它们早已被“打包”带走。因抢着买单而相互推搡的场面也几乎不会发生,皆因“AA制”已约定俗成。
广州也凭借独有的文明魅力让人流连忘返。有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长期居住在羊城。广州,真正成为了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广式生活
2002年,珠江新城建设如火如荼,这个未来的城市CBD,急需一座风格新颖的歌剧院作为点睛之笔。
总是扮演全国改革拓荒者的广州雄心勃勃,需要让歌剧院既能举办最高水准的中外戏剧,又能成为受欢迎的公共艺术空间;而享誉全球的“建筑界女魔头”扎哈·哈迪德,则需要技术一流的工程师团队和实力雄厚的城市来完成创意。
双方一拍即合。2010年,这座被誉为“迄今为止最迷人的歌剧院”终于建成,其外观宛如两块被珠江水冲刷过的灵石,奇特的外形充满奇思妙想。2014年,广州大剧院入选“世界十佳歌剧院”和世界“十二座最壮观的剧院”。
海纳百川、求新求变的广州,浓浓的文化氛围惠及在这个城市生活的每一个人,也塑造着广州的文化精神。
如今,《图兰朵》《蝴蝶夫人》《茶花女》《歌剧魅影》《阿依达》等名剧相继上映。“得闲睇戏”,而且是世界级、高水平的“大戏”,日渐成为广州的新风尚,全国的各地戏迷更是“打飞的”慕名前来。
改革开放之初引领中国流行文化的广州,向世界展示着强劲的文化创新和引领能力。
诞生于广州的《漫友》杂志,带动了全国动漫行业的发展;诞生于广州的奥飞动漫,被誉为中国动漫“第一股”,开启全国动漫企业资本化的先河;诞生于广州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登陆迪士尼频道,在52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广州文创产业的下一个目标应该是进军全世界,我们希望这个进程能够越快越好。”连续两年参加广州文交会的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看好广州文化发展的未来。
而从广州萌芽发展的文化产品,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全国各地人们的生活。
当实体书店面临生存危机之际,2011年,一间名为“方所”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广州诞生,开在高端商场太古汇的爱马仕店旁。7年来,方所从广州出发,一路开到了成都、重庆、青岛,成为当地的人文地标。
方所创始人毛继鸿说,当初留在广州发展是因为特别喜欢广州保留传统文化的习惯,“这里有很强的自由感,文化的先进性吸引我留在广州。”
当文化与科技融合,广州的文化产业也借助科技的力量向世界输出生活方式。
网易邮箱开启国人数字通信时代,“Hello,酷狗!”伴随一代人成长,UC浏览器让中国人透过自己的“窗口”看世界,微信深刻地改变了社交和支付方式, YY给了无数草根实现梦想的平台。
“30年前广州是国内流行音乐发源地。在今天这个最好的时代,有志于在音乐领域创业、创作的你,依然可以在广州实现音乐梦想。”酷狗音乐副总裁赵海舟的这番话,或许道出了广州为何如今仍能引领文化浪潮的根源,那就是让每个人都在这里发挥创造力。
人文家园
每周从香港赶来永庆坊銮舆堂参加私伙局演出,是70多岁盘老人的日常。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銮舆堂已成为三地粤剧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銮舆堂是粤剧界中龙虎武师(打武行当)的行会组织。在全球粤剧戏班中,只有广州和香港两地有銮舆堂。
沿着銮舆堂前的小路深入探索,还能经过由李小龙父亲李海泉出资购买的李小龙祖居、吸引全球粤剧人前来“寻根”的八和会馆……
恩宁路,这条集合了西关骑楼的建筑与精髓的老街,承载着老广的光荣与梦想,也维系着粤港澳三地民众共同的文化乡愁。
在广州的规划中,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将打造成最广州、最国际的历史文化街区,传承西关历史文脉,探索保护与发展相融合的新路径,塑造一个展现美丽宜居花城魅力的文化活力区,成为广州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典范。
早在2016年2月,国务院在广州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将广州定位为“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这一定位释放出了这样一个信号:广州作为一线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景观日益现代化的同时,要将城市中历史文化的命脉更好地保存。
西关寻踪路、“一盅两件”美食路、专业街市井路、古广州年轮路、古水系路……近日,广州规划部门策划了7条“最广州”历史文化步行径,串联最能体现“海丝风情”和“广州味道”的文化资源,形成一批“既能喝凉茶,又能叹咖啡”的文化经典、景区和特色区。
向世界文化名城迈进的广州,既着力保护城市中的“旧”建筑,又通过“微改造”等方式更新城市文化面貌,用展会、演出等形式打造“新”广州文化品牌。“旧”与“新”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一个生动立体多元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正呼之欲出。
在广州身边,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同根同源、心手相连。而广州之于人文湾区建设,既是纽带,也是枢纽,更是平台。近年来,穗港澳文化交流在各个领域频繁开展,也将碰撞出新的火花。
“穗港文化的交融带有地域上的优势。”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葛亮说。
“文化产业将成为人文湾区的核心因素。”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东所说,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文化产业来打造人文湾区具有多种资源禀赋,其他地方无法比拟。如果各大城市能够将文化产业的桥梁打通,湾区的竞争力水平将会上一个新台阶。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大文章中,广州已经起笔,担负起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的使命,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引领人文湾区崛起。
【记者】昌道励 黄舒旻 郑佳欣
【校对】吴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