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州最具传统风情的地区之一,海珠广场及周边地区将重新焕发活力。日前,《海珠广场及周边地区环境品质提升工作报告》在广州市规委会上进行审议。报告指出,近期将对1.3平方公里海珠广场及周边地区进行改造提升,包括景观、道路、街区及建筑、夜景灯光四大类22项内容,聚焦空间品质,注活力引人流,通过在骑楼街外设人行道等,重点优化慢行系统。据悉,该报告将再继续深化优化,工程拟于明年9月完成。
【现状】
批发业成为主导产业
公共环境品质可优化空间大
据介绍,海珠广场及周边地区是广州最具传统风情的地区之一。该区域处于千年轴线上,海珠广场承接云山水脉,是广州两千年历史轴线与滨江的交汇点;同时又有十三行这一百年商行,开启广州近代一口通商的繁荣景象。换言之,海珠广场、起义路沿线不仅分布着大量的历史建筑与人文景观,同时还是一江两岸、滨水景观的重要节点。
特别是海珠广场周边,聚集了第一届广交会场馆、第一座全国最高建筑、第一座接待华侨的宾馆、广州解放纪念雕像等优秀现代建筑,承载着浓厚的老广州情怀,是广州市民的集体成长记忆。而海珠广场南临珠江,拥有绵延的滨水岸线,在两岸形成连续的开放空间,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然而,海珠广场区域却面临着业态没落的现状,传统商业街衰落,批发业成为主导产业。报告指出,该地区以批发业为主导产业,延伸出搬运、零售、仓储、金融等配套行业。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也让传统批发零售业态走向没落。此外,近年来民间金融业地均效益(17.27万元/平方米)已超过海味干果(12万元/平方米)、服装鞋具(7.35万元/平方米)等批发业,但普通商务办公经济效益(5.76万元/平方米)仍比较低。
同时,街区品质低下,批发产业长期占道卸货,对交通影响较大,公共环境品质可优化空间较大。而建筑风貌混杂,周边立面风格不统一,缺乏维护,整体形象较差。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的建筑互相穿插。
广州市委、市政府选取越秀区、海珠广场区域作为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质的示范区。报告指出,老城区要想焕发新活力,必须要在增强综合城市功能上出新出彩。
【改造】
重点提升“两广场”与“八条路”
打造吸引人流的景观步行区
此次改造提升选取的范围,将以海珠广场周边地块、海珠南广场为核心,以起义路(传统中轴线)、沿江路(一江两岸三带)为主骨架,辐射扩展至民间金融街等周边潜力提升地块与街区。具体来看,北至人民公园,东至北京路,南至南华东路,西至寺前街,包含民间金融街与即将落成的星寰商业广场等设施。总用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近期实施重点位于北岸的越秀区范畴。
如何提升品质、引入人流?报告提出,一方面注入新活力,借力星寰广场与海珠广场地下商业开发,升级批发商业和周边酒店办公,永安堂等历史建筑植入文化功能。同时,保护广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塑造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活力街区。
另一方面,是聚焦空间品质,将建筑、景观、道路一体化,打造吸引人流的景观步行区,重点包括两广场(海珠广场、海珠南广场)与八条路(起义路、沿江路、长堤大马路、侨光东路、侨光西路、泰康路、回龙路、解放路)。
据统计,近期的改造提升工程,共涉及景观品质提升、道路品质提升、街区及建筑改造、夜景灯光改造等4类22项设计与施工内容。
【聚焦】
海珠南广场打造街区博物馆
设计夜景灯光展演主题
具体怎么改?报告透露,“两广场”重点是场地一体化,突破红线道路街区化,慢行交通设施人性化,场地铺装精细化,绿化布局合理化。
其中,最受关注的海珠广场,将打造成千年老城的“活力眼、激活点”,营造建筑、场地、景观一体化的“泛广场”。打造立体化、网络化的慢行路径,将地下商业空间与地面公园整合一体,打造一个地下、地上人流可自由穿梭的活力公园。
此外,海珠广场将以地面景观的艺术性、功能性为首要出发点,调整地下空间方案,控制中庭开口面积,将梯间等构筑物对地面景观的影响减至最低。同时,地下商业一体化设计,紧密连接地铁站,优化地下步行联系,打造多首层的商业空间。
海珠南广场则打造街区博物馆,释放街区空间,打造文化新场所。一方面,丰富现有文化创新功能;另一方面则增加户外活动空间、改善过街设施、强化步行网络。同时打造多元主题、安全、可驻留的综合性户外活动场所。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提出要进行夜景灯光改造工程,设计展演主题,打造海珠广场周边国庆主题灯光秀。同时,拟采用泛光、轮廓等多种照明方式,对重点建筑立面进行照明,突出建筑形象,营造高雅的夜景氛围。
道路拟增设临时停车
形成文化休闲、金融商贸、旅游接待板块
“八条路”则重点优化慢行带,优化道路断面,连贯自行车道,在骑楼街外设人行道,交叉口采用小转弯人性化处理,打开围闭绿化为铺装街角广场,并创造街角广场过街等候区;同时增设临时停车,策划每条路的主题特色,规范设施带、铺装精细化,并对建筑立面进行整饰、改造。
其中,被誉为千年轴线历史之路的起义路,将统一立面风格,增加灯光及绿化种植,成为串联人民公园、高第街、玉带濠、一德路、海珠广场的中轴之路。记者从详细设计图中发现,沿路即有改造提升节点17个,其中包括将公房改造为205平方米的起义路叙事博物馆等。
广味十足的金融之路——长堤大马路,将对孙逸仙爱群、海珠南路过街、新堤二横路过街、兴贤里门户四大节点进行提升。百年商行的繁荣之路——沿江路,则有新堤三马路街角、新堤二马路街角、永安堂前、侨光西路南、北京南路街角五大提升节点。
在街区及建筑改造提升方面,则以“民间金融”和“批发展贸”为主导,整合提升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文化休闲、金融商贸、旅游接待”三大功能板块。并以恒基中心、民间金融界等活力项目,带动缤纷广场、华夏大酒店等周边项目向高端品质服务业方向提升,整饰建筑外立面,提升建筑品质。
据悉,这一报告仅是初步方案,在听取规委会委员的意见建议后,还将进行深化优化设计,并抓紧实施。该改造提升工程将于明年9月完成。
【声音】
平衡好慢行系统与疏解能力的关系
“再好的环境,秩序是乱的,也是乱的。”规委会委员陆原表示,景观营造是改造提升的一大重点,同时要打造泛广场、慢行系统,聚集人气。但要结合好周边的地铁、公交,平衡好慢行系统与疏解能力的关系,让人流到达与疏散快的同时,也能享受慢行。此外,他还提出,要注重业态的同步提升,对进入可设置门槛性的限制,或对已有的进行转型。
规委会委员冯原表示,要将该片区看成活的城市博物馆,注重生活和游览的共生。品质提升要注意街区自身的历史特点,不建议将其整齐划一,特别是店面招牌,把个性都抹掉,便会变得呆板。“生活空间应该保留个性,保留生活的丰富性特征。”
而规委会委员潘奋称,自己作为老广州,见证该片区的发展变迁。要想引入人流,最重要的还是交通问题,可建地下停车场,做好道路疏通,“老广因为没法停车,都不去那里”。同时,西堤二马路等可做间断性的步行街,如周末设为步行街,吸引人流。
值得关注的是,多位规委会委员均对夜景灯光提升提出建议,表示要考虑附近的居民。陆原称,该区域的灯光要跟小蛮腰的做好联系,要有节奏,可根据建筑饰面的改造,来塑造广州风格的灯光夜景。
【记者】刘怀宇
【通讯员】穗国规宣
【校对】冯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