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八景”?“八景”是汉文化的审美观与山水景观相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八景”景观融入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寄托及审美趋向,历代文人雅士以“八景”为中心,在文学、绘画、美学及思想等方面创造了较高的文化成就,形成内容丰富的“八景文化”。至今,学界认为“八景”始于宋代,元、明、清时期发展为十、十二、十八、二十四、三十六、七十二景等,可视为“八景文化”范畴。
“八景”,当代学者将其定义为一种集称文化。也就是说,将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之下类别相同或相似的人物、事件、风俗、物品等,用数字的集合称谓其通俗地表达出来,形成一种集称文化。“八景”,就是用集称文化对各地名胜的概括。
温湿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从珠江三角洲向南岭山脉过度的多样性地形,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造就秀丽优美的清远山水;沟通中原与岭南的通道,历代官宦名贤、文人骚客络绎往来,让清远得中原先进文化之先声。历史的机缘巧合,让清远在“八景文化”发展过程中领先于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中原、江南等地区,成为旅游地理学的“八景文化”发源地。
“湟川八景”是旅游地理学的最早“八景”
五代末宋初,画家李成(919—967)绘制《八景图》,为“八景”的最早记载。北宋,画家宋迪(1015—1080)绘制八幅名为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的《潇湘八景图》。当时,书画家米芾观赏后拍案叫绝。元丰三年(1080),他给每幅画写序题诗,“八景”声名大震,“八景”之名得到广泛认同。南宋宁宗皇帝赵扩(1195—1124)御笔题诗“潇湘八景”,则为“八景”滥觞的标志。景致的名称、内容及形式至此定型,每地取八景,每景以四字命名,传统文化的风雅在其中彰显无遗。
绍兴十六年(1146)秋,力主抗金的和国公张浚得罪当朝丞相秦桧,贬居连州。当时,少年张栻随父来连。在连州四年,张氏父子踏遍连州山水,寻幽访胜,吟诗作赋。著名理学家张栻为秀丽的连州风景名胜而吟颂《湟川八咏》诗篇,千古传唱,流传至今。更重要的是,张栻命名巾峰远眺、圭峰晚霭、秀岩滴翠、昆湖叠巘、静福寒林、楞伽晓月、双溪春涨、龙潭飞雨的“湟川八景”,是中国现存的最早八景组诗。南宋编成的《舆地纪胜》、《方舆胜览》是宋代两部最重要、最全面的地理总志,两书共同记载的八景仅有“潇湘八景”“湟川八景”。可见,“湟川八景”是中国最早“八景”之一。从艺术欣赏上看,“潇湘八景”是源于潇湘山水而超越本身的绘画艺术,其八幅图画表现的是画家眼中超越自然的艺术景观,而不是具体存在的八处景观。因此,在宋迪之后,宋代米友仁、马远与元代天游、明代文征明等画家也绘制了意境相似的《潇湘八景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千古佳话。而“湟川八景”则是八处真实存在的山水名胜景区,时至今日,八处景区仍在连州市。张氏父子离开连州后,追慕遗音者,接踵而至,唱和题咏,代不乏人。其中,明代编著《湟川八咏》一书流传,清代绘制《湟川八景图》保存至今。今天,仍能见到宋、明、清三朝诗人的“湟川八景”系列诗有几十首之多。宋代以后,连州乡村又衍生八处“乡村八景”。
宋代以后,“八景文化”随着汉文化的传播,漂洋过海,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竞相仿效,成为一种文化风尚。
秀丽山川景物是“八景文化”的载体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最早记载了清远各地的秀丽山水景物。其《洭水》篇,记述连江沿岸的山水景致:贞女峡“山下际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状如女子”;“涟口水(同冠水)......侧有豫章木,本径可二丈,众枝飞散,羽族飞翔不息”。其《溱水》篇,则描述北江英德至清远沿岸的山水名胜:“浈阳峡,两岸杰秀,壁立亏天”;飞来峡,“连山交枕,绝崖壁竦,下有神庙,背阿面流,坛宇虚肃;庙渚攒石巉岩,乱峙中川,时水洊至,鼓怒沸腾,流木沦没。”
南朝文学家江总《贞女峡赋》,生动传神地描述了连州贞女峡的瑰丽山水景物。远看峡中的奇峰,“或逦迤而四成,乍崔嵬而五曲”;峡崖的钟乳石,象“含照曜之烛银,滴潺湲之膏玉”;峡山上,“山苍苍以坠叶,树索索而摇枝”;峡崖“耸翠壁以临危”,峡中水“澄碧源之见底”。
确立中国古典律诗形式的沈佺期、宋之问,为清远峡山水所折服。诗人宋之问“传闻峡山好”,乘舟而来,远看雨过青山,遥闻隐约樵歌,近观飞禽攀猿,春藤秋菊,泉声潺潺,感叹“寥寥隔尘市,何异武陵源?”从中原南下的诗人沈佺期,来到风光旖旎的飞来峡,感慨万千,“览遍名山景,无如此峡山”,“骚客吟无尽,良工画想难。奇哉真福地,千古镇人寰!”
同为状元出身、开元名相的张说、张九龄,过北江三峡留下了千古名诗。张说执掌文坛三十年,为一代宗师。因官场失意,流落岭南,游清远峡山寺,看见“云峰吐月白,石壁淡烟红”,松林翠竹,香飘宝塔,泉绕僧舍,花入窗台,“猿鸣知谷静,鱼戏辨江空”。秀丽的山水名胜,抚慰着仕途失意的诗人。享有自古南天第一人”的韶州张九龄,过浈阳峡有诗:“水闇先秋冷,山晴当昼阴。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他“惜此生遐远”,僻在蛮荒,乏人欣赏。诗末句“谁知造化心?”欲问天意何为?其实,是诗人以美景寓人,满腹经纶的自己,在偏僻的岭南山区,特别如何报国为民?
大历初年(约766—768),道州刺史元结游连州,蓄水筑亭,修建海阳湖。并呼朋引伴,游玩宴乐,吟咏赋诗。至今,流传十二首吟咏海阳湖的景观的诗篇,成为后人欣赏、研究海阳胜景的珍贵资料。诗云:“吾涨海阳泉,以为海阳湖。千峰在水中,状类皆自殊”。秀美的山水,让诗人赞叹不已:“吾恐天地间,怪异如此无”。诗人沉醉于海阳湖美景,流连忘返:“我愿长此游,谁言一朝夕”,“吾欲漱斯流,长为避时客”。诗人还想辞官定居湖上:“吾欲弃簪缨,于兹守寂寞”,“自从得海阳,便欲终老焉”,“吾欲老于此,便为海阳人”。诗人还梦想把美丽的海阳湖搬回老家:“吾欲以海阳,跨于河洛间;使彼云林客,来游皆忘还。”
元和十一年(816),连州刺史刘禹锡《海阳十咏并引》说到,元结修建海阳湖后,修筑亭榭台阁,却没命名。刘禹锡到任后,继续修建,同时给亭阁命名。在得到贬谪连州的裴侍御(佚名)“海阳湖十景诗”后,刘禹锡专为另外的吏隐亭、切云亭、玄览亭、飞练瀑、棼丝瀑、裴溪、双溪、云英潭、蒙池、月窟等十景赋诗十首。今天,学者研究八景起源,必提及裴、刘的“海阳十咏”!
经过元结、刘禹锡等名宦贤持续几十年的经营,连州山水名胜,盛极一时,名闻全国。《唐朝名画录》载:画家陈谭擅长山水,德宗朝(780—804)任连州刺史,皇帝命其绘制连州秀美山水,每年进贡朝廷。千年佳话,是否可信?纪录者朱景玄与陈谭是同年代的翰林学士,其事当真。贞元二十年(804),连州阳山县令韩愈作《燕喜亭记》,说“吾(连)州之山水名天下”,绝非过誉。会昌三年(843),李贶《燕喜亭后记》说到:“知连州山水之殊......为天下所嘉......时谈山水可娱者较数连(州)矣。中州人既以连(州)遐远,不可得与游,皆依《记》以图,为馆宇饰。味山水者,莫不目登心到焉。”当时,连州山水之美,为天下传颂。宝历元年(825),流放康州(今广东德庆)的诗人李涉,收到连州刺史王诩送来海阳湖画卷,作《谢王连州送海阳图》诗:惊起草堂寒气晚,海阳潮水到床头。
唐代著名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张九龄等,尤其是著名山水诗人元结、刘禹锡、韩愈来到清远各地游览,发现并经营、传播美丽的山水景观,让清远山水名胜传扬天下!
清远市域“八景文化”的兴盛和衰落
宋代,“八景”在名、实景观形式上大致定型,文人开始以传统吉祥的偶数计量胜景。
大中祥符二年(1009),英州知州刘仲堪作《南山十咏并序》,提到“贞阳郡山水,于五岭为胜概”。刘仲堪为鸣弦峰、薰风亭、涵晖谷、凌烟嶂、宣圣庙、沂风亭、来学亭、集儒阁、读易堂、书院等南山十景,各赋诗一首。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艺术最鼎盛的时期。尤其是抑武重文、大开科举、以文人掌控天下的基本国策,催生了人数众多的文人阶层,数倍于唐代。至今,史志石刻等文献中,保存大量吟颂清远各地山水的诗文。其中,大文豪苏轼有《碧落洞》《峡山寺》等数篇,宋代大书法家米
芾有《尧山》诗,还有丞相向敏中、张士逊、章得象等名宦先贤的诗篇。
南宋山水诗人杨万里钟情于清远山水,《清远历代八景诗集》选入二十六首,其中浈阳峡十七首,清远峡九首。可见,由浈阳峡、香炉峡、飞来峡构成的北江三峡,是古代山水诗之峡。清远市政协编的《清远历代八景诗集》,汇集南北朝至清代的清远市域山水名胜诗歌计六百四十首。
明代,“八景文化”在清远市域得到普及和繁荣,阳山、连山、英德三县先后出现八景诗。
据清代《阳山县志》与《连州志》记载,宋代“湟川八景”之“龙湫飞雨”后属“阳山八景”,再又归连州“湟川八景”,这是因为元朝明初时期,连州与阳山县的设置与辖区发生多次变化所致。从而,也证明“阳山八景”起源于元末明初,与“湟川八景”有渊源。今存最早咏“阳山八景”的景观诗篇,是明成化十九年(1483)毛锦《读书台》。今存最早的“阳山八景”诗,是明嘉靖二十年(1541)任阳山知县李廷瓒《书台夜静》。
明成化九年(1473)《广州志·卷三十·艺文·八景》载有“连山县八景”,附载连山知县孔镛的八景诗,即石阁梯云、白沙樵唱、茂苒晨耕、大原晴雪、惠泉飞瀑、西山晚照、茅铺牧歌等七首,可惜漏刻一首。
但是,仍是现存最早的“连山八景”及“八景”诗记载。据明清的通志、县志记载,孔镛于明天顺三年至成化元年(1459—1466)任连山知县。可知,“连山八景”当始于其时。万历年间(1573—1620),朝廷诏令各地呈报“八景”,一些没有“八景”的地区不得不选择或拼凑“八景”上报,“八景”在全国范围得到推广,各地均有了名称与内容大致相似的“八景”。记述并绘制“八
景”的文、图作品增多,“八景文化”的内容日益丰富。在中央政府倡导下,各地“八景”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明末清初赵吉士说,“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宫梵宇,靡不有八景诗矣”。
清康熙十二年(1673)《英德县志·卷一·名胜志》记载,“英德八景”(又名英州八景)始于万历年间。其“八景”为南山呈秀、观洲夕照、竹浦渔归、书院春葩、沙汀鸿渐、滃水朝元、觞流浈曲、笔卓金峰,
明代知县吴永澄分别赋诗八首。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英德县浛洸开元寺释德清,与英德县贡生邹衍中,为“浛洸八景”之桃水渔歌、开元晓钟、白石洞天、峨眉夜月、平原古塔、南湖秋汛、鹤子朝霞、古佛松林,赋诗唱和。
英德县石灰铺大田坪村“八景”:石洞流云、西岩吐奇、河荫茂林、平原晚眺、鸭绿澄清、松峰拥翠、高楼摘月、惠妃古迹。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英德县人赖万耀,为大田坪“八景”各赋诗一首。大田坪“八景”,是清远市域有史可考的最早村级“八景”。
清代,是地方志空前繁荣的时期,“八景”则成为志书必录的内容。纵览清代清远区域各州县志都载有“八景”,甚至乡村名山也有“八景”,“八景”之中套有“八景”。
按清康熙元年《清远县志》记载:顺治十五至十八年(1658—1661),清远知县洪懋枢在政事之余,常与朋友登上县署后小山冈上的惠日亭,远望城市内外风景,寄情诗酒,命以“八景”,互相唱和,作《惠日亭八景》诗八首,以志其盛。参与唱和者有顺治十六年(1659)任清远教谕的黄许嵘,故而,清远县“八景”应始于顺治十六至十八年(1659—1661)。是时,“八景”名为:松岗听雨、凤台朝旭、鳌塔晴烟、仙源飞瀑、笔架看云、峡口春帆、古寺晚钟、犀潭印月。洪懋枢、黄许嵘的“八
景”诗,是现存最早的清远县“八景”诗篇。
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佛冈厅志》记载:嘉庆十八年(1813),设置佛冈直隶军民厅。道光十七至十八年(1837—1838),佛冈同知龚耿光等拟定“佛冈十景”:文笔东擎、榜山西列、羊角归樵、龙潭飞瀑、雁岩石室、马寨甘泉、丫髻古碑、飞桥双柱、禹门鱼跃。同时,有《雁岩石室》、《丫髻古碑》等诗流传至今。
作为“八景”发源地之一的清远市域,不但州县早已有“八景”、“十景”,甚至乡、村也出现“八景”,更有甚者,连州静福山有“八景”,佛冈县观音山有“十景”。
连州的“八景文化”最为兴盛,共有九处“八景”。除了“湟川八景”外,还六处乡村“八景”,二座山的“八景”。丰阳村“八景”,今存庐水观澜、金鸡晒翅、双榕荫茂、彩凤朝阳、仙临古迹、吴山耸翠等六景诗各一首。星子乡“八景”,今存虹岩幽境、龙潭飞瀑、仙女驾鹤、南天览胜、米寺晚钟、冠峰斜阳、龙岗锦绣、龙泉映月诗各一首。水口村“八景”,今存岑岭遐瞻、穿岩吞涨、金炉宝篆、莲盖慈悲、象鼻卷水、凤舞高岗、龙津会海、洋岸柳堤等诗九首。东村“八景”:二仙弹琴、七
月伴月、葫芦出水、狮子流涎、天门献瑞、烟寺晚钟、瀑布如雷、温水长春。卿罡村“八景”,今仅存龙泉喷珠诗一首。夏湟村“八景”:五柱屋、大宗祠、西门祠、昭德庙、文峰塔、武帝庙、黄家井、行宫寺。静福山“八景”:天衢毓秀、福字回澜、涧井交流、文峰并峙、平池印月、泉源伏虎、仙人金掌、珠树夜光。今存道光三年(1823)进士、连州张惟勤《福字回澜》等四首诗。凤头岭“八景”,今存“龙岩飞雨”诗一首。
清代,阳山县有三个乡级“八景”,一个村级“十景”。明崇祯十四年(1641),阳山知县李一白因家乡被清军侵占,无法回乡,隐居雷丰乡白石寨。之后,为“雷丰八景”赋诗。“雷丰八景”:旗山远眺,明远闲居,笔架侵云,宫花映日,珊珠列树,岩水奔潮,狮岭朝霞,渔塘晚浪。可惜,李氏八景诗已佚。清代初期,青莲巡检司官吏作“青莲八景”:仙人对奕、渔翁独钓、白石闲居、宝阳高望、石柱擎天、倒流清韵、盐坑瀑布、甑石晴云。巡检梅元有诗,已佚。清代,铜台堡乡绅作“铜台八景”:铜溪浴月,雾岭腾云,白花四照,明月双辉,古洞潜龙,清江钓
月,金狮踏浪,天马奔泉。清乾隆年间,于淇潭堡设立淇潭巡检司,好事者作“淇潭十景”:枕头岗、马鞍山、天鹅塘、将军山、马槽屯、杨柳陂、高滩营、金坑崀、龙头岗、淇潭湾。
清道光十七年至十八年(1837—1838),佛冈同知龚耿光等拟定“观音山十景”:翠鬟峰、歧指峰、浴仙池、飞鹅岫、观音石、童子石、醉翁石、将军石、勒马石、晒禾石。同时,作《翠鬟峰》、《醉翁石》等诗。
清远县太和洞“八景”,清光绪《清远县志》有记载:“太和洞,在城西花尖山右,咸丰四年(1854)黎守一与冯缘真、李安逸等二十八人辟建。同治癸酉(1873)重修……左逍遥台,右自在观,中魏如意真人,带水回环,屏峦拥抱,古木奇花,中藏“八景”……朱灿曦咏八景诗,纪其胜。”可惜,朱氏诗已佚。
连山县,有三个村级“八景”。清光绪十九年(1893)《彭氏族谱》记载太保乡莲塘村“八景”:丰嘉远眺、杏堤品骏、溪碓舂云、桂池印月、中流汲引、双株垂青、枫林夕照、塘下评畴,有诗八首,有图八幅。民国廿二年(1933),太保乡上坪村评定“八景”:雁峰献锦、桂祠晚眺、石壁晴云、更楼望月、石爽飞泉、黄石清泉、龟径横桥、郊场牧笛,各有诗一首。此外,还有“枫村八景”:石柱参天、蜘蛛织网、鳌鱼赛水、宝鸭吮莲、金龙抢珠、峤拱夼幽、白鹤下田、乌石灵奇。
物极必反,各郡县效仿“八景”,凑数铺张,未免成恶习。加之清末民国时期,战乱动荡,经济萧条,“八景文化”逐渐走向衰落。民国《清远县志》卷二十只存“清远八景” 条目:“志景必有八,其诗必七律。《阳山县志》八景且另为一类,未免恶习,故朱竹垞(朱彝尊)、陈兰甫(陈澧)斥之。张圣诰《登封县志》已破其例。陈伯陶《东莞志》云:八景名目,迹近铺张,故散其诗,分附各条之后,而止著其目。《肇庆府志》云:八景昉于宋人《潇湘八景图》诗本为画家而设,郡县志效彼铺张,无关体要,姑存其目,其例皆善今从之。”
因此,编纂者仅其“清远八景”的条目,把八景诗分插于各山水名胜条目下。成为清远八景文化走向衰落的标志。
(作者单位:阳山县公安局刑警大队)
本文来源于《清远古今》2017年12月刊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史志园地】“中央村”鲜为人知的故事
【史志园地】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宏伟壮观的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纪实
【史志动态】清远市史志办到连州调研
感谢关注史志清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