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地区生产总值仅6亿元的农业县,迅速嬗变为经济总量超7000亿元的现代制造业名城。在拥有了“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营造了“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精神文明也成为东莞改革开放的鲜明注释。
“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莞邑儿女,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条新路、好路。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节点,我们梳理了镌刻在40年奋斗征程上的一个个改革印记,以此勾勒出东莞改革开放的历史脉络和丰硕成果。
回望40年,是向改革者致敬,向共同拼搏奋斗的岁月致敬,更是为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查看专题:40年40件事
1978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中共广东省委率先作出发展来料加工的决定。东莞抓住这一机遇,利用毗邻港澳、直接面向市场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以及华侨港澳同胞众多的人缘优势,开始了引进外资振兴地方经济的工作。
当年7月,香港信孚手袋制品公司老板张子弥来到东莞虎门镇(时称太平公社)县二轻局企业太平竹器厂商谈合资办企业。8月30日,港商与竹器厂达成合作协议,厂名更改为太平手袋厂,并领到工商编号“粤字001号”。东莞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正式揭开面纱,这也是中国内地引进的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试吃外资“第一只螃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南方日报》当时一篇报道写道:“小小手袋厂一根拉链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太平手袋厂当时的协议决定,由港商提供15台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竹器厂提供200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和人力,加工生产手袋,产品全部出口香港,每个月加工费的20%偿还给张子弥作设备款。手袋厂正式投产后第一年就获得加工费100万元,为国家创汇60万港元。手袋厂实施计件工资,普通工人的工资远超当时计划经济时代下的社平工资。不到5个月,太平手袋厂生产面积从当初的200多平米扩大到10000多平米,三年时间就把200多万元设备款全部偿还。
太平手袋厂还创造了率先引入香港的管理模式、引入全国第一辆赠送车、客户提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保税仓等多个“第一”,并较早从“来料加工、补偿贸易”转变为“进料加工、正常贸易”,较早从外销转为内销,从“三来一补”转为自主品牌。
当时,东莞也遭受了不少的非议和刁难,但当时主政的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给予了东莞宝贵的支持:“东莞的发展路子一定要从东莞的实际出发,‘三来一补’要继续搞,绝不能因噎废食。”
1983年开始,太平手袋厂的生产进入高峰期,而整个东莞也因此掀起了一股大办“三来一补”企业的热潮,东莞各村镇相继利用“三堂”——饭堂、会堂、祠堂做工厂,承接各种“三来一补”业务,这成为当时蔚然成风的“三堂经济”。从此,“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在东莞蓬勃发展起来。
从全国第一家加工贸易企业落户东莞开始,东莞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东莞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吸收外资的重要方式和进出口贸易的主力,创造了全国8%的加工贸易进出口,对于促进东莞经济快速实现工业化和全球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到了2002年,“三来一补”企业数量达到顶峰,仅东莞在册的“三来一补”企业就达1.2万家。
加工贸易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的见证,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助推了我国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促进了我国主要制造业的发展升级,为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人才支撑。加工贸易是东莞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重要特色,在全国具有典型的引领示范意义。
【策划】靳延明 郭文君
【记者】郭文君 欧雅琴 陈琬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