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12月19日)上午,“2018年'农信杯'英德市十大最美乡村”的颁奖典礼在农信社会议室举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罗振宇出席颁奖典礼并为10条最美乡村颁奖,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联主席朱增化,市委农办副主任曾伟东,英德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副书记、主任朱国柱等领导参加了颁奖典礼。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联主席朱增化主持。
颁奖典礼现场
颁奖典礼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罗振宇向10条村的代表颁发“最美乡村”的牌匾和奖金。
颁奖仪式
英德市十大“最美乡村”
1、连江口镇连樟村
2、沙口镇马凹村
3、英城街道城西居委高塘村
4、英红镇水头村谢屋村
5、横石水镇江古山村
6、东华镇雅堂村
7、九龙镇河头村
8、九龙镇寨背村
9、西牛镇小湾片区
10、波罗镇板水村
据悉,此次评选活动由英德市委宣传部、市委农委办指导,市新闻信息中心主办,市网络文化协会承办,通过网络投票评选、深入村庄实地考评和征求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最终评选出了英德市十大“最美乡村”,这些村庄展现的特点是产业优势突出、环境整洁优美、功能特色明显、文化底蕴丰厚、示范带动性强。活动得到了广大网民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访问量超过270万,有效票数达到了14.4万!
“
我市湖山秀美,风光旖旎,自然资源丰富,历史传承悠久,有一批美丽的村庄,这是大自然和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利用好这些资源,积极作为,扎实工作,把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上一个更高的水平。
”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罗振宇致辞并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五点要求:
▲抓好乡村规划。规划要突出村居风貌和田园风光,做到“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让村庄建设有章可循,避免推倒重来、重复建设。
▲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打造一批示范县、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加快推动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
▲保护发展好传统村落。积极引导村民开展传统建筑节能改造和功能提升,深入挖掘和发挥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加大对传统乡村保护发展项目的支持,多渠道筹措保护发展资金,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协同保护发展机制,保护发展好传统乡村。
▲打造农旅结合发展模式。利用好当地农村富足的生态资源,将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型,让传统的“小农”经济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打造独具农村特色的绿色生态经济新模式。
▲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要把文明乡风、优良家风同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结合起来,为英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层基础。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联主席朱增化主持颁奖典礼
市委农办副主任曾伟东宣读《关于授予2018年‘农信杯’英德市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的表彰决定》
英德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副书记、主任朱国柱致欢迎词并介绍英德农信社发展情况
下面一起来了解下这十条最美乡村吧!
连江口镇连樟村
连樟村委会中心村由坳背、甜塘、马下、上楼和下楼五个村庄组成,由于5个村庄地理位置互相毗邻,建筑风貌较为相似。
因此,将其整合为一个中心村,组团连片打造新农村示范村。
现有村民123户582人,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约7.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6亩。
自创建新农村示范村以来,中心村开展了“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共拆除危旧泥砖房、猪舍牛栏110多间,新建1.95公里环村道路,建成标准篮球场、健身广场,新种路树近200多棵,安装路灯35盏,修复水毁的村头桥梁栏杆,并建设灌渠、桥涵、停车场、河堤、花基、健身器材、排污等设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
(可上下滑动查看)
沙口镇马凹村
马凹村有村民近800人,村子座北向南,远远望去,村子三面环山,被浓郁的次森林围抱。马凹村有门前是一口水塘,塘水平静得明镜一般,倒映着村前的房屋和村子正中、古色古香的文化驿站,使文化驿站别有一番的韵致。
其实,马凹村的文化驿站并不气派、规模,但却十分适用。进得驿站,但见驿站共有三栋,开放式设计,廊道相通,厅厅相连;街道和内墙均嵌上瓷砖。驿站设有议事室、电教室、阅览室、娱乐室、会客室、接待室、办公室等,虽然占地面积只有700多平方米,但尽显大气、美观、适用。客厅和廊道恰还到好处地张挂着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字画,折射出浓浓的文化氛围。
马凹村文化室
马坳村集体前期投资1500万元大力发展振兴集体经济,将资源转化为资产,将背夫山、耕地打造成生态田园观光,狮头寨登高露营、林下丛林穿越等项目,通过项目的开发建设,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壮大了集体经济。
(可上下滑动查看)
英城街道城西居委高塘村
高塘村,位于英城街道西北部,距离英城街道办事处约3公里。相邻自然村有南面仙水塘村,西南面陆村。始建于清朝年间,因此地地势较高不易被淹,所以村祖选择搬迁到此居住而形成村落。原村有一口大的水塘故取名高塘村。为支持政府的城市建设规划,该村于1997年搬迁至仙水北路以西、团结路以北重建新村。主要山岭有东面鸡心墩,南面狗婆山,北面金子山和狐狸岭,最高海拔约为100米。
清光绪六年(1880年),属英德县城厢都麻寨图。民国时期,先后属英德县麻廊乡、城厢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英德县城厢乡、城关镇、十五区马口乡、附城区、附城乡。 1958 年,属英城人民公社马口大队。1961年,属附城人民公社马口大队。1983 年,属附城区马口乡。1986年,属英城镇马口乡。1987年,属英城镇马口村委会。1989年,属英城镇马口管理区。1998年,属英城镇马口村委会。1999年,属英城镇城西社区居委会。2004年,属英德市英城街道城西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世居村民有杨、谭、陆、周姓。杨姓,明朝年间从福建迁移至广东英德裕光坛背仁丰里老杨屋,清朝末年从裕光坛背仁丰里老杨屋迁移至现地;谭姓,据《英德大钦房谭氏族谱》记载宋朝初年从江西迁移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后再迁广东英德大站,清朝从大站迁移至此地;陆姓,1438年从福建迁移至广东潮州,后从广东潮州迁移至英德下太(石太),后从下太(石太)迁移至现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为327人。其中男性169人,女性158人;80岁以上12人,最年长者96岁(男);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132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175人;实际在村人口 152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粤方言英德附城话。
传统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兼养鸡、鸭、猪等,少数村民有种植经济作物,多以竹子、竹笋、花生、红薯、芋头为主。1997年搬迁到新村后,多数村民在英城镇市区及村子附近打工,或从事小本经商等。村民主要收入为打工工资,及村委分红等。
高塘村竹笋
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现已全部拆除,村民均改造为钢筋混泥土结构房屋居住。
原旧村1968年通电,1995年通电话。1998年新村全村村道实现了水泥硬底化,2001年通自来水,2002年通互联网。村中建有活动村民活动中心。设有幼儿园,园中有学童282人,教职工54人。
每年清明节,村民都会举行祭祖活动。去到墓地,他们先打扫墓地环境、炷香烛、奉祭品(有公鸡、烤乳猪、水果、酒水等)、鞠躬叩拜;除夕晚上,村民有合家团圆吃年夜饭习俗,饭后家人闲聊、守岁,到凌晨十二点,陆续燃放开门炮。
村中的传统嫁娶礼俗:男家向女家提亲,与女家商量好聘金,得到女家宗亲同意后择吉日摆宴结婚。在未到婚嫁日,准新郎不得与新娘子见面,结婚摆酒前,男家必须担猪肉、酒、米、鸡、木箱至女家,女家留下肉、米等作第二天招待客人用,然后将木箱返回给男家带回。婚礼后三日,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回娘家,谓之“三朝回门”。不过,现在时代变化较快,网络又比较发达,加之中西文化合璧,新旧并存,很多旧时的习俗都没有延传下来了。
附近有一座白衣寺,始建于清朝年间。后高塘另选新址建设新村,白衣寺重建于2008年。供奉有观音菩萨,周边村民每月的初一、十五前往上香祭祀。
民国时期,枇杷山的土匪头谢干将到处烧杀抢掠,常到村中侵扰,附近的几条村子如红田、白楼、雉鸡塘等也深受其害;1997年原高塘村全村住进别墅式新村;2005年,修建了篮球场、街道铺设水泥路面,并按园林模式种植大量绿化树木花草并筹资共800万建立了高塘文化活动中心;2013年,在马山公路东建设每户一套六层半的楼房,每套占地面积约90平方米。
(可上下滑动查看)
英红镇水头村谢屋村
英红镇水头村委会谢屋村小组地处于英德市英红镇的西北部,距镇区19公里,距英德市区28公里,镇区到谢屋村的道路实现了硬底化。耕地面积200多亩,林地面积1622亩,村民以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少部分在家耕作。谢屋村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秀丽,毗邻云水谣、亚马逊生态旅游区及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自2013年以来,整合全村林地、耕地共约1800亩,租赁给云水谣生态旅游有限公司,用于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租金每年7.2万元,从2017年起景区门票收入村集体按10%的比例分红收益。
村集体的经济收入极大地支援了该村美丽乡村建设。至2017年底,全村完成了新村的建设,新建45套楼房都是统一的外观设计,统一外墙瓷砖。同步实施了新农村的村道硬底化工程、排污排水工程、文体广场工程、村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河道特色化整治、新建村口桥梁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基本完成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初具现代化新农村的雏形,并顺利通过了2017年度清远市美丽乡村整洁村的验收。
(可上下滑动查看)
横石水镇江古山村
江古山村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位于横石水镇西北部,距墟镇约6公里,区域面积24.5平方公里,有2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5600人。
多彩家乡
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290亩,盛产黑皮果蔗以及大心芥菜、苦瓜、辣椒、节瓜等各种无公害蔬菜。
良山秀田
素有“围楼之村”美誉的江古山村文化资源历史悠久,有着5座的保存比较完好古围楼,2016年10月份,江古山村古围楼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古村落名单。
历史名楼
江古山村明辉种养专业合作社闻名全市,与家乐福超市实行“农超对接”种植的绿色无公害蔬菜销往珠三角大型超市,合作社也先后获得了广东省菜篮子基地、省级示范社、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等荣誉称号。
天真烂漫
2014年以来,在横石水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江古山村党支部、理事会带领群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丰收季节
如今的江古山村,大部分群众都住上了现代化新楼房,路网规划、排水排污系统、垃圾池、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风文明和谐,成为横石水镇美丽乡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载歌载舞
(可上下滑动查看)
东华镇雅堂村
黄白的老泥墙坑洼凹凸着,青苔绿蕨爬上了墙,长到了瓦,诉说着它的沧桑,也骄傲地展现着它的文化底蕴。池塘是雅堂文化的根,几乎每一口池塘都铺着绿圆大荷叶,盛放着皎白的荷花。这些无声地为大雅之堂之名辅证着。
映日荷塘
初见,二十余年历史的牌坊,“成大雅崇文重教,立高堂尚贾精农”,安静低调地展示着雅堂的文化底蕴。乡道两旁绿树已成荫,行道树的尽头,接着的是两片荷塘。荷塘在雅堂几乎成了重要的点缀,村口,祠堂,六百岁的老榕树旁,必不可少荷塘。
文化驿站立在祠堂门口的池塘旁,天光云影在水面随光影变化安静涌动着。池塘边的小路将通向雅堂古城墙。
若要寻一词描绘古城墙,我认为,沧桑再适合不过了。这古城墙的沧桑里不是悲伤,不是落寞,不是死寂。它有生机,它有仰慕者,它有亘古不变的庄严。这沧桑展示着雅堂随日月风雨滋润洗礼的变化;这沧桑反映了古城墙见证并陪伴着雅堂寥落昌盛的更替。它俨然更像一位有故事、豁达老者,额头脸颊的皱纹,只是证明着它经历丰富,没有半点苦意。
烈日下的雅堂,安静得可听见树叶摇曳的沙沙作响的声音。近处的农户在打理晒好的花生。
东江纵队旧址,昔日星星之火革命游击的痕迹,今日我们洞见雅堂“重大雅”、“立高堂”以外的红色文化内涵。星星之火的痕迹,之于全国革命大潮是不可缺的一股溪流,之于雅堂是村落文化升华到民族存亡高度的阶梯。
夜幕降临后,雅堂人从农田、谷场回家,在吃完晚饭后,习惯性在屋檐前的树下聊聊天,说说事。
巷尾房角
狗吠声,不会惊扰雅堂人的美梦,打不破夜空的静谧,但是,它们不曾疲倦,一代一代,坚持着在月华星辉在犬吠。也许是像狼因孤独而呐喊,也许是月的韵致惊艳了狗的半生。
暖暖远人村
大雅之堂,大在天宽地广,心胸豁达;雅在黄墙黑瓦作不张扬的主角荷和塘的巧妙点缀,同时,还有东江纵队遗址、古城墙佐证着它的底蕴。 雅堂文化,在社会变迁下,不断容纳新精彩,同时,依旧保留着随处可见的历史底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潮也成了雅堂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
日出鸡鸣而起
宽阔的田野
斜阳下,池塘边的谷场
漫天星的夜空
小村古迹里的大雅之堂,不仅仅是环境之美,还是雅堂人在面对多样化、城镇化冲击的文化自信。
在精准扶贫路上,多一份乡土文化的自信,便多一份脱贫致富的力量和信念。
(可上下滑动查看)
九龙镇河头村
河头村位于九龙镇中部,属喀斯特地貌、省地质公园内、英西峰林核心地带,人口557户2551人,有耕地1609亩。
河头村
■“农旅+产业+扶贫”,乡村振兴发展生活美
河头村在九龙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省委办公厅的大力帮扶下,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造血”型乡村生态旅游项目,采取“支部引+党员带+单位帮”的方式,引导村民以土地整合连片并折合股份,引进总投资3亿元、占地7000亩的“九龙小镇”旅游开发项目,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旅游从业者”的新发展模式;引进农业种植公司打造1300亩桑芽菜种植基地并整合200多亩土地建设桑芽菜建设厂房。这两大龙头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实现了“在家”就业创业,带动村民和村集体创收增收。
九龙小镇
■规划先行,村民为主,乡村风光美
在2016年,河头村共计发放奖补资金199万元,撬动社会投入资金约980万元,激发村民自主开展人居环境改善,建成了一批旧房改造、村道巷道硬底化、绿化亮化、文体广场、污水处理设施等项目。2018年,扶贫工作组对接碧桂园集团,将吴屋、大围、皮坑、下围4个自然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进行集中连片打造。近年来,河头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获得了“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广东省文明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
河头大围、下围、皮坑、吴屋村
(可上下滑动查看)
九龙镇寨背村
寨背村位于九龙镇西南部,地处“英西峰林”核心景区,紧靠汕昆高速公路,地理和交通优势明显。
《乡情》2-曾锦新摄于湴田村
■集各方力量,谋发展致富路,努力实现乡村振兴
寨背村按照“产业+扶贫”的脱贫致富思路,一是以“村集体+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发动村民将土地入股村经济社,由村集体实行连片规划发展特色化农业产业,建成一期163亩的粉蕉种植产业扶贫项目,现在粉蕉树上已挂满果实,丰收在望。二是通过“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推进300KWP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截止2018年9月,该项目发电量突破了27万千瓦时,累计纯收益近20万元,并实现了首次分红:有劳动力贫困户30户123人 人均获得收益1000元,寨背村小组获得集体收益15000元。待满足贫困户脱贫需求后,寨背村委会将获得集体收益约40000元。三是扩大项目发展。2018年,寨背村与扶贫工作组投入308万元扶贫资金建成二期粉蕉项目460亩,投资约195万元推进260KW二期光伏扶贫项目。
寨背村光伏发电项目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乡风文明示范
寨背村以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为契机,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为奖补机制,掀起了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目前全部自然村已完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另外寨背村的湴田组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结合乡风文明建设内容,成功打造了“和”文化氛围,把湴田村打造成为英德市乡风文明建设的示范点。
《秋收的季节》-曾锦新摄于湴田村
(可上下滑动查看)
西牛镇小湾片区
小湾片区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拥有独特的交通资源和人文环境,2017年被英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文明村”称号。小湾片区位于西牛镇西北部,距西牛镇约3公里,有11个村民小组,农户880户。目前拥有耕地面积5296亩,其中水田3606亩,旱地1690亩、林地面积9000亩,鱼塘500亩。
小湾片区是中央民政部等六部委确定的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单位之一,同时也是国家扶持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单位。“三个重心”下移后,原小湾村委会改革为小湾片区公共服务站,原11个村民小组调整设置为蒲桥岭、塘面、上村等8个村民委员会,同步建立8个村党支部。
通过近几年的农村综合改革,小湾片区完善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实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良好局面,极大的激发了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有效落实各项改革工作。其中塘面、上村、石下等7条村整合整治土地3200亩,主要发展规模产业为大棚圣女果200亩、韭菜1000亩、睡莲200亩、坚果300亩、树上吊屋特色旅游项目。
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在上级部门和党委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小湾片区大力拓展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空间,正努力走出一条农业生态休闲游、美丽乡村游互相融合的新路子,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美丽乡村发展新格局。
(可上下滑动查看)
波罗镇板水村
近年来,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波罗镇牢牢抓住发展机遇,乘着农村综合改革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加大马力,发动村民,如火如荼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板水村就是波罗美丽乡村建设浪潮中典型的代表。
板水村位于镇东南面,东与更古村交界,南与大湾镇长山村接壤,西与波罗墟毗邻,北与乌田村相接。区域面积17.6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1150亩,村民主要种植笋竹、花生、玉米等农作物。村下辖帽龙江、坑尾寨、旱冲、石寨、岩石、石示头、九斗麻、欧屋、中心门、楼仔等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71人,有陆、周、赖、莫、雷、陈等姓氏。
板水九斗麻新村是板水众多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示范村,总计投入达715.5万元,其中村民筹资559万元,村集体通过出租山地、整合涉农资金等投资86.5万元,财政投资70万元。拆除了112间泥砖房,挖掘了20000余方土方石,平整了30余亩宅基地,新建设了28栋住宅楼房,1堵10000方十米高的二级挡土墙,完善了排污排水及下水道建设,配套建设一个篮球场,全村道路硬底化。2016年完工成功验收后的美丽宜居的九斗麻村分别在2015年10月荣获“清远市卫生村” 荣誉称号、2016年6月荣获“广东省卫生村”荣誉称号、2017年荣获“清远市文明村”荣誉称号。
(可上下滑动查看)
您觉得哪个村最美呢?
或者有什么好的建议
请留言告诉我们吧~
相关链接
英德农信社简介
英德农信社于1953年成立,60多年来,英德农信社坚持“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宗旨,在英德这一片沃土上真情倾注、精耕细作,与英德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积极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投身英德市经济文化事业建设,成为在服务网络覆盖、从业人员、业务规模、客群数量等方面都首屈一指的金融机构。
在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英德农信社在支持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三农”发展等方面取得蓬勃发展。各项存款余额178亿元,市场占比47%;各项贷款余额106亿元,市场占比49%;49个网点、220台自助设备遍布全辖24个镇街,207个助农取款服务点覆盖171个行政村。同时,连续多年位居十大纳税大户,2010年以来累计缴纳各项税费近5亿元;先后赞助支持了英石文化节、全市篮球赛与足球赛等体育赛事、全市中小学生“道德大讲堂”等社会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等各项活动,体现了“英德人自己的银行”的责任担当。
2019年,英德农信社将改制成英德农商银行。改制后的英德农商银行,将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如既往地支持普惠金融、三农、小微企业发展,积极参与英德各项社会文化事业,为英德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应有的努力。
来源:万山河、林晏伟、吴基劲
编辑:英德市新闻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