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岭南|有一种集体回忆叫“担凳仔、霸头位、听古仔”

侨乡广记
+ 订阅

▲双人粤语评书《冼星海谱写孝曲》。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好多老街坊对这句话很熟悉,这是讲古的经典开场白。

抚尺一拍,书场顿时安静了下来。一张案、一块帕、一团扇、一把抚尺,说书人或怒目圆睁、或插科打诨、或持“扇”横挑、或沉着温婉,每周六下午,广州文化公园羊城讲古坛准时开讲。

“讲古”,即说书;讲古艺人,俗称“讲古佬”。讲古就是用广州方言讲演小说或民间传说的传统艺术。“说古今故事,讲天地传奇”,粤语讲古一直是岭南文化的一大特色。在缺少文娱活动的年代里,讲古曾经是岭南人陶冶精神,增长知识的形式。

▲西关讲古人颜志图(右)与其高徒彭嘉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到夜幕降临,到公园“听古”就是最“潮”的活动了。饭点刚过,广州各大公园讲古场尽是黑压压的人头。街坊们“担凳仔,霸头位,听古仔”早早地奔过来占据最好的位置。上世纪60年代,广州说书学会被解散,很多优秀艺人离开了赖以为生的讲古坛。

▲年轻观众对粤语讲古听得入迷。

上世纪80年代初,文化公园的讲古坛又渐渐热闹起来。“锣鼓一响,黄金万两”,每天早中晚各一场讲古,都有几百名市民来听。“我一开声,下面就坐满观众了,蚊虫叮咬都不怕,下雨了,撑着伞继续听。”讲古艺人姚焕然老师回忆道:“有一次,管理员迟到了没来开门,观众们把锁都给砸了,说‘锁我来赔,你赶紧进去讲古’。”

随着收音机和电台的出现,让讲古通过电波传到千家万户,吸引着万千听众收听。那时,电台推出了“小说连播节目”,由张悦楷和林兆明两位主讲。他们既讲《三国》《水浒》,也讲现代小说,一时轰动广州全市。每到中午时分,几乎人人都守着收音机,生怕错过半句故事。

▲讲古人林兆明。

可惜到了90年代,随着电视和网络的冲击,讲古境况又惨淡下来,来听古的人越来越少,最终讲古坛一个接一个被取消。

直到2005年,广州文化公园为了保留传承传统艺术,讲古坛又再次恢复,却难以抵挡新的文化消费方式对其的冲击。原来座无虚席的听众席日渐稀疏,基本只剩下老年人捧场,年轻听众基本断层。一位老街坊感叹道:“我觉得‘听古’可以学到很多历史知识的,以前一直很想带着孙子们一起来听,可惜他们都不肯来。”

▲讲古大师颜志图在珠村乞巧苑讲述“七夕·珠村”的故事。

如今,颜志图、姚焕然两位专业讲古大师已年过古稀,而“80后”广州仔彭嘉志担起了传承讲古文化的重任。文化公园讲故坛现在只剩下姚焕然和彭嘉志这“一老一嫩”坚持前来讲古。

14岁拜师学艺,18岁接班师父的“最后一个讲古佬”称谓成为最年轻“古王”,25岁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从业10多年,彭嘉志已录制3000多集粤语说书,被称为“广州最年轻讲古佬”。不过,这一称谓近年来已改写。如今他已正式收徒30多人,并为他们取艺名“伟”字辈。

▲广州文化公园羊城讲古台,彭嘉志在讲古。

“其实‘讲古’是一个很宽泛的词汇,就如同现在的‘唱歌’一样,但我现在所做的‘讲古’,严格上来说应该叫粤语说书。”彭嘉志说,现在广州的讲古艺人还有不少,但从事粤语说书方面的则仅有3人:他70多岁的师父、师叔,以及他。而如今文化公园这个书场,正是几年前他从师父颜志图手上接下来的。

近年,广州也出现了不少针对青少年的讲古活动。广府庙会也融入讲古节目的元素,让讲古文化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广大街坊朋友。白云山“白云晚望”开设的“白云珠江讲古台”,有名家面对市民游客开讲,也有小朋友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年青一代对讲古的兴趣,也培养新一代听众。

正如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所说,时代在发展,文艺的载体和受体也在变化,艺术工作者如果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就会受到大众的欢迎。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位7岁的小朋友正在表演讲古。

素材来源:大洋网 南方日报

“讲古的命运将如何发展?

且听下回分解……”

用心刻画南粤侨乡的容颜与肌理,尽情抒写独特侨史的雄壮与细腻,用声音呈现一个不一样的侨乡广东。

普通话、粤语、英语版本都有喔!

☝长按识别二维码,聆听侨乡之美。

☝扫码畅享海量正版优质有声书。

☝长按识别二维码,广东资讯应有尽有。

编辑|龚春辉

校对|吴荆子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