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一过,冷空气由北向南带来大幅度降温,年近70岁的陈婆婆开始感到不适。
“人老了小毛病就多了,不过我对我的身体还是比较放心的。”陈婆婆家住星光村,以前身体稍有不适,就要麻烦儿子请假陪同去医院,今年以来,随着星光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完成,陈婆婆“出门散个步就把病看了”。
改革开放40年,黄江从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逐步建立、健全各种医疗机构,推动医养结合和家庭医生服务,把更多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如今,黄江已基本完成“一个中心、八个站点”的标准化建设,有超过1万户家庭、18000多名居民通过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获得了贴心周到的个性化医疗服务,而且当地居民仅需步行15分钟便可到属地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就医。
不断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以前,黄江“赤脚”医生满村跑,看病基本只能靠 “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对于大病或危重病几乎束手无策。直到1979年,作为当地唯一卫生院的黄江卫生院才购置X光机一台,并设立X光室,开展相关检查项目。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旧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依托,并逐渐解体。1986年初,黄江卫生院改称为黄江医院。之后,经逐年扩建及发展,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医护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得到加强。
此外,黄江采取有效措施,成立卫生队,每年进行“大扫除”,并不断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987年初,东莞市卫生局对符合广东省农村卫生站管理规定的卫生站发放办站证书。2003年底,全镇已领取办站证书的合法卫生站共20家,分布于各村(居)委会。另外,随着工业快速发展,镇内还设有长龙部队工业区门诊部、裕元工业园区门诊部等。这些卫生站和门诊部除按规定开展诊疗服务外,还承担卫生防疫、地方病调查等任务。
90年代后,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服务人口的不断增加,1993年,各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陆续实行不同形式的合作医疗制度,主要形式是对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医疗卡,居民凭卡在本村卫生站简单就诊,其费用记帐由村统一支付,各村各自规定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此后,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2003年4月,全镇重新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根据规定,参加合作医疗者每人每年一次性缴纳年度保障金120元,其中个人交纳20元,村、组两级扶持每人每年70元,市、镇两级财政每人每年各扶持15元。医疗保障以保大病、保住院为主,报销比例按住院基本医疗费的60%控制。当年,全镇农业人口15894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15801人,农业总人口覆盖率为99.41%,农村覆盖率则达100%。
为了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2008年10月1日,黄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成立,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人群为服务重点,由政府财政全额拨款。
至2012年底,黄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一个中心和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设有全科、中医科、口腔科、儿保科等相关科室,可为广大的社区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为最大程度地满足社区群众的需求,社区中心全天24小时开放。
与此同时,黄江逐步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之间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工作制度,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
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和产品
近年来,黄江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态度、技术力量、上联下动等工作逐渐提升。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对敬老院老人也从陌生到熟悉,如今老人们甚至都能亲切地叫出上门医务人员的名字,老人一有不适便马上打电话向站点医生咨询。
在社贝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与敬老院以年为单位签订家庭医生协议。多年来,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周二上午派出1名医生、1名护士到敬老院进行3个小时的监测血压、血糖服务,并对老人家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进行现场诊治。同时,敬老院安排专人带老人的社保卡到站点进行结算、取药,按每个老人的实际情况予以执行医嘱。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优势,黄江建立了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目前黄江医院已与黄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成医联体,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黄江医院对黄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定期派出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而黄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定期派出医护人员到医院进修学习。
除了进行镇内医联体的构建外,黄江还将进一步扩大医联体试点。今年3月,黄江医院正式牵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举行医联体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根据协议,今后双方将在管理、护理、科研、教学等方面展开合作,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2017年,《广东省公立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修订表》提出系列举措,全省所有公立医院要取消药品加成,价格调整、财政补助、医保支付政策同步跟进。
为加强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老百姓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全面提高医疗质量,黄江出台一系列“阳光用药”监管机制,对临床用药进行全面系统多方位的监管。
今年上半年,黄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总人数达20.39万人次,为居民新建健康档案达11020份,完成计划免疫总接种人次达58062人,实际报销比例达66.19%,而且无发生医疗纠纷及重大医疗事故。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莞深将继续深化融合发展。黄江镇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的关键节点,为了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未来黄江将继续聚焦卫生健康服务的薄弱环节,加大政策供给和投入支持力度,创新体制、转换机制,为当地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和产品,满足群众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
链接:黄江医疗队伍与设备发展情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黄江卫生院只有简单的听诊设备,工作人员不足20人。1986年黄江卫生院改称“黄江医院”,当时仅有1台X光机以及1台显微镜,直到1993年3月,才建立起简易手术室。
90年代后,由于外资经济迅猛发展,黄江全镇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江医院医疗业务得到较快发展,医、技、护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得到加强,科室设置日趋健全。
1993年,黄江医院积极引进人才,工作人员大幅增加。是年,该院共有工作人员7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1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2人,中级12人。
1995年,黄江医院获国家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爱婴医院”称号;1996年被评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
2005年底,该院共有诊疗设备7800台(套),总值4305.18万元;共有工作人员571人,其中卫技人员506人;随后接连成功创建省卫生镇和国家卫生镇。
至2012年底,黄江医院配备了一大批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及器械,其中价值万元以上的设备达420余台。此时,该院工作人员已增至742人,其中卫技人员约占全院人数的90%,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59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07人,硕士研究生8人。
【记者】韦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