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乌迳古道新田墟段修复过程中,意外地在现路面下挖掘出明清时期路面遗迹和墟场大门遗址。
挖掘出来的古代路面遗迹长150多米,路面宽3.8米,路面用鹅卵石铺成,两边排水沟用青砖镶成,街道两边分别铺设1米多宽的红粉条石,均高出路面0.3米。墟场大门宽176CM,门槛为窄长形石条。笔者采访居住在新田墟的92岁高龄的李梅德老人,他说不知道这里有这样的路面和墟场大门。
据史料载,乌迳古道始于东汉时期,是一条经历了十多个朝代,有17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道。它西起南雄城,东至江西赣州,从南雄城的浈江河码头到乌迳新田码头、九渡墟码头至赣州“大河”码头,全程200多公里。乌迳古道陆路段从新田墟码头转陆路起,经田心、松木塘、分水坳等村,进入信丰县九渡镇潭头水,再到九渡码头转水运,全程约40公里。路面宽2至3米不等,四季可通牛、马车,三四天时间可抵达赣州。
明清时期,乌迳古道是粤盐北运的重要通道,古道两旁牙行、商铺林立,依旧很繁华。明嘉靖年间,每日来往于乌迳道的牛车约100辆,往来于南雄至乌迳新田的木帆船约500艘。直至民国时期,新田水运还相当发达,南北客商云集乌迳新田,新田码头水位深又阔,而且直通新田墟河边各商行,“日屯万担米,夜行百只船”,商贸非常繁荣,新田墟成为南雄第一大墟市。乌迳古道上的新田村建于西晋建兴三年(公元315年),至今已有 1700 多年历史。素有“中原南迁第一村”之称,历史上是中原与珠三角连接的重要中转站。
据悉,今年广东省将修复包括韶关南雄梅关—乌迳古道在内的11 条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乌迳古道18公里,修复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完成。这11条重点线路沿线拥有丰富的历史古迹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自然资源。修复工作将以保持古驿道本体及驿站古亭等重要标志物的原真性为首要原则,利用或建设连接线贯通古驿道。
记者/毕式明 潘俊宇
见习记者/唐音
通讯员/董子龙 李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