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下了真功夫!龙坪村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年增收3500元

广东司法行政
+ 订阅

▲在合作社前贫困户们正在打包运往珠三角的番薯。 

“上半年种蔬菜,我老婆都累出病了,市场价不好还亏了钱,后来多亏刘队长叫我们两口子来合作社做事,现在一个月下来,我家收入最少都有5000元。”12月初,在连州市龙坪镇龙坪村的绿色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门前,该村的贫困户李建忠难掩心中的高兴。

龙坪村是龙坪镇镇区中心村,村集体年收入仅有1.3万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06户264人,贫困发生率为5.87%,属省定贫困村。

2017年3月,省司法厅扶贫工作队和龙坪村委引导该村有劳动能力的66户贫困户成立合作社。合作社累计完成总值1257.82万元,实现净利润133.74万元,每名入社贫困人口获得分红3500元。

▲贫困户刘水新与五保户刘志新两兄弟在自家新房前面开心留影。

自从省司法厅2016年入驻龙坪村帮扶以来,变“输血”为“造血”,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产业带动让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取得阶段性成效。“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这片土地不再有贫困”,龙坪村第一书记、省司法厅驻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范云对未来的扶贫工作,充满了豪情与信心。

扶贫从基础设施和改变 贫困户住房条件开始

深冬微寒,站在龙坪村白瓦村村头,一眼望去舒适整洁,建好的文化室、凉亭、林园小道错落有序。“我刚来的时候感觉这里像荒山,车子进来全是灰,人一脚下来全是泥。时隔一年,如同翻天覆地,全村都是水泥路,除了基本配套设施的完善,还新建了农庄、池塘等”,扶贫工作队队员孙伟策说。

对于推进扶贫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队干部曾鹏辉如数家珍,“大到新建龙坪村公共服务站、机耕路等,小到制作村牌和添置垃圾桶,共帮扶大项目46个,投入资金410.9万元。”如今,龙坪村村道全部实现了硬底化,并集中对旱坑、白瓦、长塘、陆屋等7个自然村量身打造,分步推进龙坪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在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同时,贫困户的家居环境也得到了质的提升。“以前的土坯老房子经常漏雨、脏乱潮湿,我哥身体本来就差,三头两天跑医院,但自从去年搬进新家后像变了个人似的,精神好了,也不用去医院了”,59岁的贫困户刘水新如是说,兄弟俩去年住进了新房。

谈到自己的新家,哥哥五保户刘志新眼睛透出兴奋,立马打开大门,只见房子墙壁雪白、干净整洁,新的冰箱、电视机、衣柜等家具一应俱全,“这些东西都是扶贫队送的,还有内墙粉刷、电线改造都是他们弄的。”刘志新把房子里指了个遍说,“我今年64了,没想到还有机会住那么好的房子,现在心情好得很!”

贫困户冯伟雄家儿子冯小杰患有癫痫且智力有问题,妻子阮有兰不得不时刻照顾儿子,家中因给儿子治病也一贫如洗。屋里墙壁发黄、漏水,一件像样家具都没有,扶贫工作队立马往冯卫雄家里送去了冰箱、桌子、床等居家用品,这次看望还带去入冬物资和1500元的慰问资金。

“除了感谢还是感谢,家里的墙也白了,家具也齐了,还为我们自筹捐款,两次都有6000多元,还有个好心人每个月给我们寄钱。”阮有兰一只手拖着儿子,一只手拿着信封说,“谢谢你们每次来都会问我们还缺什么,东西也都会收到,真的很暖心”。

据统计,扶贫工作队现已完成了36户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投入33.98万元,对贫困户的家居环境进行整治;投入22.56万元,向有需要的贫困户捐赠电器。今年6月,在开展“2018年扶贫济困日家具捐赠活动”时,捐赠电视柜、衣柜等物资合计15.4万元。历时一年多,扶贫队按照贫困户需要补给,切实提升贫困户的居家环境质量。

发挥专业特长,“法治扶贫”成效明显

今年,龙坪村的一件离婚案引起了扶贫队的重视。村民莫某与妻子丈某早年协议离婚,两人自愿签订离婚协议书,并将房产归于儿子名下。后来莫某再婚,并与如今的妻子住在这间房子里,丈某发现莫某有意改变想法将房产给继子女,且当时双方签订合同时未标明房产交归给儿子的具体时间。

丈某开始又哭又闹,莫某置之不理。随后,扶贫队驻村法律顾问卓霞了解了此事,找到莫某,要其告知实情,随后,卓霞作为丈某代理人开始着手处理这次纠纷。刚开始谈判,卓霞告诉莫某他与前妻签订的离婚协议是合法有效的,莫某因缺乏法律意识不放心上,并坚持自己意见。

后经过庭外再三调解,卓霞站在莫某角度跟他分析问题,他才有所动摇,卓霞告诉莫某,继子女是没有赡养他的义务,等老了能依靠的还是亲子女;再者他要避免这些房产引起亲子与继子以后的纠纷,趁自己能做主、意识也清醒,尽早处理这些问题。

最终,法院将房子判给莫某的亲儿子并立即执行,莫某带着现任妻子和继子女搬出了房子。当日,丈某握着卓霞的手紧紧不放,以表感谢,卓霞笑着提醒丈某,以后有相关法律问题要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卓霞说,一年内解答村民的各类法律咨询约29人次,且都是关于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解答与调解,现在的村民们不再一言不合就动手了,合法合理的维权意识也提高了”。

扶贫队还要求法律顾问就各个村的法律咨询问题,向其他村委干部进行宣传、讲解,方便其在本村处理同类事务。帮扶以来,龙坪村村居法律顾问接待各类服务对象91人次,提供法律服务36件,开展法治培训3场次。

去年,扶贫队建立了龙坪旱坑村法治文化广场,含有70米长的法制文化长廊以及50米长的法制文化长亭,两者都是图文并茂地宣传法制内容以及社会良俗。文化广场还配备LED电子屏播放法律情景剧,给过往路人宣传各种法律知识,也对中小学生具有极好的教育意义。

刘范云介绍,扶贫队以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系统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教育资源,组织村民和中小学生开展“门楼下的法治大讲堂”法治宣传活动。同时,村居法律顾问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活动和法治培训讲座,实施具有系统特色的“法治扶贫”工作。

扶贫队通过各种宣传引导,村民进一步增强了法律意识,并有效化解村民各类矛盾纠纷,提高龙坪村基层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水平,充分展现行业帮扶特色。今年7月份,龙坪村被司法部、民政部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成立专业合作社,“造血”功能初显

自从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的形式成立,便整合并租用80亩农田用于建设有机蔬菜基地,130亩旱地和山地用于建设水果基地。同时,在村口田地修建了鱼塘,并兴建了农家乐和烧烤场,还建立了一个200平方米的冷冻室,用于保存当天未脱销的新鲜蔬果。

这些项目的落成,不但在生产上极大地帮助了龙坪村贫困户增收,也为他们提供了就业岗位,合作社招聘的人员几乎全是贫困户,果园经理陈保成就是其中一位。村里的人经常打趣他,“你是一个看起来一点都不像经理的经理”。

因为经常上山,陈保成穿着朴素,双手粗糙的他看不出半点经理“气息”。去年,他毅然决然放弃了长期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村里,“我以前在佛山打工,每个月4000多,自从知道村里建了合作社,我立马就回来了”。

如今,陈保成上着朝九晚五的班,每个月固定工资3000元,“有时候农庄有客,晚上忙不过来,我也会过来加加班,因为有加班费。”他笑了,其实,更让陈保成开心的是在他手里正经营的60亩鹰嘴桃和70亩世纪柑橘,预计果丰产后,能为合作社带来200余万的收入。

贫困户李建忠与妻子欧阳桂珍一同在合作社务工,他自己算了一笔账,两人工资每个月至少5000元,一年下来,加上年底分红,家里收入可达到67000元,“以前怎么也不会想到就在自家门口都能赚那么多钱。”李建忠裂开嘴笑着说,并手脚麻利地打包着红薯。

合作社销售经理吴记清介绍,合作社充分解决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问题,既提高贫困户种植积极性,也为消费市场提供健康绿色食品,形成双赢,“我们的产品在珠三角一带非常受欢迎,今年番薯已销售10万斤,水果20余万斤,腊味3万多斤,鸡蛋、大米等农产品近30万元”。

自成体系的合作社,通过经营蔬菜、农家乐、收购和销售贫困户农产品等项目,截止今年10月,累计完成生产总值1257.82万元,实现净利润133.74万元,上缴税收22.66万元,先后吸纳198人务工就业,累计发放务工工资36.67万元,为入股且具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发放股份分红共计6500元。

“从去年196个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分红3000元,到今年有210个并分红达到3500元,预计明年还将提高分红,且今年全村21户58人贫困户家庭人均收入可达13000元左右,扶贫队为龙坪村是下了真功夫”,龙坪村党总支书记潘森林说道。

刘范云表示,为保贫困户不返贫,扶贫队多渠道筹集资金成立龙坪村扶贫发展基金。其中,就包含成立合作社时,司法厅出资的60万元,此资金现处于未分红状态,等贫困户脱贫后,60万资金分红将入股龙坪村扶贫发展基金,基金产生效益将持续为贫困户分红,实现动态扶贫。

来源 | 清远日报 (见习记者/周璐 通讯员/李莹)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