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新咸水歌”亮相!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在中山首演

南方+ 记者

“你是钓鱼仔定是钓鱼郎,我问你手执鱼丝有几多十壬长?几多十壬在海底,几多十壬在手上,还重有几多十壬在船旁……”

12月16日晚20时,一阵阵欢快的粤语童声合唱歌声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里响起,伴随着歌声的是悠扬的交响乐曲。大剧场1400多个座位几乎爆满,观众们认真聆听,见证着中山咸水歌新表演方式的诞生。

这是中山市推出的国内首部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与传统的咸水歌演出和表现方式不同,演出融合了民族音乐和西方交响乐元素,在演唱部分既保留了原生态民间唱法,也加入了美声唱法,并交替使用粤语、客家话和普通话,被主创者称为“新咸水歌”。

千年咸水歌变身现代艺术

对于中山人而言,咸水歌并不陌生。

咸水歌是岭南水乡人世代传承的民间口头艺术精华,是一方水土的文化象征。咸水歌源自生活、贴近生活,即兴创作,音调婉转、通俗易懂,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态度、情趣、愿望以及审美观念,从而形成了独具风格、活泼鲜亮的艺术特色,被称为“疍家人的诗经”。

正如本次演出的主题歌歌词所说:“阿爷教我高堂调,爱唱对花是阿婆。阿爸唱得日月笑,阿妈唱得星星多……”,咸水歌就是在这世代传唱中走过了上千年的时光,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已难以欣赏传统咸水歌。而随着受众的减少,传统咸水歌的传承和发展也遭遇瓶颈。

有鉴于此,中山市近年来不断采取措施,激发咸水歌文化活力。2006年,中山咸水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咸水歌文化,中山市在市内成立了多个咸水歌传承基地,并积极推动咸水歌进入校园课程。

中山市政协也积极从文化公益、文化民生项目的角度入手,推动咸水歌更加贴近市民。中山市政协将关注和支持咸水歌作为2017年之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来部署。2017年8月,中山市政协、广东省音乐家协会联合有关镇区首次面向全国征集咸水歌歌词,举行了广东省首届咸水歌文化节,广受好评。

推出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是中山市传承发展咸水歌文化的又一创新举措。本次大型交响清唱剧由中山市政协联合中山本土企业完美(中国)有限公司推出。它通过一个在中山地区流传的五桂山青年阿桂与疍家姑娘水妹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咸水歌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咸水歌的特点和各种调式与唱法。

与传统的咸水歌演出和表现方式不同,该演出采取清唱与合唱(+童声)、交响乐团(+广东音乐)、LED背景的组合方式呈现。除了特别需要广州话和少量客家话外,大多数歌曲采用“新咸水歌”的方式,即用普通话演唱,朗诵、画外音和念白等,也基本采用普通话,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中山市政协主席、《咸水歌》总编导、总撰稿丘树宏担任表示,传统性和创新性是《咸水歌》最突出的特点,作品在守正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其中既有原生态唱法,又有大胆的改革性探索,采用交响乐、清唱剧的方式,所有的探索,都是为了咸水歌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也是为了咸水歌能够有更多的受众,能够传送得更远、更广。探索是否成功,还需要实践和时间的验证。

据了解,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已被中山市委列入中山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升格地级市三十周年的重点文化项目。

参演者最小年龄7岁

本次《咸水歌》演出阵容既专业,也充满“中山味”。《咸水歌》由广州交响乐团驻团著名作曲家蓝程宝作曲、编曲并担任艺术总监,由广州交响乐团,会同中山市的歌唱演员、中山合唱团(邀请部分音乐教师),以及东升胜龙童声合唱团联袂演出,可谓是一个中山本土原创作品。

在参演群体中,年龄最小的要数东升胜龙童声合唱团,67名参演学生平均年龄不到11岁,其中最小的年龄只有7岁。

“大家都很累,但很开心。”16日下午,节目进行最后一次演练,合唱团负责老师黎桂英在一旁紧张地看着孩子们在台上排练本次上台演出的孩子一共有67人,但据黎桂英介绍,在前期报名面试选员时,全校一共有200多人报名参加,孩子和家长的踊跃度从中可见。黎桂英表示,几个月来,孩子们每天放学排练近2个小时,周六再加练2个半小时。虽然训练时间长,但孩子们都十分认真,几乎没有孩子请假或早退。

此外,参与演出的还有不少是中山本土民间艺术家,包括曾登上央视舞台,代表广东省参加中国民歌大会演出的东升镇歌手周炎敏,她在本次演出中饰演剧中女主角“水妹”。而饰演少年“水妹”和剧中男主角少年“阿桂”的两名小演员邱筠善、范一铭都是来自中山“小名人”,曾多次参加中山内外的艺术演出。

【南方+记者】雷海泉 叶志文

【通讯员】钟镇信


编辑 卢子衡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