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深汕特别合作区前世今生:深圳向东飞地造城,曲折中前行

深圳大件事
+ 订阅

报料有奖

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12月16日,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揭牌,标志着深汕合作区正式步入由深圳主导的发展阶段,一体化进程加速。

体制调整后形成“独特而完整”的飞地模式

早在七年前,2011年5月,深汕合作区就已挂牌成立,由广东省政府委托深圳、汕尾两市共同管理,合作期限至2040年止为30年。由于两地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合作区长时间在曲折中前行。直到去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了《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后,深汕合作区进入了深圳市全面主导、汕尾积极配合的新局面。

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告诉南都记者,调整方案出台后,深汕合作区才有了真正的特别之处,具有了全国性的创新意义。“相当于深圳10个行政区,要再加1个,所有事务将由深圳主导。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完整的‘飞地模式’。”

深汕合作区被称为“深圳第10+1个区”,深圳将按照“10+1”(深圳市10个区+深汕合作区)模式给予全方位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回溯深汕合作区走过的七年,探索其发展的前世今生,对当下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深刻意义。

前世 向东再造一座城

从深圳市向东出发,走沈海高速,进入324国道,约1个半小时车程,就能抵达深汕合作区。这个总面积468.3平方公里的区域,位于汕尾,囊括了鹅埠、小漠、鲘门、赤石四镇,大约相当于四分之一个深圳。合作区与深圳并不相连,而是隔着惠州,采用的是“飞地经济”的模式,被认为是深圳向东拓展辐射的重要地区。

2008年,汕尾市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破土动工,该园区位于汕尾市海丰县鹅埠镇,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技术和海洋资源开发等为主导产业。后来,周围的小漠镇、鲘门镇、赤石镇相继纳入园区范围,面积达到468.3平方公里,成为双方合作开发控制的区域,这成为深汕合作区的前身。

2009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提出,要缩小与珠三角的差距,汕尾首先要与深圳合作,建议深圳学习新加坡与江苏省合作共建的苏州工业园区模式,“解决新加坡的问题要到中国来,解决深圳的问题要到汕尾。”

陈鸿宇告诉南都记者:“学江苏的‘飞地模式’,协调区域发展、对口帮扶,在当时比较推崇。”在2008年左右,包括陈鸿宇在内的众多专家学者都提出深圳要向东走,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深圳向东走,汕尾往西靠,双方一拍即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向南都记者指出,对深圳而言,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经济欠发达的汕尾也能获得发展,还会给周边地区带来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深汕合作区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等到2012年6月,深圳、汕尾两市向深汕特别合作区选派的第一批干部基本到位,组建了合作区创业队伍。由于规划未明确、体制未理顺等原因,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缓慢。直到2017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同意《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理顺双方的合作机制,确定由深圳全面主导,深汕合作区才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由深圳主导建设,有利于改变此前‘双方都不管’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加快深圳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向合作区集聚。”宋丁认为。

今年6月,在“2018世界经济特区(深圳)发展”论坛上,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深汕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产耀东曾表示:“我们站在深圳的肩膀上来建设一座城市,起点比较高。”而据产耀东介绍,合作区的发展思路是: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

再结合一些细节,将会发现深圳的雄心正是向东再造一座城。今年8月22日,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论坛”透露,深汕合作区居民将全部转成深圳户籍。同年10月26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合作区内挂牌“深圳市深汕区局”,新设邮编518200。同时深汕合作区的区号亦悄然变成了0755。

赤石镇。南都记者 刘有志 摄

今生“飞地”经济的深汕模式

“欢迎大家来到深圳向东的第‘10+1’区。”深汕合作区的讲解员如此说道。“10+1”区的提法,意味着深汕合作区成为了深圳东进战略的一块“飞地”。宋丁曾撰文指出,自发布《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以来,整个调整工作由市委书记、市长挂帅,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意味着,出道整整七年的深汕合作区,终于在深圳主导的体制机制之下驶入快车道了。”

南都记者实地走访了深汕合作区鹅埠、小漠、鲘门、赤石四镇。进入鹅埠镇,犹如进入一个巨大的工地,尚未封顶的高楼上,支起高高的脚手架,工人们在忙碌着。起重机、推土机的作业声此起彼伏,满载着沙石的大货车呼啸而过。

“每一天都是新的。”广东特建发东部投资有限公司(简称“特建发东部公司”)投资发展部部长吴倩宇向南都记者讲述,东部大厦是其公司投资建设的深汕合作区地标之一,高147米,建筑面积6.22万平方米。她将东部大厦类比深圳的地王大厦,将自己定位为拓荒者,在这里,她似乎找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拓荒的岁月。“热火朝天,欣欣向荣。”

深汕合作区作为深圳的一块“飞地”,汇聚了越来越多的深圳资源。截至2018年11月中旬,城区已供地产业项目67个,61个来自深圳,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610亿元,预计年税收约53亿元。其中,13个竣工投产、31个主体施工。

特建发东部公司是最早进入合作区的企业之一,其使命和定位是“汇聚深圳力量”,公司的标志是一头拓荒牛。在合作区,特建发东部公司先后投资了小漠港海港新城项目、深汕湾科技城、鲘门站前科技产业城等项目。其中小漠港海港新城项目斥资46亿元,推动合作区发展先进制造、新兴海港等产业。

“深汕合作区的‘飞地模式’,很多人、财、物等资源要素直接从深圳过来,借鉴深圳的经验和模式,高标准建设合作区。”吴倩宇认为,深圳缺少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产业趋于饱和,而深汕合作区地处发展落后的粤东地区,急需深圳产业发展的带动,两地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深汕合作区的“飞地模式”,也正是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为发展模式,将研发中心、公司总部放在深圳,在合作区寻找技术转化、产业落地的空间。

“由深圳主导,不再涉及城市间的行政磨合问题,解决了深圳和汕尾两市共管而难管的体制机制问题。”宋丁认为,深汕合作区的“飞地模式”在没有触动行政隶属关系的敏感因素下,打破了行政藩篱,使得区域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运行的跨界高效管理,具有前瞻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小漠港。南都记者 刘有志 摄

展望 大湾区东部门户和产业新城

向东再造一座城,鼓舞着深汕合作区的拓荒者们。在深圳距离汕头的300多公里之间,尚未形成一座有规模的城市,而深汕合作区地处中间地带,西到深圳1.5小时车程,东距汕头2小时车程,未来具备发展成为一座中等规模城市的条件。

官方亦对深汕合作区寄予厚望,其最新的定位是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据深汕合作区管委会方面介绍,借助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合作区可以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汕合作区管委会方面提供给南都记者的资料显示,正在建设中的小漠港区,隶属于深圳港的一部分,会与其它友好港进行货物与线路的连接。“有了港口就有口岸,才会有参与‘一带一路’的门票。”

小漠港的定位是疏解深圳港口功能,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枢纽港。至2035年吞吐量为1800万吨/年,远景吞吐量达到7500万吨/年。项目一期工程泊位岸线641米,港区总面积约46万平方米,规划建设2个10万吨级通用泊位和1个5万吨级工作船泊位,吞吐能力450万吨/年。

深汕合作区的建设分为东南西北四个组团,各个组团都有产业分工。值得一提的是,东部组团重点发展高教科研、教育服务、人工智能、机器人、海洋产业等,计划打造5平方公里左右的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11月30日,机器人小镇已经拉开正式建设的序幕。

今年10月,宋丁曾实地考察过深汕合作区,在他看来,未来合作区将崛起深圳最大的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的研发、智造区,加上这里的港口建设和城市公共服务高端配套,必然成为深圳不可多得的临港现代产业集聚带和新型城区。

而新城的发展离不开便捷的交通体系。目前深汕合作区四个镇中,仅鲘门开通了高铁站,目前从鲘门站乘坐高铁到深圳北站需要近1个小时。而在官方的规划中,还将相继开通深汕站、鹅埠站、深汕城际站,与深圳港小漠港区、鲘门客运港、深汕通用机场(空港),组合成“三港四站”的交通体系。

由于交通体系尚不完善,通勤成了深汕合作区的问题,区内人气凋零。南都记者走访商户、人才市场等地,多人表示合作区人气不旺。深汕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综合部主管陈水潜告诉南都记者,公司自2015年进入合作区以来,仅2017年举办过一次大型招聘会。

“对于起步阶段的深汕合作区,基础设施、生活配套、产业发展和城市面貌等方面都是短板,这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去建设。现在不是短板效应,而是没有板,要加大力度建设,这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宋丁表示。

采写:见习记者程洋 记者肖云龙

编辑:戴越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