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全城!巴金、莫言、汪曾祺等名家手稿首次亮相广州, 文学经典是这样“写”出来的……

粤读
+ 订阅

你知道吗?1980年代,莫言在创作《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等作品时,共手写4万余字,修改誊写数次寄给杂志社后才刊登发表。那时,他的手稿版面笔迹干净清晰,朴实亲切,每一页纸就像是在写一次“黑板报”。

而茅盾文学奖得主刘斯奋当初在创作《白门柳》的时候,精打细磨,通常一天只写几百字,日积月累16年才创作出这部长篇小说。他更笑称,一天要是写了3000字,那可是“大丰收”了!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文学同样经历了深刻变革。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家们开始放下了笔,改用电脑,人与文字的关系、书写与阅读的基本形态被彻底改变,传统的“手写时代”迎来最后的灿烂绽放。

电子屏幕上的字句,与装帧设计好的纸质书籍,再和作家最初创作时的手稿相比,三种不同载体的文学作品,带给读者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阅读作家手稿和笔迹,更能给人一种穿越时空和作家对话的奇妙感受。

然而,能真正亲眼看到大作家们亲笔手稿的机会却很少,如此珍贵的手稿大多数都收藏在博物馆、图书馆、文学馆内,而且是特藏部,只有在主题特展时才可一见。

不过,广州的朋友们有福啦!

12月15日上午,“回望手写时代——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80年代手稿展广州站”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89艺术园区广州文艺市民空间拉开序幕。

此次展览是本次广州国际文学周最令人期待的活动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及中国现代文学馆特别策划,展出了一批活跃于1980年代的著名作家的手稿真迹,包括巴金、莫言、刘心武、汪曾祺、刘震云,以及广州著名本土作家刘斯奋在内的16位文学名家24部经典作品手稿,这也是这批珍贵手稿首次在北京之外的城市展出!

(手稿展开幕式现场)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刘方、《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等文学名家出席了15日上午的开幕式,并与众多文学爱好者进行了交流,轰动全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刘方在开幕式上和观众进行交流)

张柠介绍说,这次展出主要有两个主题,一个是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手写时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与改革开放40周年之间密切的关系;一个是通过手稿,展现1980年代至今,文学艺术的发展从“手写时代”到“电脑时代”的深刻变迁。

据了解,大多数1950年代出生的作家仍保留着较深的纸笔书写习惯。1960年代出生的作家,如格非、苏童、毕飞宇、迟子建等,亦以钢笔为主要书写工具。

(刊发刘心武作品《班主任》的《人民文学》1977年11期)

进入198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出版市场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学刊物是作品发表与受到认可的主要渠道,作家们依旧将手写的稿件寄到各个出版社、杂志社等,文学作品大多是以钢笔誊写在方格稿纸上,也有用毛笔书、圆珠笔写的。 

正如张柠所说,手写书稿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是新鲜的事物,可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作家都是狂热的“手写分子”。

李敬泽在开幕式上表示:“我们在有生之年赶上文明史上的大变。整个人类从用笔写字,到咱们这一代,改了!大变!1980年代是最后的手写时代。每一位热爱文学的人都应该来参观!”

(李敬泽与刘斯奋在参观展览)

如此珍贵的展览,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想要亲眼看看了吧!

别着急,粤读君现在就带领大家去展览现场,见识文学大家手写的迷人风采。

完全不同于纸质书阅读的震撼体验

穿行在手稿展中,隔着展厅的玻璃,看着当年的稿纸、笔迹和批改的墨迹,这些历史的气息,让人油然而生敬畏之心,不由得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这些手稿呈现着作家创作的快乐和苦闷,通过飞扬的文字与字里行间的不断删改,似乎能感受到作家创作时的心路历程。

(观众在现场认真看展)

(刘震云《塔铺》手稿)

上边两页泛黄而珍贵的原稿选自刘震云当代短篇小说的精品《塔铺》。近距离欣赏小说手稿的感受,和捧读一本纸质图书,是完全不同的。

刘震云是河南作家,从《塔铺》的纸稿中可以看到,他把原本写的“父母”“爸爸”字眼修改成了“大人”“爹”,修改后的语句更贴合乡土文学气息,读起来更接地气,符合创作时的语境,让小说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观看手稿,猛然间还会有种穿越时空,回到1980年代和作者交流的感觉,带给人非同一般的阅读体验。

莫言成名作字迹超工整

这次展览中,作家莫言的手稿非常火热。展出的作品分别是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和《白狗秋千架》。

其中,《透明的红萝卜》可是莫言的成名作,是1985年他在《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的中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1967年莫言12岁时发生的故事。

看看莫言老师当时创作的笔迹,生动的文字、形象的描写让人不由得跟着纸稿内容念出来!而且展出的每页纸稿页面干净整洁,创作态度之认真可见一斑。

(莫言老师的笔迹真的好认真啊!)

和其他用方格稿纸书写的作家不同,展览中张承志的《黑骏马》手稿是用空白纸页写成的。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1948年生于北京,1968年到内蒙古插队,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黑骏马》是张承志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以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为背景,以一首古老的民歌《黑骏马》为主线,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描写了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

站在这幅纸稿前,可以想象张承志在创作时肯定是用了一张大大的书桌,成叠的白色稿子放在上面,一鼓作气文思泉涌。狂放而潇洒的字迹,让人感觉不愧是北方汉子写的!

站在作家身后的功臣——编辑

以上两页是邓友梅的《据点》手稿。邓友梅的创作风格可用刚健、平实四个字归纳。从1979年起,邓友梅以北京市民生活为素材,写了一系列小说。其中,《据点》写得京味十足,令人身临其境。

 在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负责这本书的编辑在纸稿上把不太容易辨识的字词纷纷用正楷字重新标识出来(尤其是直到现在,很多人还不太熟练使用的“的”“地”“得”三字),更标出了稿子会刊登的栏目及页码。

几经修改的巴金《随想录》

喜爱作家巴金的朋友们注意啦!据说,想真正读懂《随想录》,不能不阅读《随想录》手稿。因为读手稿可知,这部大书中很少有哪一篇是一挥而就的,往往几经修改,反复锤炼。

(《随想录》手稿)

《随想录》是巴老在晚年创作而成,对当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巴老也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面对面观察这份手稿可以看到,除了遣词造句上的斟酌,《随想录》整个故事的总体结构、内容上的情节发展,更是通过巴老一次又一次地修改逐渐成型。

感谢这些手稿,不然,后来的我们何以了解一篇名作孕育过程的种种曲折呢?

发现艺术创作最隐微的奥秘

据策展方介绍,手稿的历史价值特别大。作家创作作品的手稿是历史书写的主要来源。当作家在创作时,他是怎样创作,又是如何思考,这些从修改的痕迹都可以看出;一部文学作品从作家手中到出版,手稿中还可以看到编辑的修改。这就是手稿之美。

并且,这些手稿还可使之后研究的学者们重建和理解过去,研究作家创作、修改的笔迹,还可以对一些有关创作的疑点作出澄清,对作家创作风格加深了解。它也为海内外中国当代文学的版本研究、作家传记研究、创作心理研究、作家心态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今天的电脑文档靠修改软件也可保留作者思路的走向,但与生动鲜活的手写底本毕竟不可等量齐观。

人们可以通过对大师们笔迹的观察,发现艺术创作最隐微的奥秘。

(展览现场)

在本次活动最后,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刘方表示:“我们希望这样一个展能够让更多的作家、更多的读者、更多的市民都参与,大家共同回顾那样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感受手写创作的独特魅力。”

本次展览时间从12月15日一直持续到12月31日。

地点: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89艺术园区广州文艺市民空间。

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如此珍贵的文化展览,那还不快叫上好友一同来看?!

YUEDU

愿你前方星辰大海

愿你身边有诗相伴

文字:宋金绪  徐佩雯  Iris1

编辑:宋金绪   Iris1

摄影:张迪  林富智

统筹:郭珊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