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海踪·国内篇②|广东抗疟疾模式是这样“走红”海外的

岐黄海踪
+ 订阅

南方日报12月15日A04版报道

“此次广州之行收获很大,让我对传统中医药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我要把所学所感带回马来西亚,运用到日后的工作中,为推广中医药文化出力。”参加完由广东省侨办和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的“2018华侨华人广东文化行——海外中医药社团负责人交流团(研习班)”,马来西亚中医师针灸专业学会副会长黎家祥十分兴奋。

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在海外兴起新的热潮,越来越多人不远万里来到广东寻医问药,或求学岭南杏林。

广东中医药界的对外交流合作也进入了迅猛上升期。广东充分利用中医药高等院校资源,不断扩大中医药国际合作范围,积极探索对外服务模式,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中医药医疗、科研、教育、经贸、服务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建设。

点击独家视频

广东助巴新民众摆脱疟疾困扰

提到中医药,不少人首先会想到青蒿素发现者、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其实,除了屠呦呦,中国医药学界不乏在青蒿素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广东本土科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李国桥,以及其弟子——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青蒿研究中心主任宋健平就是其中的代表。

今年3月,在广东省政府与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广东新南方青蒿药业组建的广东抗疟团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兹比港外的基里维纳群岛,开展了疟疾清除项目,以帮助当地民众摆脱疟疾困扰。

宋健平是广东抗疟团队的负责人。他介绍,3月至6月,团队顺利完成每月一轮的三轮全民服药,基里维纳群岛的疟疾病例显著下降。项目实施后第4月,人群疟疾平均感染率下降为千分之三,下降幅度超93%,实现了疟疾零死亡。服药停止后症状自动消失,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广东青蒿抗疟团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基里维纳群岛上为当地居民服食青蒿素复方药物。

不仅在巴布亚新几内亚,2012年,广东抗疟团队在人口为32万的科摩罗昂儒昂岛实施了清除疟疾的创新策略。该策略采用青蒿素复方全民服药、群防群治,将中医整体辩证观运用到疾病防控领域,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疟疾防治方案。至2017年,科摩罗疟疾发病率下降超99%,实现疟疾零死亡。

曾多次赴非洲参与疟疾防治项目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徐勤告诉笔者,从本世纪初开始,广东抗疟团队先后在柬埔寨、科摩罗、马拉维、多哥、肯尼亚等多国创新性地开展疟疾防治行动,促进“青蒿素复方快速清除传染源消除疟疾项目”这一清除疟疾“广东模式”的全球推广。

“未来,我们将成立多个海外青蒿抗疟中心,力争逐步把抗疟‘广东模式’写入世卫组织抗疟指南。”徐勤说。

临床实践优势吸引海外学子

除了打造中医药国际科研合作基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中医药服务外,利用优质中医药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领域广的国际教育和文化传播项目,亦是广东中医药文化“扬帆出海”的重要途径。

黎家祥出生在马来西亚一个中医世家,祖父至今三代都在东南亚行中医。上世纪90年代,祖籍广东河源的他来到广州学习中医,毕业后返回马来西亚继承父业。2010年,黎家祥投入广东省名中医李赛美门下,三年后拿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今年3月,他又与来自其他7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名学员在广东参加研习交流,同样收获颇丰。

“临床资源丰富是国内中医药院校的一大优势,有助于解决海外中医药实习医院缺失的燃眉之急。”广州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学生管理办公室主任苗青指出,由于海外尚未设有现代化的中医医院,学生缺少实践机会,临床思维和技能发展受到制约。而广东中医药院校多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为境外学历生尤其是境外班学生提供丰富的临床实践机会。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间会议室里,巴基斯坦留学生简雅山给记者把脉。

广州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招生及培训办公室副主任陆冠儒告诉笔者,目前学校已经在加拿大、美国、智利、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20余个兼读制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据统计,通过兼读制项目入学的留学生及港澳台在校生人数,占该校在校境外研究生总数的六成。

广东省各大中医院也成为海外中医从业人士提升自我的平台。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介绍,作为中国最大的中医院,该院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中医培训班,深受海外人士的欢迎。“我们曾到访纽约,当地中医师协会就要求我们医院举办任何培训班都要通知他们。”

标准化是中医药出海必经之路

中医药正快步走向世界,但当前海外中医药人才培养仍存在不足。其中,由于各国中医药教育标准不一致、缺乏沟通互认等机制,直接导致中医药学传播欠规范、行业乱象丛生等弊端。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认为,标准化建设,即制定中医药教育系列标准的标尺,是在海外推广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看来,不单是人才培养方面,比如中医对疾病的诊疗,中药种植、加工、炮制等都应有标准,标准化是中医药出海的必经之路。这样才能让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被更广泛地接受和应用。

张忠德认为,中医药的发展壮大一定要以疗效来作为评判标准。“我们要巩固好中医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标准,让疗效来说话,还要运用现代文明成果为中医服务。”具体而言,需要挖掘和整理中医各个流派的亮点,研究其疗效产生的原因,形成课题成果,以便于推广。

近20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致力于青蒿素复方抗疟药研究,成功开发了四代青蒿素复方抗疟新药。

笔者采访获悉,今年6月,由广东省中医院牵头制定的《中医药治疗原发性头痛指南》被美国国立临床实践指南文库(NGC)正式收录。该指南是NGC在全球范围内收录的首部中医药指南,也是目前唯一被收录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为未来中医药其他领域的指南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借鉴。

今年8月,广东国际传统医学临床指南研究院在广东省中医院成立。这是世卫组织在全球传统医学临床指南方面的首个合作伙伴与合作项目,将为传统医药领域的标准规范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不过,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面临着文化背景差异、理论难以理解、法律法规缺位、难以与现代科技沟通等困难。世卫组织的一项数据显示:低于一半的成员国对草药进行了规范,更少成员国对草药供应商有系统性的规范,各个国家对草药的规范缺乏统一标准,造成贸易障碍。

“国际化人才是破解之法!”卢传坚表示,只有加大国际标准化人才的培养,才能有效掌握国际中医药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中医院校及中医院要采取各种措施,提升中医药从业人员和中医学生对标准化工作及中医标准的认识,提升他们对于中医标准化的兴趣与热情。”

相关

杰出校友牵线搭桥 促成境外办学项目

过去十年间,广州中医药大学不断丰富对外教育内涵,拓展境外办学项目,境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数实现了10倍的增速。这其中,海外校友网络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2年7月,澳大利亚在西方国家中首先为中医药立法,正式承认中医合法地位。此后,中医药在澳大利亚的发展日趋成熟。2015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最大的中医药协会之一——澳大利亚中医学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培养兼读制中医学研究生。为该项目牵线搭桥的,正是广州中医药大学1987级毕业生、澳大利亚中医管理局局长薛长利。

“该项目招收的兼读制研究生不仅在学生数量上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在生源质量方面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学生具有学术水平高、临床经验丰富、社会地位较高等特征。”苗青介绍,在签署合作协议的当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就招收了首批近20名留学生,他们均是澳大利亚中医学会各级会长、理事长,多年前移居海外,是当地中医界的中流砥柱。

据统计,广州中医药大学现共有27个境外办学项目,辐射全球四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在苗青看来,校友对母校强烈的归属感,是构建双方合作坚实的基础,这对于学校拓展海外市场、吸引优质生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策划:王更辉 郎国华

统筹:刘江涛 陈韩晖 

执行:王会赟 胡良光 欧旭江 王瑾 郭小戈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龚春辉 周煦钊 李卓 胡良光 王瑾 通讯员 肖建喜

摄像/制作/旁白|李卓 


更多报道:

岐黄海踪·国内篇① | 这个平台,让中医药走进了广阔的非洲

一线传真|越南:每年卖出50万盒华佗再造丸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