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超级App⑦|荔枝CEO赖奕龙:如何玩转声音经济?

创新加速度
+ 订阅

不得不说,直播打赏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好赚的生意。当喜马拉雅和蜻蜓两大电台还在自建付费内容时,荔枝已经能够通过旗下500万月活跃主播实现月入过亿。

胡一天刚来荔枝做第一场直播的时候也不敢相信,自己不需要露脸卖力表演,就有大几十万的粉丝守护在他的身边,而且弹幕刷到他根本看不清。而在两三年前,荔枝还和其他电台一样,放送的是一个个成品的音频节目。

转型发生在2016年。当年,移动音频的分野开始产生,喜马拉雅和蜻蜓FM选择打响音频领域的版权战争,重金打造知识付费内容。荔枝虽然也进行了运营IP、打造版权、发力粉丝经济搞社区电商等尝试,但结果收效甚微。最终,荔枝在2016年7月敲定了语音直播的方向,以增加互动的方式从“移动电台”转向“声音社交”。

事实证明,直播打赏目前仍是非常成功的盈利模式。根据荔枝官方提供的数据,截至2018年6月,荔枝已拥有超过2亿的全球注册用户、4000万月活用户、500 万月活跃主播,以及累计超过1亿期的音频节目。其中,荔枝语音直播的营收从上线三个月后的月入1000万,达到上线一年后的月入1亿,目前,这一系列数字还在不断地快速上涨之中。

而无论是知识付费还是语音直播,音频行业的拐点已经来临,传统的电台模式早已过时。基于语音直播的成功,荔枝于2017年7月对品牌进行了升级——去FM化。品牌Slogan也从“人人都是主播”改为了“用声音在一起”,荔枝剑指声音社交的“野心”昭然若揭。

从移动电台到剑指“声音社交”,我们不禁发问荔枝的崛起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和逻辑?传统怎样的社交关系才更加牢靠?纯UGC模式又有何利弊?近日,荔枝App创始人兼CEO赖奕龙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独家专访,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

荔枝创始人兼CEO赖奕龙

依附内容的社交关系才更加牢靠

南方日报:从一款工具到一个社区,荔枝的产品定位在发展过程中有过哪些改变?

荔枝: 在2017年以前,我们都是叫荔枝FM,主要是以网络电台这样一个产品来做。在这个内容生产过程中,荔枝形成了大量的个性化社区,我们发现其实大家对声音的需求是远不止于听一个电台节目这么简单,包括有一些社交的需求在里面。基于这样一个自然的生长,到了2017年底之后,我们对荔枝的品牌进行了升级,将“荔枝FM”更名为“荔枝”。去FM化,其实是想围绕声音做更多的事情,在网络电台的基础上,我们上线了更加注重互动的直播,同时陆续延伸出像“用心说”、“听声音找朋友”、“声鉴卡”等等适合社交的玩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玩。

南方日报:语音直播的上线,当时内部有着怎样的讨论?

荔枝:对于走知识付费还是语音直播,2016年上半年,荔枝内部曾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其实当时荔枝和喜马拉雅、蜻蜓都在知识付费做了挺多内容,但我们当时内部的判断是,知识付费所需要的大IP,前期投入很大,加上后期节目的跟进销售,以及授权的费用逐年增高,会做得非常重。而且,放眼整个中国互联网,娱乐领域仍占较大比重,所以荔枝选择互动娱乐的方式,这也与平台UGC的定位相契合。

南方日报:其实很多工具起家的App后来都尝试过做社交,像支付宝等。做社交其实是一件挺难的事儿,你们认为做社交的核心是什么?

荔枝: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更多的说社交它其实是一种关系,但它依附于内容。如果没有内容单纯做社交,平台就只能带有某种目的性去激励用户进行社交。但荔枝不一样,我们认为,用户依托内容产生共同的兴趣爱好,才会让社交关系产生更多的一个黏性,长时间用各种玩法巩固这个关系,用户也会不断地产生内容,内容再连接这些兴趣,久而久之整个社交网状会更牢固。

内容运营与审核:“千人千面”+“分层审核”

南方日报:从工具到平台,荔枝在内容运营方面主要有哪些玩法?

荔枝:工具向平台的转变,关键在于你怎么去建立生态。荔枝平台中最关键的角色之一就是主播,主播会带来他的粉丝,流量就会不断地滚起来。所以我们那时候更多的一个策略,就是帮主播去分发他的节目。这其中,第一个是运营,包括话题、活动等。第二个是智能推荐。我们在2014年底到2015年之间,推出了一个“千人千面”的人工智能推荐算法,使得主播和粉丝更好地去匹配,更好地帮助主播积累他的粉丝,形成更牢固的一个关系。

南方日报:刚刚提到的人工智能技术,除了在内容分发方面,荔枝还有哪些应用?

荔枝:关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2014年我们就在研究,算是比较早的一批。除了内容运营,另一个较为重要的应用就是内容监管,通过算法的方式来识别语音内容。第一个是做语种的识别,分析这段音频是普通话还是粤语、英语,或者是像阿拉伯语这样的小语种。在内容识别方面,我们在自己做的同时,也会尝试跟第三方机构合作,像科大讯飞、阿里云。

南方日报:在内容审核和监管方面,很多App都在做。除了技术上的投入,在策略上有哪些做法?

荔枝:UGC平台在监管方面的成本很高。我们最初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很重视,怎么才能更有效率地去做内容的审查与监管。那么首先我们要对内容有一个分层,例如利用语种识别,先把境内和境外的内容分开,境外的内容由专人去审;然后是通过我们的信用体系,例如一些读美文的,情感类的主播,或者常年有着良好信用的优质主播,可以提前审核发布;最后到人工审核,我们又成立了A组B组,他们之间进行交叉审核,来强化整个审核的体系。

明星代言开启大众化之路

南方日报:在早期,荔枝有着怎样的宣传策略?

荔枝:其实在早期的宣传上,荔枝没有投入一分钱,单纯靠口碑式的自发传播获得了一大批用户,可以说还是基于内容,基于主播。我们的代言主要是我们的头牌主播,像那个时候的“背着吉他的蝙蝠女侠”,以及国内的知名播客等等。还有像前段时间火起来的“凯叔讲故事”,还有早期的“逻辑思维”,他们其实都是基于荔枝平台增长起来,他们在宣传自己内容的同时,也在宣传荔枝,这是第一阶段。

南方日报:随着语音直播的推出,荔枝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品牌宣传的战略有着怎样的改变?

荔枝:早期的宣传主要还是围绕个性内容的圈子,以KOL(关键意见领袖)为主。当平台做到一定量级的时候,它需要有一些公众知名度的时候,可能要考虑得更全面一些,而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圈子。201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相继找到李易峰和胡一天作为我们的代言人,也是想要更加明确地宣传荔枝是一个年轻化的平台。

南方日报:具体来说,明星代言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可否分享一下胡一天的案例。

荔枝:其实《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还没播完的时候,胡一天就在我们这边做直播,主要是宣传这部电视剧,而且他的用户群体刚好是学生也是年轻人,跟我们平台相对比较匹配。第一场直播,我们记得是有接近四五十万的人去收听。当时胡一天给我们的反馈说他是很惊讶的,因为互动量太高了,刷的评论他根本就看不过来。总体来看,荔枝早期从一个口口相传、一个好用的工具,到有大量垂直化内容的KOL,基本都是通过内容的圈层来传播。现在荔枝要成为一个更大众化、公众认知度高的平台,品牌策略也一定要随之更新,来配合我们的新的发展阶段。

【记者】李赫

【策划统筹】谢思佳 彭琳 何勇荣

【实习生】陈志玲 杜洁欣

【校对】符如瑜

编辑 唐嘉欣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