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一家医院看了病,要做一堆检查;
过几天,换到另一家医院后,所有的检查又得“从头再来”
……
这种重复检查,常常折腾得患者怨声载道,既浪费了金钱和时间,又耽误了疾病治疗。
如今,在深圳,这种不必要的重复检验和检查将大幅减少。
12月11日,记者从深圳市数字办和市卫计委获悉,为打通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最后一公里”,提高市民就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深圳正全力推动医院间医学检验和检查结果的互联互通互认。
截止目前,深圳16家市属公立医院已经实现了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互认,这意味着,患者在一家市属医院做完检查,其结果一旦被其他医院的医生认可,就无需再重复做检查了。
根据计划,到2019年6月底前,全市170多家医院将全部实现检验和检查结果的互联互通互认,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市民少跑腿”。
医院现场
近半年来,72岁的付大爷经常胸闷,上楼也透不过气来,很是难受。
12月7日,他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做了胸部CT和心脏彩超,发现心脏有个肿块。医生怀疑这个肿块可能是恶性肿瘤,需要进一步确诊。
12月11日上午,付大爷来到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进行复诊,他的儿媳周云(化名)背着一个大大的背包,里面装了好几张影像检查片子。
让周云感到意外的是,她这次带来的影像检查片子并没有派上用场。
原来,在医院信息系统的“门诊医生站”里,门诊医生打开了一个“医院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平台”,立刻显示出付大爷最近做过的医学检验和检查历史信息,不仅可以看到非常清晰的胸部CT和心脏彩超影像片子,还有初诊的病历记录和检验检查报告单。
“病人是第一次到医院来,我们一点也不了解他的病情,但看了他的首诊病历记录和检验检查报告单后,3-5分钟内,我们就能知道病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能帮助我们诊断更加准确。”孙逸仙心血管医院门急诊办主任林泽鹏说。检验检查报告实现了医院间的互联互通后,患者也不用每次再带一叠厚厚的影像片子来看病了。
让付大爷更省心的是,这次复诊,他只做了一个心脏彩超。“现在除了专科疾病的确诊,我们医院还需要再做检查进一步确认外,一般的影像检查和生化检验都不需要再重复做了,其他市属医院做过的,我们都认可。”林泽鹏说。
他算了一下,由于医学检验检查结果的互认,付大爷不用再重复做一次胸部CT和生化检验,节省了600多元的检查费用。
林泽鹏估计,深圳医院间的医学检验检查结果实现互联互通互认后,患者的重复检查可以降低60%左右,不仅可以减少病人的检查费用,还可以提高各个医院的检验和检查水平。
进展
根据深圳市卫计委的通报,截止12月11日,深圳16家市属公立医院已经实现了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联互通互认。
在互联互通互认信息平台,已采集实时检查检验报告共6084000份,其中检验报告3978020份、检查报告2105980份。影像数据101370份,为各市属医院的医生提供了82915次调阅共享服务。
医学检验检查的互联互通互认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第一步是“互联”,打通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打破医院间的信息孤岛。
众所周知,深圳各医院的健康数据都非常庞大,现在还要把各医院庞大的数据进行交换和共享,并建立全市电子病历库,就必须要有个“超强大脑”,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存储与管理,这个“超强大脑”就在深圳市超算中心。
为了打通各医院间的信息孤岛,深圳市投入数千万元,增加云主服务器,并完成各医院千兆光纤的改造,架设了一条贯穿全市医院健康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
截止目前,市超算中心提供了30台云主服务器,完成2个数据中心和16家市属医院、市电子政务资源中心和市超算中心之间的光纤改造工作,实现了千兆以上网络带宽。
第二步是“互通”,制定检验检查结果交互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实现医院间数据的共享。
9月10日,在市超算中心,建立了深圳市医院间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信息平台。同时,完成16家医院信息系统的改造,完成了门诊和住院医生工作站的建设,以及历史检验检查报告、影像数据的上传。
深圳市卫计委规信处处长卜奇文介绍,在工作站,医生通过平台,可调阅患者在其他医院就诊记录,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同时,当医生开检验检查单的时候,平台还会主动提醒他,患者已做过同样的检验检查,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检验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检验检查信息不仅在市属医院间实现了互通、交换和共享,市民还可在手机上,还可以通过“健康深圳”APP、“深小卫”公众号等渠道,实时查询检验检查结果。
第三步是“互认”,确定检验检查互认的规则和适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验检查。
目前,市卫计委确定了三级医院互认范围和规则,共2大类,7大项,即:
第一类是临床检验类项目,包括临床生化、临床免疫、临床微生物、临床血液体液及各类涂片细胞学检查;
第二类是普通放射线检查、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部分超声检查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互认”的项目并不是一个“金标准”,要不要“互认”决定权在医生手里。“临床上,检验检查结果的互认还是要遵循医学发展规律和患者个人病情的变化,最终还是要由医生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检验和检查。”卜奇文说。
未来
据了解,16家市属公立医院实现了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联互通互认还只是该项目的1.0版,2019年,该项目还将不断升级。
2019年3月31日前,深圳将实现所有市、区公立医院间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
2019年6月30日前,将实现全市170多家医院间(包括60多家公立医院和90多家社会办医院)以及社康中心间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
“通过信息平台,医生可调阅患者在其他医院就诊记录,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提高诊疗质量与效率,也倒逼各医院提高检验检查的质量和水平。”深圳市卫计委副巡视员张英姬说。而对于患者来说,不仅能够“一站式”查阅在各医院检验检查记录,还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验、检查,节省了医疗费用的支出。
不必要重复检验检查的减少,意味着各医院收入也将减少,如何保障医院推进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据介绍,卫计委将适时制定出台相关的奖励办法,对各公立医院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和排名,对排名靠前的医院给予适当奖励,推进公立医院间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引导公立医院减少大检查和重复检查,减少市民看病就医负担。
建议
11日上午,为推进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的建设工作,深圳“数字政府”建设公众监督咨询委员会5名代表组团到深圳市卫计委和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进行了现场督察,并对该项目下一步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记者发现,公众监督咨询委员会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各医院间医学检验检查的同质化,以及患者个人信息安全的保障。
【记者】向雨航
【摄影】朱洪波
【出品】南方+深圳新媒体产品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