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咖”都来了,深圳首次举行高水平胃肠肿瘤国际会议

健康情报局
+ 订阅

“中山七院定位为国家级区域医疗卫生中心,我们把这次国际会议搬到深圳,就是希望通过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打造医疗高地。”12月7日至8日,在第三届珠江国际胃肠肿瘤学术会议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院长何裕隆教授如是说。

何裕隆教授

据悉,这是深圳首次举办国际性、高水平的胃肠肿瘤学术会议。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马里奥·卡佩奇博士(Mario R. Capecchi,Ph.D)、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癌首席专家万德森教授、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詹文华教授、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王深明会长、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瑞金医院院长朱正纲教授、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梁兆基教授、美国罗斯威尔公园综合癌症中心Roderich E. Schwarz教授、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胃肠肝病科主任W.Ray Kim 教授、 日本胃癌学会理事长小寺泰弘等国内外医学“大咖”都来了,他们与400多位国内胃肠领域的专家、学者带来了众多胃肠肿瘤领域的新理念、新科技和新疗法。

马里奥·卡佩奇博士

6个MDT团队同场竞技

据介绍,本次会议聚焦胃肠肿瘤、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转化治疗、免疫治疗、肝病和临床营养等专题,同时安排多学科病例讨论(MDT)和4K腹腔镜、超声胃镜手术视频演示、手术直播等。

第三届珠江国际胃肠肿瘤学术会议在深圳举行

何裕隆表示,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疗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给患者带来专业诊疗服务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如不同专科的医生各自为战,往往只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其他领域不甚了解,不利于患者得到综合诊疗。

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建立起以病种为单位的“一站式”多学科诊治中心。尤其对肿瘤、肾衰、心衰等复杂疾病的诊疗具有很大的优势,由外科、内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等科组成多学科团队,制定最佳治疗手段,改善肿瘤患者预后,同时避免了不停转诊、重复检查给患者家庭带来的负担,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詹文华教授

大会设置了MDT专场,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附属第七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汕头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个MDT团队同场竞技,展示了精彩的多学科案例。

4K腹腔镜登上手术台,挑战肉眼可视的极限

腹腔镜相对于开腹手术表面创伤小,不影响术后美观,受到越来越多患者接受。将4K高清医疗影像技术应用于腹腔镜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科技。4K影像的水平清晰度达830万像素,是原来全高清腹腔镜系统的4倍。

朱正纲教授

通过4K信号传输和处理技术,医生在开展腹腔镜手术时能够获得更加清晰的视野,细微的血管、细小的神经、筋膜的层次尽收眼底,有助于保护患者的神经在术中不受伤害,减少流血量。加上3D显示技术,术者能够看到三维高清的立体手术视野,进行最精确的空间定位,完成更多更精密的微创手术,患者还能恢复的更快,生活质量更高,减少并发症。

王森明会长

在内镜/腔镜新技术与手术视频演示环节,4K腹腔镜的显示效果非常清晰,就像一场场手术“大片”。

大会现场,还进行了一场手术直播,由中山七院何裕隆教授团队演示胃癌D2根治术加第16组淋巴结清除术。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检查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转移可能性大,经新辅助治疗后具备手术指征,何裕隆团队抽丝剥茧,对淋巴结进行了脉络化、立体化清扫,大大降低胃癌转移、复发可能。

现场手术直播

“真是一场外科手术的盛宴,太漂亮了!”与会专家纷纷感叹。

据介绍,何裕隆教授团队近年来规范推行胃癌D2根治术和淋巴结脉络化清扫,胃癌术后五年生存率高达61.4%,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远高于37%的平均水平。

应推广无痛胃镜和胶囊胃镜

2014年,我国每十万人中的胃肠肿瘤发病率达75.93%,居所有恶性肿瘤的前列,呈现患病人数多、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给家庭、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我国新发现胃肠肿瘤当中,晚期比例达85%以上,不仅治疗费用高昂,生存率还很低。

参会专家合影

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和韩国的早筛率非常高,以胃癌为例,日本和韩国的早筛率可达六成,而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团队提醒,40岁以上应该常规开展胃癌早筛,“应该推广无痛胃镜和胶囊胃镜,减少胃镜检查的痛苦,提高胃镜检查的接受度。”

【记者】向雨航  

【通讯员】江清浩 郑天心

编辑 文海燕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