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防与留守: 深圳武警边防部队的“变”与“不变”

防务解码
+ 订阅

改革开放给中英街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内地与香港经济差距的迅速拉近。经济繁荣带来的商机和就业机会,令大量外籍人员试图闯关出入境,其中有八成以上为东南亚、南亚籍人员。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南方周末记者 | 郑宇钧

站在它腹下抬头仰望,只见斧刃形的庞大

2018年12月3日,武警广东省总队执勤第二支队军官刘兴,领兵从深圳营区奔赴粤北某地,执行“魔鬼周”训练任务。他所在的某特勤大队反恐中队,被誉为全国武警边防“尖刀中的尖刀”,多次入疆轮战和执行广东省内各种行动。

每一天,在连接深圳界河的53米长罗湖双层人行桥上,有数十万人次各怀梦想,如潮水般溢过桥面。香港回归21年,越来越密集的人流,正拥上24小时通关的深港口岸,漫过窄窄的深圳河,向两地更深、更开阔处流淌。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用工潮的推动,组织外国“偷渡客”来华打工的违法犯罪行为日渐抬头,因利润丰厚,组织运送外国“偷渡客”的“蛇头”增多,他们直接组织运送外国人到沿海发达省份工厂非法务工。香港及包括深圳在内的珠三角地区成为偷渡者打黑工的热点地区,近期截获个案不断,许多一线战场,都有刘兴和战友们的身影。

1

顺流,逆流

11年前,刘兴由河北老家来到深圳当兵,如今已在深圳安家的他,却和他所属的部队一道,面临着调离熟悉城市的可能。

这支部队已在深圳驻防38年。

1979年12月,原武警广东省支队组建于广东省花县,这是改革开放后恢复组建的第一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次年8月14日,该支队移防至深圳经济特区,随后更名为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第七支队。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这支部队因组建时间早、官兵数量大、守护特区管理线长,被誉为“中国边防第一旅”。

七支队和六支队,是一代代深圳人最熟悉的两支驻军。七支队守卫“二线关”,六支队守卫深港“一线”。1969年,原驻守珠海的广州军区守备6团,与原驻守深圳的守备30团换防,此后,这支部队就扎根在深港边界一线,其后改编为武警广东总队第六支队,它就是武警广东省总队执勤第三支队的前身。

2015年8月12日,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英街车辆智能验放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武警执勤战士对进入中英街的车辆进行验放。(视觉中国/图)

军改的浪潮,重塑着驻深武警边防部队的格局。2018年11月,据武警广东总队执勤第二支队宣传科长陈胜俊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2014年7月,随着原有的任务对象“二线关”的名存实亡,原广东公安边防总队第七支队和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被撤销,合并组建原武警广东边防总队机动支队;2018年7月,继1988年划入公安边防体系后,该部队再由公安边防体系回归武警体系,转隶为原武警广东总队深圳机动支队。

2018年11月,该支队与原武警广东总队第五支队被撤销,合并组建为武警广东总队执勤第二支队,机关驻地珠海。同期,原武警广东省总队第六支队,也整编为武警广东省总队执勤第三支队。

当回首过去几年军旅生涯时,刘兴发现,随着部队编制体制调整,他的任务越来越多是在深圳以外进行,如今,随着部队4年来的第3次整编,他所属部队的任务使命,也将迎来巨变。

此前,出现在公众面前的这两支部队,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是反走私和反偷渡。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节点,这群特区守护者,随着任务调整,走向不同的将来。

2

外籍人员成为偷渡香港的主流

“沙头角模范中队”一直是武警广东省总队执勤第三支队的明星中队,尽管他们的防区不过是面积不足0.6平方公里的中英街社区,担负的边界线也不过1.85公里长。

反偷渡、反走私、缉枪缉毒、人员车辆证件查验等任务,把这几十名官兵的时间塞得满当当的。据《解放军画报》2018年报道,近10年来,该中队与香港警方先后联动执法31次,抓获外籍偷渡人员两千多名。

“改革开放给中英街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内地与香港经济差距的迅速拉近。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再现逃港潮,主要原因还是两地贫富悬殊,1978年深圳农民的年收入是134元,而香港新界农民同期年收入是1.3万港元,当年从中英街逃港的,就有2600多人。”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创馆馆长孙霄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二十年为什么内地偷渡香港的人越来越少?根本原因还是我们钱包鼓了,2003年香港推行内地旅客自由行政策后,就更是如此了。”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外籍人员试图闯关出入境,其中有八成以上为东南亚、南亚籍人员。

据公安部官网报道,2016年3月30日,公安部在深圳召开打击粤港边界偷渡活动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宣布专项行动开展一个多月以来,广东、广西、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共查获非法入境外籍人员2943人,其中东南亚籍2860人、南亚籍83人;抓获境内外组织运送者142人,其中东南亚、南亚籍29人。

据香港警方通报,2017年,港方查获的外籍偷渡人数同比下降了86%,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广东边防总队严厉打击偷渡活动,将大批外籍偷渡人员堵截查获在广东内地。

这些企图“打黑工”挣钱的外籍人员,他们的命运,被一张张织得密不透风的犯罪网络所包裹:香港“蛇头”遥控指挥,东南亚、南亚国家“蛇头”负责招募偷渡人员,内地“蛇头”负责从边境、口岸接应运送到广东沿海地区,再伺机偷渡香港。

这些蛇头一次次栽在了深圳武警边防部队手里。

2015年10月9日17时许,在南山区白石洲东二坊一处30平方米的出租屋内的外籍人员,丝毫没察觉迫近的风险。屋外,原广东武警六支队侦察人员,已经按照抓捕方案,兵分四路在附近设伏。

当边防官兵突破出租屋铁门时发现,在不足30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内,挤满了整整26人。房间里生活设施简陋,现场一片狼藉,这26名越南籍涉嫌偷渡人员束手就擒。

他们由越南偷渡入境,辗转到深圳,目的地是香港。26人中,有16名男性,其中有两对夫妻、两对兄弟和一对母子,25岁以下的偷渡客有14人。据《广州日报》报道,审讯过程中,一名越南籍男子用不太纯正的普通话交代:“劳务中介宣称,每人只需缴纳1000至10000元人民币不等的中介费,即可安排到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及香港,从事工资高于越南收入10倍以上的工作。”

这样的抓捕在深圳并不鲜见。

“转了一大圈,原来我们又回到深圳。”2015年11月7日凌晨3时,一名外籍偷渡客在被边防武警抓获后喃喃自语。这5名偷渡客原计划从深圳乘船前往香港,不料中途被香港水警发觉并实施追捕,当他们狼狈返回深圳小梅沙海域时,又遭深圳边防快艇追击。情急之下,蛇头忽悠他们已到达香港,信以为真的5人下船后,蛇头随即驾船逃离。

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港警和边防警共同在街上执勤巡逻。(视觉中国/图)

3

深港边界上空的神秘飞线

这一天,深圳盐田海鲜街,来了个陌生人。

他若无其事地在海鲜街溜达着,用余光打量着一处卸货的仓库。这一带,频繁的海鲜走私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此人是原武警七支队侦查情报科的侦查员王文,“侦察情报科是原来我们部队负责缉私的业务部门,王文负责在行动前,确认情报是否准确。”刘兴说。

此前,埋伏在深圳海边的官兵注意到,来自香港的快艇,趁着深夜,将走私货物运抵深圳。由于走私分子准备的靠岸点众多,这让埋伏的官兵扑了个空。

侦察情报科已经盯了这批货很久,也引起了卸货伙计的警觉,行动也更加隐蔽。

王文注意到,他身后多了跟梢的人。他不动声色,装作喝醉的样子,蹒跚着远离了目标区域。

当收到王文发回的确认讯息,在旁待命已久的原七支队官兵出击,把搬运走私货品的走私分子,抓个现行。

2016年1月24日,广东省深圳市,武警广东边防机动支队反恐中队官兵在深圳最高峰梧桐山上训练。特战队员交替掩护快速突入。(视觉中国/图)

这样的斗争,常年考验着武警边防缉私人员。“飞线”,就像幽灵一样飘荡在深港边界一线,线的一端连接着是走私的暴利,一端是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挑战着老猎手。

深圳河是深港界河,深圳一侧的罗湖区延芳路某小区,与香港仅 隔一条两车道马路,以及不到5米宽的深圳河,河对岸是香港新界打鼓岭莲麻坑村的一片工地。

午夜时分,一处高层出租屋里几个身影闪动,阳台与卧室正对香港方向,视野开阔,岗哨也正是设立于此,观察周边环境。卧室的窗户栏杆已被拆除,从窗户到门框安装了滑轮轨道,近1人高的绞盘放置于窗边。“飞线”由此而出,随着一架无人机飞越界河,直落对岸香港。对面香港的接应人员将线头固定在一棵树上,再通过电动绞盘和滑轮,大量翻新苹果手机被源源不断地快速运到深圳。

2018年2月1日凌晨5时许,原武警六支队缉私人员,联合深圳海关、香港海关等多个部门,260余名军警,分成29个行动组,在深圳罗湖、福田等多个行动点同步抓捕、查缉仓库,破获了一个利用无人机架设“飞线”,走私进口电子产品的犯罪网络,“包裹走私入境,仅需几十秒”。

据办案人员测算,一条线路总长约200米左右,几十秒就可以运送一趟装有十多台手机的小帆布袋包裹。每条线路约4到5人进行操作,两条线路从午夜至凌晨最多可以走私入境约1.5万台手机,而他们每月大概开工十多天。

在暗夜,用作固定线路的黑皮线架设于空中,难以察觉。走私分子还在操作室铺设了地毯以消音减震。办案人员介绍,该小区居民表示,此前未明显察觉有走私分子的相关活动。

经调查,这些团伙均组织严密,成员相互之间单线联系,不与其他无关人员接触,保证各环节相互分割。他们警惕性极高,反侦查能力很强,安排多处观察哨,甚至买通小区物业保安协助监控,为其走私活动提供掩护。

这已经不是原武警六支队缉私人员第一次破获“飞线”走私案。据《深圳商报》报道,2011年8月、9月,武警六支队就接连破坏两起“飞线”走私手机案。不同在于,当时走私团伙还没运用无人机这么尖端的科技,而是通过用自制“弹弓”,发射带光标的鱼线来一线连深港。

当时,全副武装的原六支队办案人员,在28层和29层的走私窝点,查获的是一个特制铁架手动摇轮,上面缠着一圈圈黑色鱼线,鱼线上挂着滑轮,滑轮上吊着用于装载走私货物的布袋。

反走私与反偷渡虽然彰显情报力与战斗力,但并不是深圳武警边防部队最为民众挂记的,安全感,才是老百姓念叨的根本。

深圳盐田区人大代表、中英街沙栏吓村董事长吴天其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改革开放初期,中英街常住居民只有五百多人,现在常住人口已增至七千多人,尽管没有派出所,但几十年来社区里没发生过刑事案件,这离不开“沙头角模范中队”的护卫。

(刘兴、王文为化名)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