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期 凌云塔】“大地恩情•文化宣传”新会地名知识连载

新会民政
+ 订阅

      凌云塔,又名龙子塔,因建在能子山(又名凤山,“能子”是新会特有地名,“能”nái,粤音泥,下同),俗称能子塔。凌云塔,位于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茶坑村凤山之上,距离新会区政府约4.3千米。塔为八角七层,砖石构楼阁式,高约46米,底座以红砂石为基台青砖塔身,塔身中空,塔内有螺旋阶梯一百八十级,可达顶层。首层高拱门,二层以上每层各对开二门,各层二门方位均不同。顶为八角攒尖顶,外铺筒瓦和翘瓦,塔顶做宝瓶装饰。

      凌云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仲秋,是当时的新会知县王命旋主建,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从明万历《新会县志》收录王命璇的“塔记”可知,邑中一些有官职或当过官的绅士,以及父老们提出,会城“依山阻海,峰峦拥卫”,“北枕圭(峰)山,屹然高峙”,但南面是海(今为冲积平原),海中的山低矮,这条龙脉“青龙垂首”,气势不足,风水学家指能子山为巽(八卦之一,方向为东南),为文峰,宜建塔以高补其不足,使“青龙昂首”。但塔高46米,凤山高程91米,两者相加起来才137米多,并不算高,不可能直上云霄(即凌云)。而以“凌云”为塔名,是充分表达取其龙头“高”的意愿;又名龙子塔,也是取其为龙头的意义。“凌云塔”各地都有,而“能子塔”应是新会唯一,所以新会人喜欢用俗称。

      最早提出建塔的,是王命璇的前任周思稷,时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九日。明万历县志记载,他非常讲究风水,认为海中的5个能子山,以及再往南边海面的鳄洲山、嚚(yín音银)洲山都是在南面朝向县治的山,不应称“能”、“鳄”、“嚚”等凶恶的名字,于是将5个能子山改名,中间称中台山,左称天寿山、天福山,右称天禄山、天马山,改鳄洲山为拱奎山,改嚚洲山为合璧山,并“为文告之,刻石镜心亭”。又“议建文塔于天马山上,业经三年而绪未就。”由于会城“东南痹削,形气稍弱”,他提出建塔以“镇压之”。但3年后,即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周思稷离任而未就绪。

       到了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时王命璇接任知县后5年,建塔的事再次被提出来了。他会同当过浙江省宁海县令其时称病回新会隐居、明万历《新会县志》的编纂者黄淳,以儿子何熊祥任朝廷高官而显赫受封的何上新(据何氏族谱记,他对风水很有研究)等人规划工程,推选监生刘思聪、林嘉诏、黄家柱、谭经、李时润、许钦质等共理其事,特邀千户张炜来具体操办,以乡民李光汉、官家子弟张焕协助,所需资金按全县田亩摊派筹集,其建筑工程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完成。塔的结构严谨,建筑技艺成熟高超。为砖石砌筑的仿木楼阁式风水塔,楼阁式为塔中最雄伟高大的形态;为空心塔,可供登高赏景;“塔基正位东南”,以应“巽”位;“挺若鳌峰,峻突干宵,吞吐烟霞”,“见龙楼王气祥光表里辉映”,达到补山势不足的设想;镇苍海之上,高耸挺立,客观上有导航引渡、指示津梁的标志性功能;塔与周围环境构成优美景色,起到美化风景的作用,清乾隆县志将“能海归帆”作为新会八景之一记入;竖立的地点恰当,构成与县城、圭峰山中轴线。

      凌云塔曾于清代顺治十一年(1654)毁于兵祸,清雍正年间(1723-1735)重修;1939年遭侵华日寇破坏,1978年重修,2006年9月再次保护性修葺。现为新会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