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由佛山市民政局发起的首场2018年度佛山“最美民政人”巡回分享会在佛山市工人文化宫举行。分享会现场,5位分别来自养老、社会工作、殡葬和社区治理等多个民政服务领域的“最美民政人”分享了从业以来的心路历程。
据介绍,今年5月省民政厅部署开展了全省民政系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要求,随后佛山各级民政部门迅速行动,不断推进和深化民政干部队伍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今年9月,佛山民政局开展寻找佛山“最美民政人”活动,经过层层筛选,10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佛山民政人脱颖而出。
来到分享会现场的5位“最美民政人”,包括扎根南海,打造全国首个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的启创社工郑玉棠;17年坚守,撰写百页护理手册的顺德颐养院院长梁佩玲;从青葱少年到满头白发,终日坚守火化炉的佛山市殡仪馆火化工范现强;20年如一日,待老人如父母的张槎敬老院返聘护工刘如珍;创新三社联动,改变基层社区落后面貌的大学生村官程惠馨。
5位民政人就自己的经历,讲述民政人的故事与感悟。据了解,这样的分享会随后将通过巡回方式陆续走进佛山市五区,借此进一步传递民政大爱精神和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佛山市民政局局长陈浩斌表示,民政工作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佛山民政局一直把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我们希望通过‘最美民政人’分享会的方式,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引领和精神激励作用,从而激发民政工作者的工作激情和服务热情,不断提高民政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民政工作整体水平。”
■“最美民政人”分享会摘录
启创社工-郑玉棠
扎根南海,打造全国首个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
2009年,郑玉棠大学毕业,抱着对社会工作的好奇与执着,他去到东莞做了一名戒毒社工。2012年他回到佛山加入启创,被安排去带领关爱桂城创益中心的社区服务团队,为融入佛山的外来人口和社区里的弱势长者服务。2014年底,郑玉棠开始担任南海启创的负责人,统筹南海启创的服务。如何打造医务社工品牌服务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难题。“社工在中国内地是一个新鲜事物,医务社工更是难以找到成熟、有效的经验供我们借鉴。”
郑玉棠介绍,他的服务对象中,有一部分是乳腺癌、结肠癌等癌症患者,这些患者在走向生命终点时,往往会有一些小小的心愿。有一位乳腺癌晚期的阿姨给郑玉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癌症发生了转移,化疗期间阿姨想要给家人煮最后的一顿饭,而她的家人却坚持认为身体虚弱需要治疗,拒绝了阿姨的请求。
得知这一情况后,郑玉棠团队主动介入,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家人的协商,阿姨的愿望最终得以实现。后来,这位阿姨在与家人的平和道别中,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社工提供的帮助不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还有人文关怀,让每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能够有尊严地活着。”郑玉棠说。
郑玉棠认为,如何给重大疾病患者和家属提供支持,形成一套有温度的服务流程,一直是他和医务社工团队努力实践和探索的方向。“我知道,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我相信,只要社工团队众志成城,定能用热情让这座城市更加温暖;用奉献让这座城市更加有爱;一代接一代社工人将以专业的坚守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顺德颐养院院长-梁佩玲
17年坚守,撰写百页护理手册
梁佩玲23岁加入养老行业。“在外人看来,一个胆小怕黑,年纪轻轻的女孩子,怎么会选择去和一些老人家打交道,整天面对人生最无常的‘生老病死’。”梁佩玲回忆初入行时的情景,尽管身边人有担心有质疑,但梁佩玲还是坚持下来,而且一坚持就是17年。
在梁佩玲就职的养老院,有一位老人叫文叔,他入住初期并未表现出异常,后来被诊断是中后期的失智症。有天下午,梁佩玲去巡房,进入文叔房间时,看到文叔坐在卫生间的地上,双手抓着黄黄黑黑的大便,正专注地在马桶边上涂抹。“我走上去问他在干什么,他慢吞吞说‘我在赶工啊,包工头说今天要完成这里,我做完了才能回去’。”梁佩玲意识到,他是认知混乱了。
之后,梁佩玲约见文叔家属,了解到文叔以前是泥水匠。为了更好的照顾文叔,梁佩玲带领团队为文叔专门制定了一个特殊的入住照顾计划,准备了粘土、彩泥、积木等工具,引导他用这些工具搭建房子。之后,文叔在悉心照料下逐渐有好转。
文叔的案例使梁佩玲认识到失智症老人的特殊性,因此,她努力吸取各方面的养老知识,考取高级护理员技能证、老年人能力评估员、国家公共营养师等。后来,梁佩玲结合自己所学和工作积累,连续半年多时间,精心编制了三百多页,18万多字的《护理服务工作手册》,让护理服务有制度可循,操作流程有章可依,有效提升院里的整体服务水平。
佛山市殡仪馆火化工-范现强
从青葱少年到白发人,终日坚守火化炉
从1996年至今,范现强已经在殡仪馆一线火化岗位坚守了整整22年。从当年的年轻小伙,到如今白发满头,他将自己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这份特殊的事业。
在范现强进入殡仪馆工作时,殡仪馆还处于设备简陋,常年招不到工的状态,三十人的团队需要负担佛山地区每年近8000具遗体的收殓火化工作,加班到晚上十点几乎是常态。除了日常的火化工作外,火化班还有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那就是清理烟道。因为烟道口很窄,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楼梯垂直下到地下两米多深的烟道口,钻进高度不到60公分的矩形通道进行手动清理。这些年来,作为火化班班长,范现强从来都是二话不说,第一个上。
烟道底下漆黑一片没有一丝光线,只能借助手电筒照明,利用清扫工具将烟尘一点点扫除,再慢慢退出烟道,整个过程都是弯腰甚至是趴着的,还经常被沙尘弥了眼,出来后灰头土脸十分狼狈。
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五十岁的范师傅落下了严重的腰椎病。得知他的身体状况后,馆领导提出将其调离到相对轻松的岗位,但都被他婉言谢绝。“我在这火化岗位20多年了,也得心应手了,就让我继续守护好这个人生的最后一站吧。”范现强说。
张槎敬老院返聘护工-刘如珍
20年如一日,待老人如父母
1999年年初的时候,广西人刘如珍接到曾在张槎敬老院工作的同乡的电话,说敬老院目前正在招收护工,每个月可以有700多块钱的收入。为了孩子的口粮和后续的教育,刘如珍几乎没有怎么考虑,便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开家乡,来到佛山打工。
20年来,在照顾老人上,刘如珍有很多很多的故事。1999年4月份的时候,敬老院接受了一名谭老伯,他由于长期卧床得不到良好的照顾,背上烂了两个碗口大的肉疮,当时院方安排刘如珍来护理他。接到这个护理任务后,刘如珍每天为老伯认真清洗身体和按摩,更主动对伤口进行清创和上药。在她的精心护理下,谭老伯进院入住不到5个月,伤口便全部愈合,老人的子女拉着她的双手连连致谢。
如今,几乎所有的院内老人都会称呼刘如珍为“阿爱”,这是她在老家的乳名,老人们都她把当作了自己的孩子。刘如珍的工作也赢得了同事和院领导的一致认可,2014年的时候,刘如珍50岁退休,由于工作出色,院方跟她沟通试图返聘其进入管理岗位后。原以为工作多年的的她想退休过上清闲生活,但没想到她却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优秀的养老从业者不容易找,我不想错过这么值得信任的员工。”张槎敬老院院长陈顺娇对刘如珍的评价。而刘如珍也表示:“干了20多年了,我已经习惯了,这项工作也让我找到了荣誉感和个人价值。”
大学生村官程惠馨
创新三社联动,改变基层社区落后面貌
2005年,大学毕业的程惠馨回到家乡南海西樵镇大同社区村委会(现已村改居)任职。彼时大同社区人口众多,经济收入低,离镇中心十几公里,在西樵有 “西伯利亚”之称。任职后,程惠馨逼迫自己迅速地提升农村工作的基本能力,经常与村组干部和同事们入户走访调研,访贫问苦,排扰解难,努力让自己成为村民的朋友和“知心人”。
今年9月中,“山竹”强台风突袭佛山,为做好排查和庇护工作,确保村民群众们安全渡过台风天,台风来临当天上午,程惠馨冒着风雨驱车12公里的车程回到社区,先后组织同事们和党员志愿者将社区内5户重点危房户,还有其他有安全危险的低保户和老人劝离,送到社区庇护中心暂避。
程惠馨一直坚持把“民政为民,民政爱民”作为自己的工作理念,努力大胆创新,通过尝试推动社区互动理念方式,努力打造邻里融合的观念。2013年6月,她联系热心企业老板和发动居民,成立了同兴互助社,打造社区亲子义工等志愿服务团队,通过服务项目积极探索创新“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服务模式,成功在基层社区推动了社会服务开展。
“随着三社联动工作愈发成熟,社区已初步呈现出本土和新市民的共融,社区亲子间缺乏沟通的现况越来越少,社区内‘助人自助’的良好氛围越来越浓,村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生活也逐渐有了归属感和幸福感。”程惠馨说。
【撰文】林东云 盛正挺 黄海纯
【摄影】林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