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流量领衔、没有特效加持的《无名之辈》,凭着口碑在11月逆袭成“票房黑马”,在好莱坞大片的围困中硬生生闯出了一条路。随着电影的热映,本是“无名之辈”的编剧雷志龙也走进了更多人的视线中。
近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对雷志龙进行了专访。今年34岁的他,自认是电影里的“大头”,同样是混生活的小人物,只想挣些尊严。
“他就是眼镜,我就是大头”
《无名之辈》是饶晓志与雷志龙的第二次合作。他们第一次联手的《你好,疯子》虽然赚了口碑,但票房惨淡得只有1566.3万。那次打击后,两人到了2016年8月才又聚到一起创作《无名之辈》。
那一天,饶晓志刚在爱丁堡忙完戏剧演出,与章宇一同搭飞机回国。为了缓解饶晓志的恐高症,章宇让他听了尧十三的歌曲《瞎子》。晚上,饶晓志和雷志龙喝酒时,一直说这首歌很好听,在酒香和旋律的碰撞下,灵感迸现了。
起初,饶晓志和雷志龙以“孤独”为主题创作四个独立的故事,再串联到一起。近一年时间里,剧本来来回回改了十稿,写到后来,两人直接就睡在公司,每天一睁开眼就想着写剧本。直到开机后仍然不断进行修正。
“写剧本就是造世界,每个人物的所有故事都要有来处。就像把整个土都铺好,然后慢慢地让人物从土里面长出来,不同人物相互缠绕盘结,形成枝繁叶茂的模样。”
雷志龙表示,《无名之辈》是想通过描绘一群小人物的众生相,呈现时代的一个截面,城市的一个缩影。“不是我们特地关注小人物,我们自己就是小人物。导演饶晓志和我都是小镇青年,创作时会不自觉把情感投射进去。说白了,他就是眼镜,我就是大头。”
做编剧的最大动力是“穷”
早在大学时,在华中师范大学读平面设计专业的雷志龙就与话剧结缘。当时,话剧社的社长诚邀他加入,三年里他慢慢喜欢上了话剧,自编自导自演的《有雷无雨》在中国大学生戏剧节获奖,社员也从三人增至两三千人。
起初雷志龙觉得自己是有天赋的,2006年毕业后就北上做话剧。但三个月过去,他在北京找不到一份工作。彼时,他和几个校友合租,睡在客厅的沙发上。每天在等面试电话,用给室友买菜做饭的方式来抵扣房租。直至后来“不要工资先干活”,才在一家杂志社找到工作。
年少北漂时,雷志龙曾长期住在没有窗户的小房间,窄得只能放得下一张床,搁不下一张桌子,他就天天趴在床边写文章,偶尔写写话剧和电影剧本。“没想到在北京生存那么难,一上班就上了七年。快30岁时我在想,如果我不去做编剧,以后就再也没有勇气了。”
2014年,雷志龙在30岁生日那一天,给自己送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博一把,辞职当编剧。
头两三年,雷志龙每天都拼命写剧本,天天熬夜,没一天休息过。“至少写过2000个人物角色,但就是没有挣到钱。因为在国内做编剧能踩的坑,我基本都踩了。”雷志龙回忆,刚入行时他经常交了剧本拿不到酬劳。不知道写完剧本之后有没有饭吃,这一度让他十分焦虑。
在雷志龙看来,剧本是制作电影的第一环,资方、平台方、制片人、导演等方面的需求难以平衡,一个剧本改无数遍。“编剧要吸收和消化所有的压力,但其实我没办法消化,这些年来撑着我扛下去的,就是因为穷,我没有退路。”
做编剧四年,他至少写了30部电影大纲,但只有3部电影上映了。也不是没有想过放弃,但他觉得不能就这么认输,“入行两年就被打败太丢人了”,最后还是咬紧牙接着干。直到2015年,《东北往事》《造王府》等话剧作品获得业内认可,雷志龙才觉得编剧这口饭,他吃得上。
“是演员让电影变成90分”
在雷志龙的眼中,做电影就像“跑接力赛”,编剧是第一棒,跑完之后交给导演,第三棒交给演员手上,最后演员要把接力棒传到观众手里。在这一过程中,大家会找最想接的情感点进行再创作,不断强化电影的能量。“十分感谢我们团队,没有一个人掉棒,而且后一棒总比前一棒更强。”
从电影后期到成片,雷志龙反复把电影看了40多遍,陈建斌、任素汐、章宇等实力派演员的表演,他看了很多次之后还是会哭,“如果剧本是60分的话,是演员们让这个戏变成90分。”
电影上映第三天,他特地进家门口的电影院看,这一次他又哭了。看到马先勇和女儿拥抱的那一幕,他觉得马先勇太不容易了。
“生活中许多人受了委屈,都是像他那样自己扛着,啥也不说。当协警也是马先勇卑微的愿望,但就是很难实现。我觉得自己很像他,当编剧的前两年,我的卑微愿望是在自己的剧本上署上自己的名字,但这个愿望实现不了。”
凭借着良好的口碑,《无名之辈》在好莱坞大片迭出的11月强势突围。截至12月4日,电影上映19天,票房达到6.5亿,豆瓣评分稳定在8.2分。
这样一路逆袭的成绩,远远超出了雷志龙的预期。“观众用电影票选择了《无名之辈》,帮助了这部国产电影在艰难的档期里活得这么体面。在这一部讲尊严的电影,是观众给了它最大的尊严。”
饶晓志和雷志龙曾经给这部黑色喜剧设计过另一个结局,除了残疾的马嘉旗,所有的人都死了。但他们最后选择了一个温暖的结尾,“生活不易,希望他们能活下去,给每个人留下一些希望。”
对话雷志龙
【出品】南方探针·南方人物
【记者】欧楚欣
【制图】欧楚欣
【统筹】张蜀梅 曹嫒嫒
【校对】居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