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下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广东省爱国卫生条例工作条例(修订草案)》。该条例对动物饲养管理责任作出专款规定,提出携犬外出时必须携带免疫证明或标牌等,并要求各地市制定养犬管理办法。
事实上,现行的《广州市养犬管理条例》早于2009年出台,并明确了广州市行政街辖区为养犬严格管理区,实行犬只强制免疫和养犬登记制度。然而,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广州现有犬只超过20万,全市实名登记犬只约10万,不足50%。
为什么有法可依却仍然提不起养犬市民为犬只办理“身份证”的兴趣?养犬登记难落实责任在哪?
心存侥幸有证没证一个样
连日来,记者在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天河区、番禺区走访发现,许多在小区内、人行道上“遛弯”的犬只未有办理“身份证”,甚至连疫苗都未能定期注射,而且多数养犬者仍然存在“办证麻烦”的抵触情绪。
“我们自己养狗都很小心,办这个证要跑很多地方,家里年轻人要上班,老人也不可能带着狗到处去,太麻烦。”在中山大学北门广场上,60多岁的钟伯养着一只蝴蝶犬,尽管知道养狗需要办理“养犬登记证”,但他们一家人都觉得太麻烦而从未办理。
钟伯说出了部分养犬者的想法。据记者了解,多数市民都有听说过要办理登记才能合法养狗,但他们认为自己的狗不会违规,而且也存在“警察不敢进门没收”的侥幸心理。
事实上,广州市早于2009年就出台了《广州市养犬管理条例》,其中规定,广州市行政街辖区为养犬严格管理区,实行犬只强制免疫和养犬登记制度。“未申请养犬登记的,由公安机关扣押犬只,责令三日内申请办理登记,可以对单位处每只犬五千元罚款,对个人处每只犬二千元罚款。”
去年8月,广州不仅再次完善并公布《广州市养犬管理条例》,而且由全市各级公安机关会同城管、农业、工商等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养犬管理执法整治专项行动。
今年11月29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广东省爱国卫生条例工作条例(修订草案)》,当中明确提出携犬外出时必须携带免疫证明或标牌等,并要求各地市制定养犬管理办法。
然而,记者发现相关的政策就像“风一样”,每每出台就能刮起“登记热”,吹过后又“波澜不惊”。比如,去年专项行动推出一个月后,全市养犬登记量新增8000余只。“专项行动刚开始,来这里登记的犬只明显增多”,广州市越秀区瑞鹏宠物医院是全市200多家宠物委托登记机构的其中一所,该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随后半年到店内登记的犬只慢慢回落。
爱犬有“身份证”的苏女士告诉记者,她给狗办证是在2010年,每年她都如期带狗打疫苗、进行年审。“刚开始时,遛狗都会习惯性地把狗证带在身上,但从未被查验过”,她说,政策刚推出时,她身边的“狗友”也都很积极,纷纷前往相关机构登记办理,但后来发现没有人查验,他们遛狗时就基本不带证。“久而久之,连‘登记续期’都不去办,感觉有证没证一个样。”
广东省宠物行业协会早前统计,广州饲养犬只超过20万。而据广州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市实名登记犬只约10万,去年和今年分别新登记近万只。换句话说,广州养犬登记率不足50%,市区严格管理区仍有大量未登记犬只。
只有义务却无福利难有吸引力
“有证没证一个样”,不仅是部分养犬市民不办理登记的一个侥幸心理,也是他们诟病“身份证”只有义务却无福利的重要原因。
“我第一年是交了500元去办理登记的,但之后就不了了之了。”家住广州市番禺区的黄先生饲养哈士奇犬已是第8个年头,他发现在办理登记后,他家的哈士奇基本没有任何福利可以享,“既不能凭‘身份证’去某些地方,也不能减免注射疫苗费用,哪怕连次年到期办理的‘温馨提醒’都没有,索性就不再办理。”
“我家的刚办了狗牌,就给了一张像身份证样子的名片,其他什么都没有。”广州一位阿拉斯加犬的狗主告诉记者,哪怕是电子芯片都没有植入,与以往相比,服务一直停滞不前。“但如果对登记犬只免费植入电子芯片,不仅狗主无需随身携带纸质证件、免疫证明,而且警察遇到流浪犬也能通过检测电子芯片找到主人或作出进一步判断、处理。”
不少受访的犬主和业内人士均指出,养狗总量与办证犬只数量比例悬殊,服务跟不上是核心问题,因而难以吸引养犬者办理登记。
“就养犬管理工作而言,增加服务是核心。”有业内人士认为,政府部门实行相关养犬条例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积极作用,但根据一些反馈意见,目前广州市的养犬条例还是有改进的空间,特别在对犬主的福利方面基本处于空白。
据了解,11月29日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的《广东省爱国卫生条例工作条例(修订草案)》对在城市市区范围内携带犬、猫等动物外出的行为,作出了多项规范要求,比如“禁止进入人口密集区域”,包括“未经同意的室外公共场所”等,并要求各地市制定养犬管理办法。
“如何算是人口密集区域?室外公共场所由谁核准?能不能划分?广州可以据此改善现行的养犬条例。”该业内人士建议,比如可以在现有公园内或社区公共活动区划出相应一块地方作为“狗公园”,由围栏围住,已办证犬只可以进入,并且犬只在里面可以不牵狗绳自由活动。“‘狗公园’可以为已办证犬只提供日常户外活动空间,同时也拉开办证犬只和无证犬只服务上的差距。”
此外,不少犬主还提出,按照首年500元、次年起每年300元的缴费,这些钱用到哪里了,相关部门应该透明化,并用得其所。“比如犬只的疫苗、电子芯片、电子档案,狗绳、狗公园筹建等等福利,可以由这笔缴费来支出。”黄先生说。
市民张女士还表示,希望“管理费”能用于宠物医院的行业评估、规范化管理,并在政府相关平台进行公示。
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助力文明养犬
不少专家指出,无牌无证犬只带来许多社会管理问题。比如,政府有关部门无法统计和掌握全市养犬准确数字及狂犬免疫情况,难以进行相应规划;同时,执法取证难,引发市民之间的矛盾纠纷。
那怎样才能提高市民登记养犬的意识和热情?
为了让犬主更方便办理养犬登记证,今年2月,广州市公安局在其微信公众号推出“养犬服务”。广州不少犬主通过该公众号或“广州市养犬管理服务”小程序,为自己的爱犬迅速申请“广州市养犬登记证”,将爱犬的身份合法化。
“自推出微信登记养犬后,犬主只需要动动手指,在微信上按照步骤上传指定信息,在警察核准相关信息后,通过微信缴费,第二天,在家中就能等到养犬登记证快递上门。”该负责人表示,负责相关核准工作的警察通过手机就能核对信息,24小时随时申请,随时核发,极大地缩短了申请的时间,使得养犬人士足不出户就能为爱犬办理“身份证”。
迄今,共有2000多只狗狗通过这种方式拿到“身份证”,占申请人数的80%左右。此外,通过微信,填写犬主姓名、身份证以及养犬登记号,就能为狗狗登记进行续期,快捷方便。
对于养犬者关心的权利和义务是否能一致,养犬登记缴纳管理费用于何处等问题,广州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五大队副大队长江巍介绍,所有的费用都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养犬信息系统的搭建、文明养犬宣传、养犬执法等多项工作。
据介绍,现在广州公安关于养犬管理有微信、APP、小程序等平台,保证市民依法依规领养,而且能够有保障。“我的设想是,我们还可以在APP上对登记的领养人有很多优惠。” 江巍早前表示,没有登记的狗就不能享受相应的优惠,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文明养犬行动中。”
记者走访了解到,为了向更多的狗主普及预防医学的概念,不少宠物医院已经开始建立电子系统,为前来看病的宠物建档,并采用微信、电话等形式提醒狗主按时为爱犬注射疫苗。“我们有一整套工作流程,从接诊或者接生开始,就与狗主建立无缝档案链接,除了提醒疫苗接种时间外,还会普及一些文明养宠、科学养宠的知识。”
而在不少小区,一有新的邻居饲养宠物,“狗友”们会相互提醒为犬只注射疫苗、办理养犬登记。“我们不愿意被标签化或被戴上脏帽子,所以文明养犬从我做起,也会互相监督。”市民刘女士说。
【记者】谢苗枫 见习记者 王越莹
【校对】冯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