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评|严重泛滥的中国马拉松,该减一减肥了!

叮咚快评
+ 订阅

文|青的蜂

有心人发现,这段时间,“马拉松”多次抢占了新闻头条。

半个月前,苏州马拉松赛道上,因志愿者两次在中国选手何引丽与对手激烈对决时进入赛道递上国旗,激起跑圈一系列有关竞赛规则和形式主义的争论。为此,中国田协在11月22日专门发布了通知,强调任何仪式和活动不得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不得影响选手公平竞争。

这才没过去几天,又有数条新闻:广西南宁,又有一名选手在赛道上被递交国旗,引发热议;浙江绍兴,马拉松一跑者被急救两次“依然要坚持比赛”;深圳南山,选手们集体“抄近道”,最终258人被禁赛。

马拉松新闻多,毫无疑问要归咎于组织运营的不专业、不成熟,但客观来讲,这也不是一件坏事。有争议说明有关注,马拉松时下正受到全民追捧,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马拉松,中国正在兴起一股前所未有的“马拉松热”。一个新事物倘要步入正轨,鼓与呼固然重要,疑与问也必不可少。

数据显示,2017在体育总局登记注册的马拉松赛事场数达到1102场,参赛规模达到498万人次。与此对比,2015年全国赛事数量134场,2014年仅为51场。不过4年间,增长20倍有余,用一个“井喷”形容并不过分。但值得追问的是,如此“井喷”的增长速度,当真跟得上人们对一个成熟赛事的期望值吗?换个问法,现在的马拉松赛事数量是上来了,但是人民满意不满意?有没有提升空间?

参照许多产业的发展轨迹,一个新事物受资本热捧得以爆发式增长,大概率伴有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这里也不例外。许多赛事运营者,不经任何培训就敢“走马上任”,负责整个赛事的统筹管理;一些公司过度商业化,只想着夺人眼球,不大尊重比赛规则。种种乱象,说明了“马拉松热”中有一些泥沙俱下的成分,有一些不相匹配的杂音,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这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入手,进行严格把关,提高赛事组织运营的专业化水平。在规则调整上,要求赛事运营者进行专业训练,提升完整的组织方案,当遇到“硬塞国旗”“顶替跑马”“抄近道”这类的事情,应该做到及时回应、跟进处理,积极维护好这一运动最基础、最核心的体育精神。

其次,对赛事组织者和运营者来说,也不应该一味去追求声势和规模,而是要遵守体育精神,结合本地情况,办出特点,办出口碑。现在马拉松同质化的现象严重,城市不该一拥而上争面子,而是要找准定位、精准发力,城市适不适合办马拉松,办多大规模的马拉松,应该有更清醒的认识。

总之,严重泛滥的中国马拉松,是时候减一减肥了!

【校对】冯志坚

编辑 姚昱旸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