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00后网红诗歌姐妹花开公号写诗,称作文损耗诗人的想象力

深圳大件事
+ 订阅

报料有奖

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姜馨贺

15岁

小诗人

曾获第25届全国鲁藜诗歌奖、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华文好书奖、“深圳少年偶像(10强)”称号、国际华文诗歌奖终评入围、深圳原创诗歌大赛优秀奖、深圳群文诗歌奖等奖项与荣誉。

两姐妹共同出版诗集《灯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雪地上的羊》。

姜二嫚

11岁

小诗人

曾获第25届全国鲁藜诗歌奖、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华文好书奖、国际华文诗歌奖终评入围等奖项与荣誉。

在深圳的“第一朗读者”“诗歌与孩子”以及全国的众多诗歌活动中,喜欢诗歌的读者常能发现一对诗歌姐妹花,姐姐叫姜馨贺、妹妹叫姜二嫚。姐姐15岁,妹妹11岁;姐姐文静内敛,妹妹好动,快人快语。2018年,她们出版了两本诗歌合集、受到众多关注;姐姐的诗歌出现德国的公交车上,妹妹写出一百多行的长诗,被国内的一个诗歌活动评为“月度好诗人”。她们还是“网红”诗人,频频出现在各地电视台的节目中;她们创办公众号“AA糖00后”,系国内首个由小孩创办、主持的文学自媒体;她们以家庭为核心组成一个诗歌圈,不分年龄,自由平等地交流诗歌。

在书城长大的孩子

当00后姊妹花诗人姜馨贺、姜二嫚出现在眼前时,记者感觉所置身的空间一下子活跃起来。姐妹俩与姜爸爸一同,为接受这次采访,特意从广州返回深圳。

因为姜爸爸工作的变动,姐妹俩半年前去了广州上学,姐姐姜馨贺现在读高一,妹妹姜二嫚现在还在上小学五年级。她们之前在深圳时,就住在莲花山附近,所以中心书城是她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周末两位小诗人常常在中心书城一呆就是一整天,熬游在书海中。记者对两位小诗人的采访也就约在中心书城,这让两位小诗人有故地重游的感觉。

姜爸爸常说,这两个孩子是在书城长大的。“深圳书城也是孩子们广泛阅读的天堂。我统计过,馨贺到3岁半的时候,图书阅读量已超过1千册。其中有不少就是绘本。 等到老二出生时,适合婴幼儿阅读的高质量图书就更多了。不知多少次,我们在书城里一泡就是大半天。晚上,书城打烊了,我们作为最后的一批读者走出来,然后步行,夜色茫茫,我们翻过莲花山,回家。”姜爸爸说。

两位诗人年纪虽小,诗龄却不短,她们都是从三四岁就开始写诗。在今年姐妹俩的第一本诗集《灯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的首发式上,姜爸爸回忆:“早在12年零1个月又18天前的今天,当我的大孩子在离此不远的莲花山公园的草地上,告诉我说:“爸爸你知道吗/小蝴蝶好捉/大蝴蝶不好捉/因为大蝴蝶呀/经历了太多/往事”——的时候,我只是回到家里,一字不落地记下了这句话;但我当时怎么也想不到:这将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起点。”

当然,让姜爸爸意外的是,他对姐姐诗心的培育也折射在了妹妹身上。“我也没有想到:姐姐的一言一行,对妹妹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在8年零1个月又13天前的今天,二女儿第一次响亮地告诉我:‘爸爸,我也有灵感了!’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刻,我们正走在深圳上梅林的街上。”

姐妹俩为抢灵感时常“互掐”

今年是姐妹俩收获颇丰的一年,她们出版了两本诗歌合集,除了《灯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还出版了《雪地上的羊》。第一本诗集的书名来自妹妹的代表作,第二本诗集的书名来自姐姐的代表作。三个月前,姜馨贺的一首诗《我学的语文有时没有用》,被德国斯图加特市有30多年历史的“交通诗歌运动”选上,出现斯图加特市的公交车上。一个月前,姜二嫚写了一首一百多行的长诗,被诗人沈浩波主持的“磨铁读书会”评为月度好诗。

两姐妹的诗写的大多数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在姜馨贺看来,写诗其实也如同记日记。她会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事情,听到的话,觉得好玩就记下来。两姐妹天长日久泡在一起,看到同一事物,时常会为抢灵感而“互掐”。比如说妹妹,看到一个东西,先冒出一个句子,但姐姐把她先写了下来,并用“妹妹说”的句式写成了诗,这下妹妹不干了,下次姐姐冒出一句奇妙的句子,妹妹会以同样的方式,用“姐姐说”的句式写进诗里。

谈及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触及自己,冒出写诗的灵感,姐妹俩各举了代表作的例子。姜馨贺介绍,她在写《雪地上的羊》时,就是在回老家过年,看见雪地上有羊在行走的真实生活场景而触发的灵感,那一年,她10岁。姜二嫚表示,火车上是她写诗灵感的高发地,每次坐在卧铺车厢里,就会有各种思绪飞扬起来,她那首有名的《灯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便是在火车上获得的灵感。“当我看着车窗外的夜,寂黑一片,一盏灯一晃而过,我感觉自己触电了,一下子有了灵感。” 姜二嫚说。

姐妹俩共同开公众号“经营”诗歌

姐妹俩都表示,自己不喜欢坐高铁,而喜欢坐普通列车的卧铺车厢。随着姐妹俩天才小诗人的名声越来越大,参加诗会与去电视台录制节目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一年总是会坐好几次火车。

对于她们来说,参加诗会或去录节目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认识很多同龄的写诗的孩子,认识很多诗人朋友,“现在我们在诗人圈玩,在学校,同学与老师都不知道我们写诗。我们也不想让她们知道,这跟老师没关系。”

其实谈到诗人圈,两姐妹与姜爸爸就是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的诗人圈。姜爸爸之前也是一位诗人,在他的引导下孩子们成了小诗人,这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很长一段时间,姜爸爸自己已不写诗了,看着两个女儿的诗,就感觉心满意足了。但这两年,在女儿的影响下,他又开始写诗了,“其实,这会有更好的参与感。” 姜爸爸说。

三位诗人建了一个交流群叫“姜诗群”,他们谁写了一首诗,或想到一个好句子,或看到读到别人的好诗,都会发在群里,三位诗人,没有年龄长幼之分,自由地交流看法。

两年前,姐妹俩共同开设了一个公众号“AA糖00后”,这是国内首个由小孩创办、主持的文学自媒体。姐妹俩会把自己的诗发在公众号上,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发表,这些年,姜馨贺积累了7个抄诗本,上面抄了很多自己喜欢的诗歌,有些是爸爸推荐给她读的,她都抄在本子上,现在她会选着发在公众号上。公众号也接受同龄诗人的投稿,发布同龄诗人的好诗。

谈及写诗与学习是否会有冲突,两姐妹均表示不会有。但她们也不爱写作文,“因为写作文太程式化了,写诗是发散性的,作文会损耗掉一个诗人的想象力。” 姜二嫚说。

爸爸说

“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去嘲笑一个成长中的小孩”

讲述者:姜普元 姜馨贺与姜二嫚的爸爸

到目前为止,两女儿总共有1000多首诗作,我清楚其中的每一首。我阅读它们的次数远远超过作者本人。多少次,夜深人静,我瞅着这些诗,看见两个女儿,一前一后向我跑来,步伐越来越带劲儿!

我总是鼓励她们。而不愿意去要求、苛求或命令她们。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去嘲笑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小孩,哪怕你是她的亲人。

我一次也不忍心打断孩子的滔滔不绝。

当她说“各墙”,让我莫名其妙;弄了半天,才明白她是在说“吝啬”这个词。

同样,她一开始没有说“挑衅”,而是说“挑半”。

我把小孩类似的错误,当作一个足可欣赏的美丽过程。

我知道伟大往往埋在错误里。

我明白,人是教育的产物,而早期教育又是决定一生的教育。

我也明白,西方现代早教理论,无论是蒙台梭利、华德福、瑞吉欧,还是巴学园、夏山学校,他们无不首先把小孩当成一个“人”。

在早期教育里,我固执地认为诗歌和文学,充当着最重要的角色,她是孩子心灵的母亲。

我们所期待的、孩子身上宝贵的好奇心、想象力和质疑精神,都深藏其中。

有人问我家庭教育的秘籍。我说,个人经验,就3个字:体力好。

姐妹俩的诗歌

我学的语文有时没有用

在路过沙漠的

火车上

我加了一个

维吾尔族哥哥的微信

回到深圳互相问候

结果我不懂维吾尔语

他不懂汉文

语音也听不懂

就只好发表情

所有能用的表情

都从头用过一遍

现在

第二遍

又开始了

——姜馨贺

晚上

我打着手电筒散步

累了就拿它当拐杖

我拄着一束光

——姜二嫚

灯把黑夜

烫出了一个洞

——姜二嫚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谢湘南

编辑:柯晓明


谢湘南深圳采编中心记者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