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拉花,可能很多人都已司空见惯,但你见过用茶叶做拉花么?12月2日,“2018惠州茶文化节---第九届斗茶”在惠州市高榜山挂榜阁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斗茶”表演和比赛就此拉开了帷幕。
在舞台上,身着白褂的品茶师对几十份茶样进行评选;舞台下,茶艺师则用古法古艺还原了“宋式斗茶”的经典场景。最终,活动分别评出了红茶和绿茶项目的单位及个人金银铜优秀奖,以及点茶金碾、优秀、特色奖等,现场气氛既紧张又热闹,围观市民不停的用手机拍照留影。
“宋式斗茶”经典重现
着古装的几名茶艺师将研磨过的茶粉放入茶碗,通过七次注入沸水,并用茶筅不停搅拌,不一会,膏状的茶汤便在茶碗里形成了,并凝结泛起如粟纹、蟹眼似的汤花,里外透明甚是好看,而茶香也随之飘逸而出。
“这一过程称为‘点茶’,还原了宋式斗茶的经典场景。”惠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惠州市优茶集茶叶审评中心主任丘燕伦介绍说,与现代的泡茶、煮茶等喝茶方式相比,古时文人雅士的喝茶方式有所不同,尤其在宋代,虽然饮茶时同样使用茶饼,但并非直接烹煮茶叶,而是将已经碾细的茶末投入茶碗,通过沸水,略加搅拌后即行饮用。
由“点茶”衍生而来的“斗茶”,则是民间较量茶叶与点茶技艺高下的饮茶娱乐活动,主要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均匀度以及茶盏与茶汤相接处的水痕,“汤花长时间贴壁不退散是为上好,称为“咬盏”,汤花散逸较快则称为‘云脚涣乱’。”丘燕伦说。
随后,现场还表演了传统技艺“茶百戏”,只见茶艺师在把茶汤搅拌出丰富的泡沫后,在泡沫上做出了不同的文字和图案,极似咖啡拉花的手艺。
据介绍,“茶百戏”也是“点茶”后的衍生技艺,也被成为“分茶”。许多文人墨客对此格外热衷,其中,著名词人李清照曾写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等词句。
北宋陶谷更是在《荈茗录》中,更是详细记述了“茶百戏”的游艺方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除“宋式斗茶”表演以外,本次活动还组织了一支国家级认证的专家评委队伍,通过审看干茶样品的外形、色泽、整碎、净度,及浸泡出茶汤的香气、汤色、滋味等方面,以国家级审评标准,对60多份来自惠州本地的茶叶样品进行了盲品。
据了解,本次活动在惠州市农业局、园林局、西湖风景管理局指导下,由惠州市茶文化促进会主办,该活动自2010年发起以来,已成功举办八届斗茶,其重现了唐宋时期的茶文化盛世,业已成为惠州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个响亮的名片,并让该市茶产业焕发了生机。
惠州将建好茶旅游大数据
史料记载,中国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饮茶文化得到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乃至民间百工的崇尚,茶文化可谓空前繁荣,由此衍生而来的“斗茶”则是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风俗文化。
在惠州,“斗茶”文化更是被发扬光大,成为古时最为盛行的文化习俗。北宋文豪苏东坡曾作《记》说:“岭外唯惠人喜斗茶,此水不虚出也”。现如今,在惠州部分地区仍保留着古老的喝茶习俗,如生小孩满月要喝“满月茶”,建新房上梁要喝“上梁茶”,亲家母头一回上门商议儿女嫁娶事宜则要喝“亲家茶”。
近年来,随着惠州茶文化的再次兴起,茶叶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专业种植茶叶的乡镇逐渐形成规模,而投身茶产业的人也越来越多,趋于年轻化。
在本届“斗茶”活动中,获得红茶项目金奖的岚滋茶园,其位于泰美镇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该茶园经营老板刘桓宏便是一名年轻的90后。93年出生的他,受家庭种植茶叶的影响,从大学期间便开始接触茶叶种植及销售运营。2013年,他成立了岚滋茶园,经过几年不断学习及创新运营模式,如今500亩茶园已展露雏形,并在行业内表现出不凡的竞争实力。
据刘桓宏介绍,岚滋茶园内种植有多种红茶、绿茶及乌龙茶。其坐拥象头山的优质自然环境,坚持实行标准化管理和专业化绿色防控等生态种植技术,并采取先进加工设备和传统工艺精制各种茶品,着力打造色,香、味具佳的生态健康“岚滋茶”,目前已获得多类行业奖项。
事实上,在惠州大型产业种植区域还有很多,在行业内也颇具名气,如博罗县柏塘镇的“柏塘山茶”、惠东多祝、白盆珠、高潭、宝口等地高山地区的“仙人茶”等。据不完全统计,惠州产业种植面积已超过6万亩,各类销售茶叶及喝茶休闲的茶馆7000余家。
“我们将建立惠州好茶旅游数据库,将本地茶叶信息化、大数据化,做到可查询可溯源。”丘燕伦表示,随着惠州茶产业的壮大,销售问题也成为了行业人士面临的一道难题,通过茶文化节及斗茶活动的举办,协会将联合相关部门把活动收集的60份极具代表性茶样的相关数据资料,包括种植环境、气候、种植品种、加工工艺、种植规模等,录入数据库。
同时,以此为建设基础,全面收集茶叶产区周边的人文风光、旅游资源等,最终形成惠州好茶旅游大数据库,在惠州市农业局相关信息网站、专业茶数据优茶集网站等多个平台推出,图文并茂的展现本地茶产业布局。
“通过数据库建立,把茶叶种植与茶山旅游经济相结合,吸引更多旅游资源,形成品牌效益,帮助从业人士持续增收。”丘燕伦说。
【记者】乌天宇
【图片/视频】王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