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村落】翠香柠溪村

香洲人文社科
+ 订阅

柠溪村全貌(朱泽辉摄于2017年)

柠溪村

柠溪村位于翠香街道西南方,板樟山隧道口北面,距离街道办事处约1.9公里。该村东面为翠香街道福宁社区,南面为青葱翠绿的板樟山和吉大街道竹苑社区,西面为梅华街道翠东社区,北面为翠香街道安宁社区。因板樟山隧道口正前方有一处小山坡,山坡上种有许多柠檬树,村前有一条溪流,故取名柠溪。又名牛坑泥,别名柠檬埔。主要山岭有板樟山,海拔最高278米。该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因从福建迁移至梅州、潮汕地区一带的人口陆续迁入而成。

村民回迁入伙仪式(陈渔生摄于2002年9月

柠溪村

清道光十二年(1832)属广州府香山县恭常都。民国十四年(1925)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属中山县第五区。1953年属珠海县第二区。1986年属珠海市香洲区翠香街道。2001年实行“村改居”,属香洲区翠香街道柠溪社区至今。2002年,该村纳入香洲区旧村改造计划,在原地拆旧建新,新建楼房名为锦绣柠溪小区,2002年全部村民入住新小区。

该村有7个姓氏。第一大姓为古姓,清朝时期从福建迁移至广东梅州地区,20世纪初从梅州地区迁移至该地;第二大姓为李姓,清朝时期从福建厦门迁移至该地;第三大姓为龚姓,清朝时期从福建迁移至广东潮汕地区,20世纪初从潮汕地区迁移至该地。世居民族为汉族,客家民系,通用方言为客家方言。

2015年末户籍人口4344人,其中男性2158人,女性 2186人;80岁以上老人39人,现村中最年长者年龄为95岁(女);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632人,实际在村人口3712 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94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21人,澳门同胞44人,台湾同胞3人;祖籍该村的秘鲁华侨1人。

柠溪村民传统种植水稻和三华李、橙子等水果,兼种菜、种瓜及养猪,一些村民从事豆制品制作,还有小部分是从事小商贩和小手工业。改革开放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里也还有小部分小手工业和小商贩。旧村改造后,村民以个体经营、房屋出租和外出务工为主。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有工资性收入、商业经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租金等。

该村在自然资源方面主要有山泉水,山上矿泉水顺山流下,形成小溪流,供村里人饮用,现被开发为品牌饮用水,品名:板樟山泉。主要农产品有水稻、蔬菜(供应到澳门)、三华李、番石榴、橙子。特色节庆食品有粽子(端午节)、元宵(正月十五)、年糕(农历年春节)。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提高。主要做法:按糯米粉和红糖1:0.8比例准备食材。将糯米粉过筛备用,红糖煮成糖水,糯米粉倒入碗中,一边倒糖水一边匀速搅拌,直至搅拌成糊状。蒸笼铺上粽子叶,再将搅拌好的糯米粉均匀倒入蒸笼,依口味放入红枣或核桃等材料,大火隔水蒸透。年糕入口香甜软滑,深受村民喜爱。特色工艺品有纸扎、纸灯笼。纸扎是用纸和竹片扎成的祭祀品,在元月初一、十五作拜祭用;纸灯笼以前作照明用,后来作观赏和供小孩玩耍。

柠溪社区公园一角(朱泽辉摄于2017年2月)

柠溪村

该村各项配套措施逐渐完善,20世纪70年代通电、通电话,80年代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末通网络。有香洲区柠溪幼儿园,在园幼儿190人,教职工22人;香洲区爱迪生幼儿园,在园幼儿360人,教职工56人。有篮球场、五人足球场、乒乓球俱乐部、柠溪社区公园、柠溪社区活动中心、老人活动中心、藏书约3000册的柠溪社区图书馆。该村于2002年制定《柠溪村股份合作有限公司章程》。

旧时村民主要的宗族活动是每年大年三十和春节年初一祭祖。大型节庆(春节、开耕节等)村民均会请狮助兴,喻意请狮驱赶妖魔鬼怪和野兽,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现由于移风易俗,大规模宗族活动不再举办,舞狮活动也逐渐减少。

该村原有一座菩萨庙,该庙建于清朝,当地居民每年在庙里开展两次祭祀活动,分别是春节(正月初一)和菩萨节(三月三)。祭祀时,村民将三牲和其他祭品放在祭台上,村里较有威望或年长的村民在祭台前跪拜,庙祝“作法”,祈求风调雨顺,村民安居乐业,农业丰收。该庙“文化大革命”期间荒废,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建为学堂,80年代末被拆除。

该村的婚嫁习俗形成于清朝时期,男女双方要经媒人介绍才可以定亲,确定关系后,由男方长辈选定迎娶日子,告诉女方时要下定,以女方家族亲戚的人数计算,要相应数量的饼、猪肉。结婚当天,男方要组亲友团到女方家迎亲。未进门前,女方有一人出来拦住,喻意出嫁前稍停一下,再次记得娘家的养育之恩,男方要给红包(拦门钱)才可以进门迎接新娘。结婚第三天由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三朝回门)。

舞狮巡游(席湖于2017年3月供稿)

柠溪村

该村技艺有舞狮、舞龙,形成于清朝时期。通常在重要节庆前,村民提前准备好“青”(一般是生菜加红包,红包内会有钱,作为请狮的费用,具体多少钱一般不会提前说出来,靠狮队队长凭经验观察估计),挂在房屋显眼的最高处,意思为请狮。狮队看到悬挂的“青”,判断采“青”的难度和红包数量,选择是否采青。

据有关史料记载,以前村民养殖很多家猪、家禽等,早年曾有老虎下山到村里践踏农作物,拖走村民饲养的猪仔,对村民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闹得人心惶惶,很多村民都不敢出门,特别是妇女儿童。为驱赶野兽,村民组织村里强壮的男青年成立抓捕队伍,定期定时巡查村后山边一带,晚上巡查敲锣打鼓和点上火把驱吓野兽,经过一段时间后,老虎不再下山,村子恢复了太平。

传说在建村初期,村里的祖辈看到柠溪背靠山岭,山前有小溪流经,认为这里是宜居之地,于是就在这定居生活。为保佑村民平安,农耕丰收,清朝时期,便在村口西边建了一座菩萨庙,并常年供奉。

村中突出人物张年,1936年生,曾经在北京市某大学做心理学教授。

该村2012年12月被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2013年12月,被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为广东省宜居社区。

传播人文思想,凝聚改革共识,

弘扬社科文化,构建文明香洲,

一切社科资讯尽在“香洲人文社科”!

(资料搜集:罗茵茹  初稿撰写、编辑:黄筱  总纂:马育爱)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