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袁崇焕纪念园,
仿佛走进一道幽深的历史博物馆。
袁崇焕纪念园位于石碣镇水南村
坐落于东江之滨。
提起袁崇焕纪念园,
村支书钟灵觉
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
今天,
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钟灵觉与袁崇焕纪念园的故事
↓↓
一
走进袁崇焕纪念园,仿佛走进一道幽深的历史博物馆。古朴典雅的门楼,遒劲有力的书法,巍然屹立的雕像,凛然、伟岸、恢宏。园内曲径通幽,绿树湖泊,氤氲萦绕,宁静、庄重、肃穆。
▲袁崇焕纪念园七彩霞韵——景德镇明代官窑单色釉瓷器精品展
沿着洁白的花岗石拾级而上,袁崇焕雕像伫立在苍穹之下,器宇轩昂,威风凛凛,让人肃然起敬。19幅袁崇焕传记浮雕精镂细凿,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记载了袁崇焕波澜壮阔的一生。三界庙、袁督师祠、衣冠冢……结构精巧,古色古香,蔚为壮观。
▲袁崇焕纪念园展出“俯首·横眉——鲁迅生命的瞬间”
▲袁崇焕纪念园展出寿山石雕刻展
袁崇焕纪念园是东江之滨一颗璀璨明星,一幅鸿篇巨制。谁能想到,这篇巨制竟出自一位村支书之手,让人刮目相看。这位村支书名叫——钟灵觉。提起袁崇焕纪念园,钟灵觉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钟灵觉,就没有今天的袁崇焕纪念园。站在袁崇焕的雕像前,你能感受到一个村支书深邃高远的目光。目光的背后,是坚毅执着,是文化血脉的延续,是历史的守望,更是袁崇焕精神的传承。
历史是座落在时间上的建筑,建筑是座落在历史上的记忆。从纵向坐标上,建筑、环境、文化三者相互融合共生。建筑本身制造了环境,但环境的梳理会让建筑与人的关系更协调、更舒适、更适合,如此建筑就成了活着的历史。文化是未来空间的一种属性,文化本身是有属性的,只有带有属性的空间才会拥有文化的气质和价值。当文化与建筑和谐统一,并与人产生关系后,建筑就成了历史、永恒。从横向坐标上,建筑是生长在大地上的植物,它不仅仅以建筑的方式存在,还承载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文化的源远流长,因此,我们对建筑要有一种敬畏感。
如果没有袁崇焕纪念园这座建筑,袁崇焕将藏匿在一页发黄的历史里。是建筑,让袁崇焕走出浩如烟海的历史卷帙。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袁崇焕要感谢钟灵觉。
▲原水南村支书钟灵觉
二
钟灵觉喜欢到袁崇焕纪念园东走走、西逛逛。他经常在袁崇焕雕像前驻足。因为这尊雕像凝聚着他的心血,圆了他埋藏在心中的一个梦。
▲袁崇焕纪念园新春游园活动
“以前呀,纪念园还没有建起来的时候,我经常梦见有间大房子,里面坐着一位大英雄,那就是袁崇焕。巧了,纪念园的主体建筑盖好了,我们把袁崇焕的塑像搬进去后,我就没再做过这个梦了。”钟灵觉一生和袁崇焕结缘,一谈起袁崇焕,他的每句话掷地有声,意味深远。
▲袁大将军雕像
钟灵觉是土生土长的水南村人,他是一部“活村史”。他先从村团支部书记做起,一直做到村党支部书记,见证了水南村的风云变迁。2007年从村支书位置上退居二线后,他任石碣镇关工委副主任。钟灵觉对2016年9月30日这个日子饱含深情,深情的背后,是难以忘却的记忆。因为这一天,他彻底退休了,他调侃“那是真正的着陆了”。
▲钟灵觉和电视剧《袁崇焕》主创人员在一起
钟灵觉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彻底退休的他没有颐养天年,而是在唐洪农贸市场开办了一家“灵觉画店”,和几位老友记品茗聊天,挥毫写意,把碎片化的日子过得诗意盎然,别有滋味。
▲2016年5月20日,大型电视连续剧《袁崇焕》在东莞石碣袁崇焕纪念园开机
“灵觉画店”是唐洪市场的异类。一个画店夹杂在讨价还价的菜市场中间,让人眼前一亮。它的出现,宁静了一方喧嚣,弥漫着一缕墨香。“灵觉画店”简简单单,由汪国真题写的“灵觉话画”条幅格外醒目。一幅幅书画作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而这些书画作品、雕刻、模型等等,大多与袁崇焕相关。静坐在画店之中,望着一幅幅袁崇焕画像,他的思绪浮想联翩,目光穿越时空,眼前浮现出袁崇焕挥师征战,血战沙场的壮阔场面。那些历史长河的一幕幕光影,穿过历史的隧道次第展开。
▲袁崇焕画像
在钟灵觉的心目中,袁崇焕不仅仅是那个地方骄傲自豪的象征,而是他的爱国精神、英雄文化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才是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如果老是纠缠他的籍贯,就显得多余,甚至毫无意义。不是每个人都能走进厚重的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袁崇焕做到了。他不仅走进了历史,而且以赫赫战功挽救了大明的颓局,成为“大明王朝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区区数十个字,说出了袁崇焕的出身、个人志向和修身品格。
▲任邵武知县(漫画)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4月28日清晨,当袁崇焕第一声啼哭刺破东莞水南那座农家小月楼里的天籁时,东江为之一颤。袁崇焕是喝东江水长大的,水南是他人生第一站。东江岸边,微波荡漾着一个少年的身影,朦朦胧胧。一间简单的农舍里,最初的笑容,最清澈的眉眼,少年望着蓝天、星空,从胸腔里伸出的翅膀,随着梦想一起飞翔。袁崇焕祖父袁世祥凭借东江舟楫便利,穿梭在东江与西江之间,到广西藤县、平南,从事木材、药材生意,后来开设店铺,盖房定居。头顶异乡的明月,东莞就成了袁崇焕的故乡。
▲转学藤县(漫画)
袁崇焕在藤县求学期间,出于科考的需要,袁家将他的户籍改为藤县籍。从资料上显示,为防止有“冒籍”之嫌,14岁的袁崇焕不得不落籍藤县应试补弟子员。用今天时髦的话说那就是“高考移民”。袁崇焕高中进士后,任邵武知县,进京述职期间,经侯恂举荐,先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又任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因平辽有功,袁崇焕出任兵部尚书、蓟辽督师,驰骋辽东战场,成了努尔哈赤父子的死敌。
▲驰骋辽东战场(漫画)
袁崇焕从小就立志报效国家,是有一个《土地公,土地公,快快守辽东》的故事作为佐证的。“虽然这个故事传奇色彩浓厚,但充满正能量,丝毫不影响故事的流传。”钟灵觉笑道,袁崇焕小时候,听说辽东有战事,且明军节节失利,心忧如焚,就在土地庙的墙上写道:“土地公,土地公,快快守辽东。”一些迷信的人看到袁崇焕在庙墙上“乱画”,都吓坏了,怕得罪了土地庙里的神灵,慌忙向老师告状,要袁崇焕立即擦掉墙上的字。小崇焕只好朝庙墙上的字尿尿,结果反而像给字划上了十万火急的鸡毛令箭,土地公也着了急,立刻赶往辽东,在敌阵前举起了无数红灯笼,让敌人误认为我方有无数兵将把守,吓得丢魂失魄逃走了。家乡人也不再向土地公烧香叩头了,大家都说:“土地公已经去守护辽东了!”
▲土地公,土地公,快快守辽东(漫画)
钟灵觉是听着袁崇焕的故事长大的。有关袁崇焕的故事他都耳熟能详,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土地公,土地公,快快守辽东》的故事。最让他痛心的是——袁崇焕之死。每每提及袁崇焕之死,他就泣不成声,悲伤不能自已。
▲袁崇焕单骑出关(漫画)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每每默读袁崇焕的“绝命诗”,钟灵觉禁不住清泪长流,泪湿衣衫。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公元1644年3月19日凌晨,只有35岁的崇祯披头散发站在北京煤山那棵歪脖子老槐树下,临死之前他会想些什么呢?他会不会想起14年前被他“磔刑”3543刀的昔日爱卿袁崇焕呢?他的内心,会为自己犯下的这个最大的历史错误而愧疚吗?纷乱的长发遮住了崇祯的脸,这位亡国之君吊死之后都无脸见人。
袁崇焕的故事伴随着钟灵觉成长。钟灵觉是袁崇焕穿越时空的知己。可以说,袁崇焕成就了钟灵觉,钟灵觉“复活”了袁崇焕。
三
钟灵觉是一个农民,他具有农民的务实,又有超越农民的深远目光。他是一个有担当、有情怀、有使命感的农民。当他还是“小鲜肉”时,就开始研究袁崇焕,随着研究的深入,他萌生了一个念头——为袁崇焕建一座纪念园,用建筑“复活”袁崇焕的历史。
这个念头源于1964年,那时候他任水南村的团支部书记。袁崇焕是从水南走出去的一位民族英雄,虽然东莞、藤县两地对袁崇焕的籍贯有过争论,但水南是袁崇焕的出生地却不存在任何争议。袁崇焕在水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村民对袁崇焕有一种英雄的崇拜情结。
“小时候,听老人讲古,讲的大多是袁崇焕故事,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又互相把自己听到的故事交流一下,有时候,刚听到一个人说完,就有人接茬说那个人讲错了,于是又听到不同的故事细节。”钟灵觉坦言,他是从村民讲古中搜集有关袁崇焕的史料和民间传说的。
搜集了一个个有关袁崇焕的故事,让钟灵觉茫然的是,袁崇焕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的人生轨迹在哪里?建立了哪些不朽业绩?这些他都知之甚少,仅仅依靠这些捕风捉影的民间故事是无法“复活”一个大写的人,无法让一个人堂堂正正走到大众面前。历史可以篡改,但人不能靠传说“复活”。
袁崇焕是一个故事、一个传说、一缕伤痛、一种想象,朝朝暮暮,暮暮朝朝,模糊而清晰地站在钟灵觉的面前。他想破解袁崇焕谜一样的人生,让袁崇焕的历史不再曲折叠加,但他深知自己的知识有限,只能搜集有关材料、故事和传说,从最基础的东西做起。正当他浸淫在袁崇焕的史料里,为史书上的某段文字、某个佐证、某个情节击掌叫好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来了,如一盆冷水浇灭了他滚烫的梦。钟灵觉因存在海外关系,被撸掉团支书的职务,重新回家种地,用锄头在大地上追寻诗和远方。
▲袁崇焕纪念园内袁崇焕故事雕像墙
从团支书到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种落差多少让人难以接受,但钟灵觉不仅要全盘接受,还要好好劳动改造。人的内心中最薄弱、最柔软的地方,就是处理好现实与生存的问题,什么是现实?就是必须要面对的、必须要接受的事实。如果接受、直面这个事实,人生就像一根草,飘在风中。接受了这个事实,才不至于在现实的铜墙铁壁面前碰个头破血流。遭遇人生沉浮的钟灵觉,内心始终缺了一角,当他在田间劳作,面对一地庄稼,他心灵中缺失的一角,仿佛得到了弥补。对于处在人生低谷的钟灵觉来说,人的生命,犹如这一季一季的庄稼,无论风吹雨打,世事变迁,总会有收获的一天。
庄稼还有重新耕种的时候,仿佛一场永无止境的轮回,在春风又起的时候,持续它们的前世。所以这些庄稼,是值得羡慕的。但是,每当晨曦喷涌而出,洒在庄稼身上,又开启了新的一天的轮回,生命又进入了新的一天。
袁崇焕时时出现在钟灵觉的心灵空间,但现实让他忘掉。慢慢地,袁崇焕又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一个被忽视的现实。于是袁崇焕继续深藏在历史的隙缝里,等待一缕阳光唤醒。
四
钟灵觉的人生如波涛般跌宕起伏,地球是旋转的,人不可能永远站在倒霉的位置上。文革后期,钟灵觉迎来了人生转机,他重回水南村任支委,1979年兼东祠村村长。东祠村就是袁崇焕故居所在地。
钟灵觉是水南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执行者。东方风来满眼春,改革开放40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能够呼吸到1978年春天的明媚。稻香飘荡在泥土之上,荔枝眨着星星的眼睛,阳光洒在东江水面上,晶莹通透。绿树在风中摇曳,野芳发而幽香,东江欢快流淌,钟灵觉仿佛置身于梦中,度尽劫波之后,人才能更加珍惜现在,把握当下。
发展才是硬道理。1979年,在水南村当年的大队部里,诞生了第一个来料加工的港资企业:港华披风厂。
“那时管得严,外资企业只能建在祠堂、仓库、荒地、河滩等闲置土地上,谁也不敢占用耕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钟灵觉仍沉浸在喜悦之中。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仍是计划经济占主导,除了耕种,土地无论是集体还是国有,都不允许出租和转让。但以土地换发展却是当时这个改革前沿地区的最佳选择。
1982年,在水南村头一块不起眼的荒地上,“水南玩具厂”出现在村民的视野中。1985年,这家港资企业为水南带来300万元的租金——在当时,这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全村沸腾了!
当土地承载的不再是农作物,农村的概念在水南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也有了新的诠释。洗脚上田的村民逐渐富裕起来,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银子钱,硬头货!有了钱,重新唤起了钟灵觉建造袁崇焕纪念园的念头,这个念头已经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想做事是好事,做成事那是本事,想建造一个让人瞻仰的宏伟建筑,需要与之配套的眼光、魄力,还有机遇。
勇者创造机遇,智者寻找机遇,愚者等待机遇。钟灵觉不是愚者,但他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机遇。等,就是为了不等。在化静为动的等待中,既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又要做好机遇来临的准备。机遇是难得的,也是稍纵即逝的,一次偶然的机遇能改写历史,也能毁灭历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有东风吹起时,才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一把火烧掉曹操的战船,化被动为主动。机遇如新生婴儿,只有准备好的人才能抓住这个“宝贝”。
▲袁崇焕纪念园内司马庙建成揭牌(图中左二钟灵觉为其揭牌)
钟灵觉明白,建造一座纪念园不是画一幅画,可以信手涂鸦,轻描淡写,而是需要各种元素和多方力量。建筑是否长寿,除了建筑本体之外,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随着时间的漫漶,才能秤得出一座建筑的重量。他需要的是机遇,只要给他机遇,他有能力、有信心打造一座有重量的建筑,让鲜花在石头上绽放。
五
钟灵觉1985年任水南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1997年,他村书记、村主任“一肩挑”,成为水南村的“一把手”。在他主政水南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一个方向目标,更是引领发展的主旋律。钟灵觉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文化。经过几十年的深思熟虑,和改革开放的洗礼,他已跳出给袁崇焕建一座纪念园的理念,他要给这座建筑注入文化的血液。建筑只是一个载体,但这个载体要承载三大功能:袁崇焕文化品牌功能、英雄精神传承教育功能和文化旅游功能。有了这三个功能的融合贯通,这座建筑就有了文化的基因,就成了血肉之躯。
一切建筑都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没有经济支撑,平地起高楼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纪念园选址的时候,钟灵觉主张把袁崇焕故居附近的土地保护起来,原来那块地是一片坟地,动员村民迁祖坟,可不是容易的事。钟灵觉不厌其烦地向父老乡亲讲述袁崇焕的英雄故事,一再声称袁崇焕是家乡的骄傲,好在村民对袁崇焕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迁坟在村民理解的目光中顺利完成。
迁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些事,即使开了头,也难逃脱半途而废的命运。钟灵觉清楚地记得,开始筹建纪念园时,出现了一些反对意见,渐渐裂变成分歧,最后形成“三股力量”,相互制衡,互相博弈:一是建纪念园;二是建工业园;三是开发房地产。在这三股力量中,最让钟灵觉头痛的是第二股力量——建工业园。而且这股力量的代表是村民,他们不讲历史,不谈历史人物,也不讲文化,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分红。站在村民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他们的意见是对的,建纪念园是一个“无底洞”,建要花钱,建好后光卫生清理、花木养护、建筑维修等,仅此几项,每年下来都是一笔数目不菲的开支,而且是“欲壑难填”,绝对是一笔亏本的买卖;开发房地产虽然是一锤子买卖,但不亏本;建工业园是一笔利好的买卖,就像养了一只母鸡,它会源源不断地下蛋,而且下的还是“金蛋”。建纪念园就好比把母鸡宰了,你把母鸡宰了,它还下什么蛋?更有甚者,说袁崇焕和你钟灵觉是什么关系?八杆子打不着,你为何要为他树碑立传?
面对各种疑问、不满、反对意见,钟灵觉能做的就是不厌其烦地解释,无休无止地解释。能不能理解是一回事,解不解释又是另一回事;自己想清楚了是一回事,要跟对方说清楚又是一回事。钟灵觉说破了嘴唇,才把村“两委”一班人的意见统一起来。他三番四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统一意见,结果是意见“一边倒”——建工业园。碰上一群油盐不进的村民,钟灵觉除了挨家挨户上门游说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办法了。
作为水南村的“一把手”,钟灵觉虽然在村民面前碰了个灰头灰脸,但他没有愤怒。他知道,这块地一旦开发成房地产,就是一锤子买卖,以后想要收回来,比登天还难,建工业园还有回旋的余地。他也有过放弃的念头,让他的继任去建,万一开发成房地产怎么办?建,还是不建?搅得他彻夜难眠,苦不堪言,心痛到呻吟的地步。
经过前后对比、反复估算、多方评估,钟灵觉决定建这座纪念园,这个决定九头牛也拉不回。村民理解他也要干,不理解他也要干;有条件也要上,没有条件就“顶硬上”。丢他妈,顶硬上!只要“顶硬上”,世上哪有办不成的事?只要自己不贪污一分钱,做到一身清白就行了。
村民见钟灵觉“顶硬上”,就去上访,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他鼓劲村民去上访,这件事知道的人、部门越多越好,反正他干的不是违法乱纪的事。想查账,随时奉陪,反正他是豁出去了。村民拿他毫无办法,只好由他干吧。
当纪念园走出图纸之后,钟灵觉找到东莞经济研究会的一些老同志,还到香港找到了袁氏后人——袁汝南堂宗亲会,为建园造势。东莞市领导听了钟灵觉的具体规划后,毫不犹豫同意了这个要求,有了各方支持,钟灵觉一头扎进纪念园建设事业中,浑身上下热血沸腾、干劲十足。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钱从何来?钱,让钟灵觉很为难,但没有难住他。他深知,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做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文化做支撑,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将文化与经济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经济的效益、文化的价值。他记忆最深刻的是九赴香港和袁氏宗亲会联系一事。每年袁崇焕诞辰纪念日,宗亲会换届选举,他们都会邀请钟灵觉前去交流,彼此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但是让他们出钱支持建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个时候,香港刚刚经过金融风暴的打击,经济疲软,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后来宗亲会的一块地产卖给了香港迪士尼乐园,他们考虑拿出这笔钱来支持水南建园。让钟灵觉感动的是,开始宗亲会只考虑拿出一二十万元支持建园,后来他们捐出了那笔钱的一半,毕竟血浓于水。
那个时候,钟灵觉的脑子只有袁崇焕,袁崇焕占据了他的工作和生活。钟灵觉在香港偶然发现一处建筑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味,就请宗亲会帮忙联系那个古建筑设计师。单凭他九入香港拜访宗亲会,不仅让宗亲会深受感动,也感动了那家古建筑公司,他们放弃了香港的生意,接手了这单利润不怎么高的工程。
▲图为金庸2004年为袁崇焕纪念园题字“崇焕故园”真迹(翻拍),原件现存于袁崇焕纪念园内
钟灵觉还感动了金庸和潘鹤,“崇焕故园”四个大字是金庸先生的墨宝,15米高的袁崇焕巨型雕像由潘鹤先生操刀。金庸先生对袁崇焕情有独钟,《碧血剑》中的袁承志,就是袁崇焕的化身。此外,金庸先生还写了一本《袁崇焕评传》,在他的心目中,袁崇焕是一个古希腊式的悲剧英雄,打击袁崇焕的不是命运,而是时势。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时势也就是命运。袁崇焕像希腊悲剧英雄们那样,在轰轰烈烈的战斗中,每一场战斗,都是在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15米高的袁崇焕巨型雕像由潘鹤先生操刀
随着纪念园越来越具规模,影响力越来越大,钟灵觉深知,这个占地170多亩、投资1.2亿元的纪念馆,承载着三大功能,也承载着水南村未来发展的希望。钟灵觉开始做起了文化,还写了个专论《农民搞文化》,没想到,这个搞文化的农民,还搞得像模像样,搞出了大名堂,让人不敢相信“袁崇焕纪念园”是出自一位村支书的手笔。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弹指一瞬间,钟灵觉到了退休的年龄,而纪念园才刚刚开园,他相信这座建筑不会因他退休而停摆。因为,这座纪念园“复活”一个历史传奇人物——袁崇焕,它让后人了解一个人物,记住一段历史,就为这座建筑注入了历史的内涵和文化的基因。一座建筑的长寿,就这样成为必然。
六
时光的车轮驶入2007年,脸上爬满皱纹的钟灵觉退休了。无数次徘徊在袁崇焕纪念园,想起前尘往事,想起“顶硬上”的艰辛,钟灵觉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坦然。不在乎做得如何,重要的是自己已经做了,好坏就交给后人评说吧。
退休后的钟灵觉任石碣镇关工委副主任,彻底退休后,他开办了一家“灵觉画店”,沉醉在袁崇焕的研究之中。今生,他将和袁崇焕做一个隔世的知己,同奏高山流水。
钟灵觉对袁崇焕的醉,不是麻醉,是沉醉、心醉。他用一座建筑,让袁崇焕重生。袁崇焕也许没有想到,400多年后,一座建筑让他穿越了时间、历史,重获新生。
袁崇焕的荣耀哀荣,在这座建筑中得到了最好体现。乾隆皇帝的平反诏书,毛泽东主席为保护北京袁崇焕祠的亲笔批示,康有为的诗,金庸亲写园名……给这座建筑增添了重量。
袁崇焕重生了,活在一座建筑里。如果说时间是一只无形之手,那么钟灵觉用一双有形之手,把一位遥远的古人、一位古希腊式的悲剧英雄袁崇焕“复活”了!钟灵觉把袁崇焕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通过冰冷坚硬的材料和雄伟庄严的造型,传承给后人。
来源:文/图 石碣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