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在碧波上一耀一闪,海风把浪花卷上礁盘,金子似的沙土,白玉般的海滩,珠贝铺满地,鸟肥积如山……” 1974年,张永枚饱含激情创作了《西沙之战》组诗,表达了对祖国深情的爱,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杨克回想起小时候读过这些动人的诗,至今历历在目。
▲《西沙之战》
11月30日,广东省作家协会举办广东文学名家张永枚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是“大家流芳”工程的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总结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永枚的文艺成就,彰显其高尚的艺德艺品,激励当代文艺工作者潜心创作,服务人民。
广东省作协秘书长、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报》社长吴大勇,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章以武,《作品》杂志社原副主编展峰,广东省作协原组联部主任艾云,广东省社科院文学研究员钟晓毅,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肖楠,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李国伟,广州市作协副主席鲍十等近20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会议由杨克主持。
▲研讨会现场
三天三夜只吃4个汤圆写下《西沙之战》
张永枚1932年出生于四川,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敌机疯狂的轰炸中幸免于难。作为与张永枚相交半个多世纪的战友,吴大勇在发言中大声朗诵张永枚的诗篇,“清水河,清又清,我的丈夫是志愿军,太阳下花开红又红,我的丈夫是英雄。”
“他是浑身带着战火硝烟的诗人,他是高唱军歌的行吟诗人,他是紧贴战士铸造军魂的诗人。”吴大勇透露,张永枚花了三天三夜只吃了四个汤圆,写下了《西沙之战》组诗。张永枚出版的23部诗集中,描写战士的诗约占一半,在退休前他每年都有两三个月时间深入基层和海边防连队,同战士生活在一起。他笔下的战士形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貌:上世纪五十年代诗“骑马挎枪走天下”,上世纪八十年代是“青春,露出红石榴般的笑”。退休至今,张永枚每天创作几个小时,完成了《左宗棠光复新疆》《朱德三个人轶事》等60多万字的作品。
▲吴大勇发言
熊育群表示,张永枚是20世纪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著名诗人,他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演变,并参与了许多彪炳广东文学史册的重大事件,为人民群众、为广东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西沙之战》《我的丈夫是英雄》,歌词《井冈山上采杨梅》《广东好》《人民军队忠于党》《骑马挎枪走天下》等作品均在全国和全军有重要影响。”熊育群说。
▲熊育群(右)发言
章以武说,张永枚的诗思想境界高远,经得起历史和时代的考验,体现了对革命战士的礼赞。“他从战场走来,从军营走来,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好的诗歌都是来自于生活的沃土,这一点对今天的作家也非常有启发作用。”
70多年来,张永枚笔耕不辍,除了诗歌,他还创作了中长篇小说和纪实文学《红巾魂》《海角奇光》《省港奇雄》《粤海大战》等,还创作了《红松店》《风雨共伞》等多部剧本。
▲章以武发言
他的作品给人的震撼迄今难以超越
在创作之余,张永枚致力于做好文学艺术等传承,坚持传帮带,为部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现在活跃在文学一线的部队文学骨干力量,有许多是张永枚的学生。“张永枚和他的学生共同为广东文学发挥了光和热,为广东文学再攀高峰、向人民群众展示文学的魅力贡献了力量。”熊育群强调。
徐肖楠认为,张永枚的作品写出了诗化历史感和诗化理想主义,通过诗歌而激情诉说如歌历史,让理想主义的军人生活风情和军人生命气质在诗歌中飘动飞扬,从抗美援朝的作品到《西沙之战》,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作品,所表现的军人生活记录了中国重要的历史事件,成为一段段中国历史的标志。
▲徐肖楠发言
展锋认为,不管诗歌、小说还是剧本,张永枚的创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创作核心“正义、良知、忠诚”,他的作品给当时的社会和人的心灵造成的震撼在广东迄今无人能超越。这几个方面也非常值得当下的文学创作者继承和发扬。
▲展锋发言
广东省作协原副书记王俊康则从儿童文学创作角度切入张永枚的作品。他举出《白马红仙女》《宝马》等例,认为张永枚擅长用生动形象的长诗(朗诵诗)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对少年儿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善于把深刻重要的思想渗透到儿童游戏、儿童活动中,没有枯燥的说教而让军民鱼水情深入到读者心里;不少诗歌在正能量的歌唱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童心童趣。
▲王俊康发言
李国伟认为,张永枚的作品做出了一些艺术上的创新和尝试,形成了崭新的艺术形象。他将作品中的革命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致,歌颂了抗美援朝中志愿军战士的无畏精神,展示了民族的精神坐标。
▲李国伟发言
研讨会上,作家黄茵(著名作家黄谷柳后人)还向张永枚、吴大勇赠送了《黄谷柳 朝鲜战地摄影日记》,表示致敬。最后,张永枚对省作协举办这次研讨会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认为在座专家学者的发言让自己受到了启发。
▲作家黄茵赠送《黄谷柳 朝鲜战地摄影日记》
▲张永枚发言
【撰文】周笛
【编辑】周笛 徐佩雯
【摄影】实习生 沈凡佳
【统筹】郭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